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里村往事:胶东一个乡村的记忆》(订购)
盖龙云 主编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我的“外婆结”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外漂泊多年的我似乎格外喜欢回忆童年与爸妈和外婆在一起的美好时光。相信每个人都有一个外婆情结,我也不例外。
我的外婆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虽然没念过一天书,但她温柔善良,知书达理。她老人家一生最大的财富就是用勤劳善良的朴素品德、宽厚待人的处事情操、严爱有加的朴实家风、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教育出七个优秀的儿女。这一切伴随她经历了坎坷的岁月,更伴随她迎来了晚年的幸福生活。
外婆思想开明,豁达大度,和睦邻里,勤劳善良,她用坚韧的品格、柔弱的肩膀陪外公在最艰难的岁月里赡养长辈、哺育儿女。小时候,我和外婆待的时间最长,所以外婆的品格和处事态度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
外婆很勤快,每天很早就起床,打扫卫生,洗衣做饭,把家收拾得干干净净、利利索索。从小她就教育我“小姑娘要勤快,要孝顺父母,早点学会做简单的家务事,你爸妈那么累要学着帮他们分担家务”,所以三年级的时候我就会做好几种简单的家常饭。每当得到爸妈的表扬时,我都会美滋滋地在心里感谢外婆,原来“老人言”真的有道理。
有一年,我跟三舅家的表妹过家家,三舅妈上山干活了,我提议“给三舅妈做顿晚饭吧”,我俩一拍即合,就做疙瘩汤吧!最后的画面可想而知,我们把三舅妈小半缸白面和白糖都给“霍霍”(方言,糟蹋)了,院子、厨房一片狼藉。看着哭笑不得的三舅妈,怕挨揍,我跟表妹赶紧跑到了外婆家躲避“暴风雨”。
外婆问清原委,非但没有安慰我们,竟然也对我们一顿狠批,因为我们做了最不该做的事情——浪费了粮食,要知道她老人家过惯了勤俭节约的日子,哪里见得了我们这么“霍霍”粮食。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带领弟弟妹妹们干这种事情了。
小学时,上学的路上会经过外婆家,每天放学后我跟哥哥都要先去外婆家报个到,这时外婆就会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美食,喂饱我跟哥哥两只小馋猫。到了寒暑假,我便是外婆家的常驻客。我家与外婆家离得很近,是名副其实的“一碗汤距离”。
我从小爱吃鱼,我的记忆里外婆也爱做各种鱼,每到吃饭前我都会站在门口,看看西边老庙那里是否有外公或者外婆向我发信号。因为只要做了好吃的,他们就会站在老庙跟前冲我招手,我便会飞奔过去吃好吃的。这时外婆会让我先送点回家给爸妈,告诉我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
晚上吃完饭,我们会在院子的石板上铺上凉席,与外婆一起纳凉,这时外婆便会一边帮我摇扇驱蚊,一边给我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讲她小时候缠足裹脚的故事。
小时候我身体不是很好,到了夏天就容易因低血糖晕倒。有一年暑假,外婆早早就起床去后屋小年舅母家干活去了。我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帮她跟外公下了一碗面,本打算出去叫他们回家吃饭,这时天旋地转,我脑袋一晕直接栽倒在了地上……等我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了炕上。
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裹着小脚的外婆是费了多大劲才把已经一米六几的我弄到炕上的,只是听说外婆的胳膊疼了好几天。所以每当到了夏天外婆便会格外关照我,每天烧好绿豆汤,而我的那份里总会比别人多一块冰糖,喝到嘴里也甜到了心里。
渐渐地我长大了,我们一个个选择飞出农村到大城市里打拼,随着结婚生子、成家立业,每年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陪伴家人的时间也越来越短。
2021年暑假,我们一家三口照例回家探亲,外婆格外开心,102岁的外婆拉着我的手嘘寒问暖,给我讲我儿时的趣事、她年轻时的故事,教我为人妻为人媳的人生道理,教导我一定要尊重丈夫、孝敬公婆……好像总有唠叨不完的话,叮嘱不完的事,我知道她老人家其实是不放心远嫁的外孙女,舍不得我在外受委屈。好久好久没能这样和外婆说话了,这种感觉真好。
虽然我一天天长大,但童年的趣事像一颗颗明珠,快乐永远洋溢在我的心田。每次我上车前外婆都会塞给我一包她精心准备的小零食,叮嘱我照顾好身体,可不敢再晕倒了……每一次离别我都不忍心看外婆那失落的眼神,妈说每次我走后外婆都会站在路口张望很久,埋怨她把女儿嫁得太远……
何为乡愁?乡愁是登高时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思念;乡愁是儿时在外婆家暖暖的土炕上“烙”着,香甜地睡着,外婆还怕你冷给你盖上暖暖的小棉被儿;乡愁对于少小离家的我来说就像几经钢筋水泥的城市,再迂回村庄的串串足印。每次远行,都写满了对故乡的回忆。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我的心里充满了思念,因为我有一个美丽的故乡,那里有我温柔善良的外婆;我有一个美好的童年,承载着我儿时的快乐时光;我很快乐,因为我有清澈如秋水般的思念。
本文节选自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安里村往事:胶东一个乡村的记忆》。
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