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习得幸福:积极家庭心理成长手册》(订购) 作者:谢刚 ISBN:978-7-303-27016-3
1993年,我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心理学硕士,当时很多人一听到“心理”就直接联想到“心理疾病”。开学第一门课,果然是“变态心理学”!
1996年,我到美国攻读学校心理学博士,没想到学校心理学工作也是 “善后”模式,只有当孩子的学习障碍、精神障碍、行为或社交问题等严重影响了学业时,才提供测评、诊断和干预服务。
我从2000年开始正式在美国从事学校心理学家工作。我很快发现:因孩子而来求助的家庭,其问题可能不一样,但相同的是都至少晚了3年,多数是当孩子的症状已经严重到不能按时上学时才来寻求干预服务。
我们重视养生,增强身体健康,不想等生病后再去治疗。可对于心理健康,不到病入膏肓,很少有人会去寻找帮助。这种情况下的治疗,只能事倍功半!
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个人能够实现自己的潜能,处理生活中的压力,有效率地工作,为社区做贡献的状态。”
没有心理疾病,不等于拥有心理健康,更不等于生命丰盈。
1946年,美国通过《退伍军人法案》,包括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退伍军人提供治疗的内容。该法案促进了心理治疗领域的快速发展,也把心理学的主导功能转向治愈创伤和治疗精神疾患。在20世纪中后期,能拿到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经费的课题都与心理疾病有关。
成效是显著的:到目前为止,多种精神疾病已有成熟的治疗方法。但同时,发病率却有增无减。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平均每100个中国人中只有1人被确诊为精神障碍,而这个数据到2005年的时候达到了17.5人;焦虑症的发病率在20世纪80年代是1%~2%,现在是13%;20年前的抑郁症发病率是0.05%,现在是4.2%,而大学生抑郁症的发病率高达 23.8%。
美国的情况也不乐观,21%的9~17岁青少年有达到诊断标准的心理健康问题或上瘾症状,大约10.7% 有抑郁症,发病年龄也越来越小;9%有严重焦虑症状。
作为学校心理学家,我的绝大部分工作时间是花在诊断和治疗上的。问题的“善后”很重要,但比它更有效的是预防!
1998年,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当选为美国心理学家协会会长,他的就职演说鲜明地提出:
在一个国家或民族为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它们的主要使命……心理学需要强调了解并建设人性中最积极的品质,如乐观、勇气、职业操守、前瞻性、社交能力、享受愉悦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只有这样心理学才能回答这些问题:什么样的家庭能培养出健康的孩子?什么样的工作环境能提升员工的满意度?什么样的政策能团结民心?
因为要赶走黑暗,最有效的工具是光明!
有安全型的亲子关系,就有自信、上进、发展潜能的力量。
有感恩的习惯,就不容易被嫉妒等困扰。
有健康的自我概念,就不容易受同伴压力的影响。
有成长的心态,就能从容地面对挫折。
在和能力相匹配的、热爱的、有意义的任务中体验“心流”,就不容易因电子游戏而分心,甚至上瘾。
心理健康的养成和身体健康如出一辙:平时锻炼、保养的功效远远大于“善后”。落实在生活中的心理保健可以大大降低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概率。
2002年,我发现了塞利格曼教授的书《真实的幸福》(Authentic Happiness)和《活出最乐观的自己》(Learned Optimism),如获至宝,开始在旧金山湾区的亲子讲座中科普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那时候还没有家长听说过积极心理学。我很兴奋地看到近十几年来积极心理学课越来越受欢迎,积极品质的培养在教育领域也越来越受重视。
其实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就在公立学校推行各种不同形式的“品格教育” (character education)。但2010年美国国家教育研究中心对在美国小学中应用最广的7种品格教程的跟踪调查显示,它们对学生的行为、学业成就、学校风气等没有持续或显著性的提高作用。
品格积累于习惯性思维方式和习惯性行为。除了基因,最能影响这些习惯的是和父母在家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互动。学校课程会辅助孩子们获得对积极品质的理解,但若没有家里的一致的栽培,品格是不会真正生根结果的。
2017年开始,我很荣幸能为紫荆教育和加利福尼亚州索菲亚大学联合培养的线上工商管理硕士项目的学生教授“积极心理学:真实的幸福”课程,有机会系统地把积极心理学传递给来自天南海北的在职精英。每期课程持续十周,三年里我有幸教过1500多位学生,他们中有很多在结业时反映:加入这个项目的目标是掌握工商管理知识,没想到却被积极心理学课改变得最多。
学了积极心理学,无论是亲密关系还是亲子关系,都让我更多地发现对方的优势,而不是老盯着对方的缺点不停地指责。因此,我跟先生的关系和跟儿子的关系都有了很大改善。先生说我温和了,儿子也说我民主了,真是一生受益。
作为三个孩子的母亲,我曾经非常惶恐且无助。每个妈妈在带孩子方面都是不知未来的新手,对很多教育理论没有经过实践也不知如何用。但积极心理学就像一把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让我更有信心。
2019年9月开始,我有机会在博雅小学堂平台上主持“积极家庭训练营”。我设计了21课时,每天有练习,每周有直播答疑,为家长们的实践保驾护航。四个月里已经有1000多位家长结业。看到他们从开课前在亲子关系中的挣扎到完成时的信心,我的欣喜溢于言表。
每天学习,每天自省,每天进步一点点!感觉自己看孩子的角度慢慢地变了,发脾气的时候少了,更能用同理心来换位思考,更能理解孩子的行为,和孩子的冲突少了。
连续四周的课程让我每天都思考如何更好地跟家人和孩子相处,结果是我们都更多地在不生气的情况下解决问题。姐姐在使用平板电脑的规则上和我们的要求越来越接近了;弟弟进步很大,之前不能完成作业,现在他把作业拆分成小部分,有了主动性,自己定的小目标都能完成。
…………
实操练习和答疑让我有机会远程介入家长们的实践,清晰地看到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可以踏实地应用在生活中,让人们调节自己的思维方式,改善婚姻质量、亲子关系、精神状态,甚至转变生活的重心和目标。而成人的提高又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健康的环境和积极的榜样。
我感动于卫健委、教育部等12个部门在2019年年底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它不仅要求学校建立心理服务平台或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而且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依托“寻找最美家庭”等活动,“引导家长传承良好家风,关注自身和子女心理健康,依法履行监护责任,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培养子女健康人格和良好行为习惯。”
在我决定整理积极心理学课程的讲义和作业,助家庭教育一臂之力时,同学们的支持让我感动。他们愿意无私分享,给更多家庭带来启发。
本书依据心理学研究发现,帮助家庭为孩子们建设更积极的成长环境,培养乐观、上进、坚韧且有爱的下一代。这些积极品质影响着未来持久的生命力和幸福感!
感谢紫荆—索菲亚线上工商管理硕士项目的同学们和博雅小学堂平台上的家长们的信任,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辛苦策划和编辑,让这个使命得以完成。
谢刚
2021年1月1日
本文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习得幸福:积极家庭心理成长手册》序言 (订购)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