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武汉大学出版社《信息素养与实践》前言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武汉大学出版社《信息素养与实践》前言
2022-05-18 08:47:06  来源: 武汉大学出版社 
 

信息素养与实践》(订购

龚芙蓉 主编 方小利 副主编

2022年4月出版

  信息素养是21世纪公民的必备素养,是动态、多元的综合能力,强调批判性思维、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内涵延伸至全球视角、创新思维、协作发展等。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启动“全民信息计划”(Information for All Programme,IFAP),提出了六个优先发展领域,信息素养即是其中之一。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也强调“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已提升至国家乃至全球的发展战略高度。

  提升信息素养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即系统的信息素养课程学习,尤其是高等教育中信息素养的立体化、过程性教育。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必要环节,也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的必要元素。信息素养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的必备基本能力,能够促进问题解决、知识创新和终身学习等能力的形成。本书定位于信息素养教材,旨在从信息检索、信息筛选与分析、信息阅读与管理,信息整合与利用、网络社群中协同交流以及创造新知识的能力等全方位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与科研素养。

  本教材吸收了国内外学界及业界最新研究成果,如2019年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组确定的《新环境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宏观规划》、中科院初景利提出并实施的“泛信息素养教育”理念、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发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等,对比目前同类信息素养教材,本教材有如下特点:

  第一,强调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信息素养。培养学习者利用信息素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及科研流程中的效率提升,注重对认知和思维层面的态度与能力培养。如第十一章汇集诺贝尔奖科学案例系列,让学习者从复杂案例的实践中感受检索的魅力,养成探索与反思的思维习惯,形成对不同文化的人类科研成果的理解以及分享和贡献的情怀。在本教材的其他章节也包含了大量综合案例,旨在让学习者不仅掌握基本的理论、方法与技巧,更重要的是了解如何进行信息的挖掘、分析与利用并基于此支撑决策及创新。

  第二,突出新时期信息素养中的热点和难点。数据素养与知识产权素养是目前大数据时代信息素养的热点与难点,本教材在第五章、第六章以及第七章第二节对开放科学数据的检索、处理与分析以及知识产权中专利的检索与利用进行了专门的讲授,并在第九章第三节专门介绍了数据分析报告的撰写方法。

  第三,注重信息创造与交流。从国家创新发展战略需要出发,新时期大学生更强调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素养教育不仅要重视信息的利用,更应该重视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学习者应将获得的信息和知识进行分析、整合,形成新的成果,与同行分享、交流,并融入不同层次的学术对话,促进科学研究进步。本教材第九章、第十章重点讲解了信息整合与再生,信息分享与交流。

  第四,更好地服务于信息素养领域的教学改革。为了便于信息素养教育的广大同行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本教材主编主讲的“信息素养与实践”MOOC课程于2018年在教育部主管的“中国大学MOOC”平台(https://www.icourse163.org/)上线,2020年被教育部授予“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此MOOC课程提供大量与本教材相关的教学视频、测试题、综合选题报告、配套资源等,与本教材一起形成了立体化教材系列。

  本文为武汉大学出版社《信息素养与实践》前言。

来源:武汉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