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图史(1902-1949)》序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图史(1902-1949)》序
2021-06-28 13:37:55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师大中文学科成立以来,秉着开放的思想,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开设出很多新学科,摸索发展出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为中文学科的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1933年师大国文系各年级的必修课有:中国文字概论、国语发音概略、古今文法比较、中国文学史大纲、周至唐思想概要、书目举要、古今音韵改革、宋元明思想概要、经学史略、文字形义沿革、清代思想概要、诸子概论等;选修课有甲骨彝器文字研究、周秦古音研究、近代语研究、中国修辞学、文学概论、文章源流、诗歌史、三百篇选、辞赋选、汉魏六朝诗选、唐宋诗选、词史、词选、曲史、小说史、散文选、史记选、白话文学选、新文学概论、古书校读法、先秦古书真伪略说、三礼名物研究、国文教材研究、简体字练习等。

  这个课程目录虽然偏于传统学问,但也以巨大的勇气,开出在当时被视为浅俗的现代文学和语言课程。

  课程纲目脉络清晰,布局合理,在今天看来也是相当充实和系统的。此外,师大国文系还相当重视教师的职业训练,在这个课表中,为三年级学生开设了“国文教材研究”“简体字练习”,四年级开设的都是教育、心理类课程,以及国文教学法。这个课程体系一直延续到今天。

  北师大中文学科人才荟萃,是当时文化和教育的一时之选:吴汝纶、钱玄同、马裕藻、高步瀛、黄节、朱希祖、马叙伦、刘文典、范文澜、吴梅、沈尹默、刘半农、吴承仕、杨树达、骆鸿凯、黎锦熙、梁启超、鲁迅、马衡、刘师培、周作人、黄侃、陈中凡、梁漱溟、袁同礼、杨晦、俞平伯、商承祚、余嘉锡、郑振铎、郭绍虞、王汝弼、李嘉言、李长之、陆宗达、刘盼遂等。

  这一长串名单,是一道文化的长城,显示了师大中文学术之雄厚,教泽之绵长。

  这一批国学名师,他们在极为艰难的草创时期,在军阀统治和抗日战争的困苦岁月里,坚持为国育才,为民族文化续命,并为此贡献出自己的才华,甚至贡献出自己的生命。

  北师大中文学科是中国现代学术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推手。

  如钱玄同所提倡的“简化字运动”和“国语罗马字”,得到黎锦熙、胡适、杨树达、刘半农、沈兼士、周作人等人的支持。1928年,国民政府公布《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给汉字注音并有统一国语之用;1935年由钱玄同主持编写的《简体字谱》正式颁行,这是中国国文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公布的简体字表,对今天的汉字有着巨大影响。

  此外,黎锦熙、钱玄同、汪怡、杨树达、刘半农等怀着强烈的科学精神和积极的文化热情,著有多种著作、课本、字典等,推动了语言革新成果的普及。可以说,当代中国语言文字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北师大教师的学术贡献。

 

  北师大中文学科还是文学创作的沃土,结出丰硕的文学果实。

  除了鲁迅外,诗人沈尹默、刘半农、孙席珍、王学奇,散文家陈西滢、周作人、朱自清等,都在师大讲堂上执掌教鞭。

  受教师影响,学生的文学创作积极性也非常高,诞生了不少的作家,如小说家、散文家叶丁易、人民解放军军歌的作者公木、诗人吴奔星、彭慧等。

  此外,1919年由程俊英、苏雪林、王世瑛、冯沅君、庐隐、许广平、陆晶清等组成的“女高师文学群体”,更是名震一时,创办有《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刊》,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一个专门由女性成员组成的文艺性社团。

  可以说,师大中文学科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文学创作也成为北师大中文学科的传统和特点之一。

  北师大中文学科有着强烈的革新社会、推动历史进步的使命感。

  1903年日俄战争前夕,针对清政府与沙俄签订丧权辱国的“中俄密约”,师范学堂学生就曾“鸣钟上堂”。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中,国文系学生周予同是“火烧赵家楼”的主力之一。在1925年“女师大风潮”和1926年“三一八惨案”中,女师大学生为了自由和反对迫害而进行了坚决的流血斗争,得到了鲁迅等一大批进步教师的有力支持。

  此外,1935年“一二九运动”、1947年“反内战、反饥饿、反暴行”等学生运动,师大国文系的学生都冲在最前列,给历史投下了不屈的身影。北师大中文师生为民族大义而英勇斗争的精神,彰显了师大中文学科的血性和尊严。

  本文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图史(1902-1949)》序 (订购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