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丝绸之路千问千答》 订购
近日,在陕西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和行业建设工作座谈会上,作家高建群发言阐发了新作《丝绸之路千问千答》的立意、创作和出版情况:
大家好!非常荣幸在本次会议上发言,感谢会议给了我一次机会!
我想借此机会将我近期的新作《丝绸之路千问千答》的写作发行情况向各位领导和来宾做一个简短的汇报。
我是在2018年,进行丝绸之路穿越的。当时有八家电视台组成“丝绸之路卫星电视联盟”。这个联盟要完成一次穿越欧亚的“丝绸之路万里行”活动,聘请我当文化大使。为了这次大穿越,我做了很多的准备。首先就是思想准备:像我这个年龄能不能坐着车,完成这一次22000公里的行程。犹豫再三,我还是坚定决心,拼死一搏也要参与到这次行程中去。
这次远行,我带了一张欧亚大地图,还带了一个放大镜。我从丝绸之路一路走过,脚之所向,目之所及,我要用放大镜,寻找大路两边一枚一枚的钉子,然后在这些钉子上兴风作浪,御风而舞。
我还带了自己重要的一本书,一本我60岁生日那天开始写,64岁生日那天完成的书,叫《我的菩提树》。这本书是对中华文明五千年的一次庄严巡礼和崇高致敬,写的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支撑这个大厦的三根支柱——儒、释、道,它们的发生和流变。我要把这样一本向历史致敬的书带着,一直走到世界的十字路口——中亚的撒马尔罕。然后在那个地方向我们光荣的先行者张骞致敬,向玄奘致敬,向道路致敬!
张骞当年凿空西域,就是为了到撒马尔罕去寻找大月氏人。我们的高僧玄奘,他当年为了求得真经,备尝艰辛,一路走到撒马尔罕。面对当时称为葱岭的帕米尔高原天险,他迟迟下不了决心,他在撒马尔罕足足休整准备了半年,这才决心出发,继续他九死一生的征途,他的随行人员基本上都死在了翻越大雪山的途中。在玄奘历尽千难万险、用时十九年的求法途中,撒马尔罕是非常重要的停泊点。所以我要把《我的菩提树》这本书,像纸钱一样,烧在撒马尔罕,向历史致敬,向张骞致敬,向玄奘致敬!
行前,我还专程去洛阳偃师的陈河村。在玄奘的故居,我从院子里的那眼井里,满满地打了一桶水,将自己的肚子灌饱。后来又专程去了汉中城固的张骞墓,我从张骞的坟头上抓了一把土,带在身上。我神往着在撒马尔罕那个奇异的黄昏,双膝跪地的我,口中念念有词,将这土扬起,将这土撒向风中。
我就带着这几样东西,去实现我的一个梦:世界的尽头在哪里?让我去看一看。山的那边是什么风景?且让我们去看一看。
这是我以老迈之躯,完成的一次跨越大半个地球的旅行。汽车里程表给出的数目是:22000km,而护照上盖出的印戳是17个国家,是整整70天时间。很好,我没有倒毙在路旁,从而像法显高僧说的那样:“哪有路呀,那倒毙在路旁的前人的骨骸,就是路标呀!”我毫发无损地回来了。而今,我就龟缩在西安我的“高看一眼”工作室,完成这本纪行之书。
《丝绸之路千问千答》这本书就是我这次行程的全部记录,这本书以丝绸之路为线索,廓清了从东方到西方广袤的土地上先后存在过的200多个部落的繁衍生息、冲突发展、融合交流的历史;梳理了丝绸之路沿线草原游牧文明、农业城市文明、乃至海洋文明的演变脉络和相互联系;阐述欧亚大路上各种民族成分、各个文明板块对于形成当今世界格局乃至当今文明形态的重要意义;这是一部全方位描写丝绸之路的书、一部百科全书般的书,大历史、大地理、大文化是这本书的基调。
《丝绸之路千问千答》一书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首印5000册销售一空,目前已经开始重印。在今年7月15日中国济南第30届书博会上,该书成为热点、亮点和焦点。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柳斌杰,给予该书高度评价。
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南方周末、陕西日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华商报、文摘报、文化艺术报等都给予该书以高度评价。先后列入中华读书报8月好书榜和光明日报《八月光明书榜》,9月又入选中华读书报《开学季荐书榜》。
今天,在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和行业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我表一个态。我十分拥护中国文联的关于“修身守正、立新铸魂”的座谈会,向全国文艺工作者发出的倡议。我痛彻地感觉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有些艺术家,早就不是艺术家了,早就成为艺术的敌人。一边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另一边写着不负责任的作品,贻笑大方。对于文艺界的恶俗之风,我们必须坚决抵制。而我要从自己做起,做一个有担当的、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来回报社会。
相关信息

《丝绸之路千问千答》是作家高建群从中国出发,在踏访中亚和欧洲十六国,行旅两万余公里之后,完成的一部关于丝绸之路的百科全书。在书中,作者钩沉历史,连通古今,从部落、民族、国家,到全球,纵论丝绸之路沿线曾经两百多个游牧部落、民族,在东罗马、西长安两个文明制高点之间初生、演进与蝶变的历史,及对文明版图的影响。该书气象宏大,立意高远,内容涉及文化发展史、国家形成史、宗教兴衰史,以及东西文明交往史、融合史。
高建群,当代著名作家,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代表作有《最后一个匈奴》《大平原》《统万城》《遥远的白房子》等。他被誉为当代文坛难得的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的写作者,浪漫派文学最后的骑士,引发中国文坛的“陕军东征”现象。
来源:西北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