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馆长讲钱学森故事》(订购)
钱永刚 编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他是杰出科学家,美国人称他“一个人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他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坚信“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也能搞”;他是科学家群体中以身报国的代表——钱学森。
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听馆长讲钱学森故事》,通过110个钱学森生平故事,带领读者重温钱学森成长成才的历程,见证他如何在一次又一次的人生选择中走上科学报国之路。全书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再现了一位爱国知识分子杰出典范对国家和民族的卓越贡献,有利于青少年从小树立爱国主义信念,学习伟大的科学家精神。
现摘选精彩节选,以令读者先睹为快!
精彩节选
东方红一号
1968年2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组建空间技术研究院,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研究院,由钱学森兼任院长。
后来,大家把1956年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称为“老五院”,把1968年组建的空间技术研究院称为“新五院”。
钱学森兼任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后,把领导“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的重担扛在了肩上。

(图为“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
对我国即将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中央提出的要求是4句话、12个字:“上得去,跟得上,看得见,听得到。”
“上得去”是对运载火箭提出的要求,随着“东风四号”导弹研制成功并顺利实现了高空点火和两级分离,运载火箭的问题基本解决了。
“跟得上”是对卫星测控系统提出的要求,1967年6月,卫星测控部队正式成立,经过三年的艰苦创业,一个中国特色的航天测控网初具规模。
“看得见”和“听得到”是专门对卫星本体提出的要求。
“看得见”就是人们在地球上可以用肉眼看到卫星在太空中飞行。人造卫星体积小、亮度低,从理论上来说不可能用肉眼“看得见”。科学家们冥思苦想,终于研制出一个折叠伞式的“观测裙”,可以在卫星上天后打开,大面积反射太阳光,成功地解决了“看得见”的问题。
“听得到”是卫星在天上运行时,通过地面遥测系统获取星上信号,即在卫星播放乐曲时,能将接收到的信号交由各级广播电台向全世界转播。经过讨论,大家最后商定,中国的第一颗卫星将在太空中播放乐曲《东方红》。
1969年10月,“东方红一号”卫星初样研制成功,万千中国人期盼已久的时刻即将到来。
天空中有了中国人自己的卫星
1969年10月下旬的一个晚上,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听取钱学森关于“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工作的情况汇报。

(图为周恩来总理接见钱学森)
汇报开始前,钱学森特意将自己推荐任命的卫星总体技术总负责人孙家栋介绍给周恩来。
钱学森首先介绍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工作以及卫星发射准备的总体情况,之后,由孙家栋汇报有关卫星的具体内容。
周恩来听得很仔细,在孙家栋汇报完后,他问:“卫星上总共有多少根电缆啊?”孙家栋立刻回答,周恩来笑着点了点头,又问:“卫星上总共有多少个插头啊?”这下把孙家栋难住了,他满脸通红地说:“总理,等我回去统计好后,再向您汇报。”
周恩来笑了起来,和蔼地说:“这些数字对我没有什么用处,对你们用处可就大了。搞卫星工作一定要认真、仔细,你们应该像外科医生那样熟悉病人的每一根血管、每一条神经,这样才能万无一失。”
1970年4月17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卫星转运至发射阵地。这是最关键的时刻,也是最紧张的时刻,钱学森坐镇指挥,镇定自若,一面向周恩来报告最新进展,一面沉着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4月24日9时35分,火箭腾空而起,13分钟后,各站点向中心报告:“星箭分离,卫星入轨。”发射现场顿时一片欢腾,从此,天空中有了中国人自己的卫星。
4月25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宣布: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图为“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人民日报报道)
中国航天史上一座崭新的里程碑,就这样载入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史册。
卫星发展“三步走”
在“东方红一号”研制过程中,根据“上得去,跟得上,看得见,听得到”的总体要求,钱学森对卫星研制方案进行了修改和简化。在钱学森看来,中国的第一颗卫星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一颗“政治卫星”,同时也是一颗“工程卫星”。
“东方红一号”重点解决的是工程问题,是把卫星研制的队伍带起来。下一步,我国的卫星研制和应用事业如何发展?
其实,早在1968年,钱学森就根据中国国情,明确提出卫星发展“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集中力量确保完成“东方红一号”研制任务。
第二步,进行返回式卫星的设计工作。
第三步,进行通信卫星和导航卫星的方案论证。
也就是,第一“能上去”,第二“能回来”,第三“占领同步轨道”。
见证这个战略制定的孙家栋后来回忆说,当时第一颗卫星打上天,讨论下一步怎么走时,大家争论不休,最后是钱学森拍了板,把意见统一了起来。
1970年4月24日,钱学森牵头组织实施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任务,这次发射任务成为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1975年11月26日至29日,在钱学森指挥下,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1984年4月8日,钱学森参与组织领导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
至此,钱学森提出的人造卫星“三步走”战略全部实现。
今天,当我们为地球轨道上的“中国星”感到骄傲与自豪时,始终不该忘记,那是半个世纪之前,钱学森绘下的蓝图!
本文节选自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听馆长讲钱学森故事》。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