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教育的本质是恢复人的天真——云南大学出版社《遇见教育遇见美》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教育的本质是恢复人的天真——云南大学出版社《遇见教育遇见美》
2021-08-20 10:48:32  来源: 云南大学出版社 
 

遇见教育遇见美》(订购
作者:杨士军
书号:978-7-5482-4306-9
出版时间:2021年7月
定价:50.00元

  真正的教育,是要让孩子成为一名充满好奇心的学生,让他理想丰满,勇于探索,有自主的持续学习能力、对待工作的专注力和良好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并与人为善。

  对家长而言,每个智力正常的孩子都是带着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到世间的,单从这一点看,我们把孩子称作“天才”一点都不过分。

  然而,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们中的大部分创造力总体呈现出下降趋势。为何小时候那么有天赋的孩子,长大了天赋却被扼杀了?回顾其成长的过程,不难找到答案,是不当的教育导致了这个结果。学生从小到大都被这样灌输:要乖要听话,要好好学习,要努力考出好分数。评判“好学生”的标准似乎就是“成绩好+听话”。几千年前孔夫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只是高高挂着,多不为现行的教育体制所采纳。

  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恢复人的天真,激发使人持续发展的欲望和动力。然而,在功利主义思想作祟下,成人们未能保持清醒,多数人站在有利于自己的角度话语教育,这有失偏颇。于是,原本在素质教育、人的发展方面应无主次之别的课程,被人为地划分为主科和副科,原本注重体育、喜欢艺术、热衷DIY的学生被强行拉扯到无休止的英语和数学“题海”当中,时间就这样被挪用,空间就这样被占有。(莫言等社会人士认为,时下的中高考体制使得学生花在“题海”中反复“枯燥”操练的时间在1.5—2年之间,由此提出了将12年基础教育缩减为10年的建议)而学生的个性爱好和特长也因此被扼杀,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同质化倾向明显,自然找不到我们希望看到的人才,“钱学森之问”也成必然。

  爱因斯坦曾这样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只是局限于我们已知的一切,而想象力将包括整个世界中那些未知的一切。”客观而言,我们对此问题的深入思考不多,积极有效的实践那就更少,这也许就是造成基础教育面临诸多困境的原因所在。当然,高等教育亦或多或少遭遇了如此的尴尬,比如南方科技大学前校长朱清时也认为:近30年来,国内大学没有培养出优秀人才的根本问题在于,现在的大学基本都是以给学生灌输知识为主。其实,真正优秀的人才,首先应当有想象力,其次要有洞察力,最后才是记忆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要培养“人中人”。所谓“人中人”,即具有人成为其人的美好人性,善良的心灵,有着与人为善、与己为善的精神元素。把培养正常的人当作一种成就,理应是教育的本真。所以,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皆应因材施教,在早期给孩子灌输知识性、技能性的东西也许会大大地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看似暂时领先了一步,实则可能得不偿失。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爱好。爱因斯坦还曾说过:“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是极度地好奇。”学校教师和家长应耐心仔细地观察孩子,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例如昆虫令法布尔痴迷,数学让陈省身觉得“好玩”,让孩子做自己喜欢、擅长的事,或许才是成功之道。

  笔者曾读过“童话大王”郑渊洁对于教育的一些观点,大意是他的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学校教育犹如是动物园饲养野兽,喂啥吃啥;他的教育是放养野兽,野兽可以自主选择捕食对象。他主张要像“放养野兽”般教育孩子。这个观点我表示赞同。好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自主选择“吃什么”,而非由老师或家长来喂他吃。孩子自己选择“吃什么”,他就有兴趣,有主动性,学习即“美食”,他“吃”起来是享受;靠成人“喂”,孩子很被动,缺乏兴趣,学习就“难以下咽”,甚至可能还想吐。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迪。影片描述的故事发生在法国乡村一所寄宿制学校,那里的学生多为难缠的“问题儿童”,他们想方设法对抗学校专制和暴力的教育。这时候,马修老师来到了这所学校,由此而发生了影片中的精彩故事。影片展现了教育对学生心灵的深刻影响,阐明了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教育必须给人们尊严和自由。在讲求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新时代,我们的确需要并呼唤涌现一大批马修式的教师,他们用人性的关怀、人道的方法、人文的素养去滋润每个孩子的心田,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播撒人性与仁爱、理想和智慧的种子,促进他们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天真地成长。

  理想的教育可以是“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而前提应该是人心灵的充分自由的绽放。写到此处,我不禁要发问:恢复孩子们天真的教育,你我都能接受吗,你我都为此做好准备了吗?

  本文摘自云南大学出版社《遇见教育遇见美

来源:云南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