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社长 席清

《岩石 土壤 土地 通识》(订购)
张凤荣 编著
策划编辑:梁爱荣 席清
责任编辑:梁爱荣 刘彦龙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22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近日,由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社长席清领衔策划的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教材《岩石 土壤 土地 通识》正式出版发行。
本书以发生学思路将地质学、土壤学和土地资源学三门学科的有关知识综合编撰在一起,以通俗的语言描述了:1)岩石是如何风化成土壤和影响着土壤性质的不同;2)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以及这些性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3)土壤与土地的区别,中国现在地表各类有植被覆盖的土地-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湿地、沙地的状况;为科学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提供基础知识。希望借此能抛砖引玉,吸引到地质、地理、土壤、土地教学科研方面的学术大咖拨冗捉笔撰写科普著作,传播这些农、林、草等生命科学和生态学的资源禀赋的基础知识。
前 言
提起农田、森林、草原、沙漠、河流、湖泊、城市、村庄等,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没有多少人了解地表下面的土壤,而对于岩石如何变成土,知道的人可能更少。本书要讲的就是:①岩石是如何风化形成土壤和影响着土壤性质;②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以及这些性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合理利用;③土壤与土地的区别,以及中国现在地表各类有植被覆盖的土地——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湿地、沙地的状况和如何可持续利用。目的是用发生学思想将地质学、土壤学和土地资源学三门学科的主要知识点连贯起来,让那些没有学过地质学、土壤学和土地资源学的自然资源从业者基本掌握这方面的知识,理解岩石、土壤和土地三者之间的关系。
很多的中国山水画都描绘了突兀的岩石缝里长出的松柏,这也许反映的是中国人的审美观,也可能表达的是中国人的抗争精神。但恐怕没多少人知道,石头缝里有土有水,才可能长出树木。编写本书上篇岩石篇的目的是描述岩石如何风化成土以及各种岩石风化形成的土壤的特点和差异。为此,也介绍岩石类型和组成岩石的矿物类型。因为,土壤固体部分中,矿物质颗粒占了93%左右,它构成了土壤的“骨架”,植物生长需要的矿物质养分也来自土壤矿物质颗粒。
古书《说文解字》将土定义为“土者,吐也,吐生万物也”。也就是说,有土的地才能够生长庄稼、草、木等植物。农民在种田实践中体会到土薄、土厚、土肥、土瘦的不同,影响着庄稼的生长。城里人就没有这个经验。但即使是农民,恐怕他们中的大多数也并不了解土薄、土厚、土肥、土瘦对于庄稼生长的影响机理。因此,本书的中篇即土壤篇将介绍土壤的形成、土壤物质的组成、不同物质组成的土壤的保蓄和供给水分与养分的能力以及如何管理土壤使作物高产,也介绍中国各大区域的土壤类型特点以及如何可持续利用。
从“土者,吐也,吐生万物也”这句话我们可以引申出“地,土也”。没有土壤的土地是不能生长植物的,有土壤的土地才可开垦为耕地。因此,在农业社会,人们有理由认为土壤与土地是一回事。但从学科分类角度看,土壤与土地还是有区别的。毫无疑问,植物要在土壤中获取水分和养分才能够生长。但是,“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水向低处流”等谚语,却也表明了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例如,贫瘠的红壤耕地可以一年种两茬作物,比一年只能种一茬的肥沃的黑土耕地的亩产高,就说明了这个道理。中国现有耕地、林地、草地、湿地、沙地等土地类型的分布空间格局主要是由气候和地形决定的。为此,本书的下篇即土地篇介绍在土壤上有植被覆盖的各类土地———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湿地和沙地的气候、地形、土壤等环境要素特点以及这些土地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组成的生物部分的特点,以便认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内在的生态学机制机理,做到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土地。
作者将有关地质学、土壤学和土地资源学三门学科的知识综合编撰在一起,力图以通俗的语言让广大读者理解“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的含义,全面系统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思想。但受文字能力所限,未必如愿,不过,仍然愿做先行先试者,抛砖引玉。
张凤荣
2022年2月
目 录





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