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企业管理原理》(第八版)(订购)
黄津孚 著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22年7月出版
21世纪初,国内外管理学教材曾经如此之多,令许多读者无从选择。教材也是一个市场。在教材竞争中,除非捆绑特殊资产,否则只有一条生路,那就是教材必须有鲜明特色。
《现代企业管理原理》自1991年由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即现在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首次出版,到2011年先后出版发行六版(不计同版重印),合计发行30余万册。2015年本人按照教材定期更新“规则”,动笔撰写第七版,2016年清华大学出版社主动与本人联系,希望合作出版《现代企业管理原理》新版。2017年7月本人应邀参加在贵阳召开的教育部工商管理学科教指委2017年会暨师资培训和学术研讨会,作“智能互联时代的管理学体系建设”主题报告;当年9月《现代企业管理原理》(按照出版系列应为第七版)在清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鉴于仍有许多学校和读者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联系,要求本人继续更新《现代企业管理原理》新版,2019年本人放弃搁笔养老的计划,再次凝神于新教材的写作,于2021年7月交稿,由于疫情影响,出版计划后延了将近一年。
本人确信,《现代企业管理原理》(第八版)是有鲜明特色的。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1.坚持《原理》探索之路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管理学教材还是以引进为主。为了培训国有大中型企业领导人,1985年,国家经济委员会曾组织专家编著《工业企业管理纲要》作为教材。1990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包括工业企业管理原理、经营管理、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等四册企业管理系列教材。当年,北京经济学院工业经济系奋起直追,组织教师筹备策划编著自己的成套教材,参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也分为四册,本人作为教研室副主任,主动提出主编《现代企业管理原理》的任务,该套教材于1991年出版。
本人认为,《现代企业管理原理》是探讨管理基本规律,提供管理实践所需公共知识的课程,属于管理学的基础课程,地位十分重要,为此下了很大功夫。在借鉴吸收美国和日本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国内外200多家企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了先期成果并出版了专著《企业管理新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出版)。在此基础上,在1991年出版的《现代企业管理原理》中,本人首次提出了企业管理的五个基本规律,即系统管理、以人为本、职能管理、科学管理、权变管理等“五大原理”。
此书一出,由于知识体系新颖,立即得到图书市场的青睐。在出版社的要求下,2年以后(1993年)修订版(第二版)出版,该教材被评为北京经济学院优秀著作一等奖(1994),1996年11月第三版出版,已累计印刷11次发行16万余册。据出版社提供的信息,该书被南京大学等40余所高校选作教材或教学参考资料,并列入中国书刊发行协会组织评选的全国优秀畅销书(经济类)。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管理学科蓬勃发展,出现许多畅销的专业管理教材,包括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公共关系管理、领导学……等等,为提升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少管理学教材开始扩展知识领域,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管理内容纳入其中。然而,本教材自第一版到第八版,始终秉承管理学是探讨各个管理领域共同规律、学习公共知识和技能的信念,坚守管理是什么、怎样管理才有效、管理的基本方法与手段等核心内容不放,不断完善原理体系、为读者提供具有普适性价值的管理知
2.坚持贯彻袁宝华同志提出的八字方针
本人作为中国企业联合会管理现代化工作委员会成员,在30余年编著《现代企业管理原理》的过程中,始终牢记和努力贯彻中国企业管理协会首任会长袁宝华先生提出的,我国企业管理发展“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16字方针。
首先是本人不迷信“权威”,勇于独立思考,用先进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研究管理原理,同时也努力借鉴和吸收各国先进的理论成果,在再版过程中及时补充国内外最新的管理理论及实践方法。“五大原理”并非照搬西方理论,但是确实吸收了美国各大学派的理论以及日本全面质量管理、精益生产等理论和方法,是通过融合提炼形成的具有特色的原理体系。
本教材在多个方面实现了“突破”:
(1)建立了管理原理的管理要素—经营理念—管理职能三层次体系和反映体系内部联系的金字塔模型。在管理要素篇,专设“管理对象”一章,以体现“知己知彼”的管理要求,也填补了大多数管理学教材的研究空缺。
(2)将管理哲学纳入管理原理体系,单独设置“经营之道”篇,归纳出创造价值、以人为本、科学经营、权变创新、系统优化等五大理念与准则,反映中国传统文化道重于法、处理义利关系义字当先的价值观,从理念解释到贯彻准则形成知行合一的知识体系。
(3)根据中国语境,较早将领导纳入管理的综合职能,并将作为管理要素的管理者与作为管理职能的领导分开论述。
为此,本教材荣幸地获得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两任理事长——李德成先生(第七版)和朱宏任先生(第八版)以及诸多著名学者和企业家的赞许,他们亲自为本教材作序推荐。
3.管理理论的实践性、时代性和逻辑严密性
管理学作为应用学科,既要坚持作为一门科学的逻辑严密性,又要强调实践应用的指导价值,还要反映时代提出的新理论和新挑战,本教材努力体现以上三方面的要求,举例如下:
(1)管理范畴的系统思考和科学定义。本人将管理定义为“管理是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激励、协调、控制、领导等手段,为集体活动配置资源、建立秩序、营造氛围,以达成预定目标的行为。”这个定义突破了一些教材对管理概念的经济学解释的局限性。
(2)破除“主流管理学”对“协调”职能的误解。受美国某管理学权威观点的影响,许多管理学教材缺失“协调”职能的内容。本人用古今中外管理实践包括自己的管理实践,将“协调”定义为“理顺组织内外关系,消除不和谐、不平衡状态,加强各方合作,以便为实现组织目标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的过程”。肯定“协调”的管理基本职能属性,并建立了该职能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包括沟通)。
(3)深入到管理机制层次的研究,并建立各项职能共有的一般知识框架。管理为什么能够实现1+1>2?深层机制是什么?本教材及辅助教材给出了回答:管理职能是贯彻经营理念、完成管理任务的“抓手”,即实现途径、方法与手段。为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各项管理职能,必须从理论上深入到“机制”的层次,例如学习计划职能需要理解预测机制、决策机制;学习协调职能要理解协调的机制,如此等等。本教材完整地提供了六项管理职能机制模型,以及企业文化形成和变革机制、创新机制、系统优化机制等模型。还将各项管理职能的知识要点规范化为该职能的任务、要求、机制、程序、方法以及基本原则。
(4)坚持管理学的时代性。自2016年开始,本人集中力量研究企业面临的时代变革,2019年本人出版了专著《智能互联时代的管理变革》,然后陆续将研究成果纳入《现代企业管理原理》的第七版及第八版,本教材第八版涉及智能互联技术手段的应用、智能互联化时代企业生态环境的优化、新时代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新内容。
(5)将企业管理发展过程纳入企业权变与创新一章,解决了管理发展史有机嵌入管理学理论体系的难题。恰当地将企业发展过程划分为经验化、科学化、系统化、智能互联化四个时代,克服了许多教材使用的经验管理、科学管理、现代管理、后现代管理模糊而非科学的划分方法。将创新与权变结合为一个理念,解决了许多教材找不到创新“合适位置”的窘境。
来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