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大课堂·名家的16堂历史课》(订购)
皮庆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编者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重要作者、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吴宗国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8月7日16时54分在北医三院逝世,享年89岁。
先生1934年生于南京市,祖籍江苏如皋。1958年7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曾任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学位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主持《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中国历史学科隋唐五代史分支以及《中国史纲要》的修订。代表作有《唐代科举制度研究》《隋唐五代简史》《中古社会变迁与隋唐史研究》等。由先生主编的《盛唐政治制度研究》一书收录在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当代中国人文大系”系列。
吴宗国先生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古代史、隋唐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人大课堂·名家的16堂历史课》一书中,收录了吴宗国先生为历史学新生所讲的开学第一课,我们今天将其中“怎样学好历史学”的部分内容推送给大家,缅怀大师。吴宗国先生千古!
吴宗国:怎样学好历史?
怎样学好历史,怎样把握历史?大家在高中就学历史,死记硬背的功夫还是很过硬的。但我估计高中老师没有很多时间给大家讲解历史,大家也没有时间看一些历史方面的著作。现在大家进入大学了,如果还按照这种方式学历史,那就糟糕了。因为中学的学习方法是适应应试教育的,而大学的教育是要传授给大家系统的历史知识,而且要通过这种系统知识的传授教给大家正确地认识历史、理解历史、研究历史。
韩愈的《师说》里面有一句话:“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大学,大家听课的时候,不能像中学那样,老师怎么讲就怎么记,而是要跟老师学习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学的基本知识在教科书里都有,大家要学会自己读教科书。我们的教科书经过了60年的努力,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成熟的。比如《中国史纲要》,别看它只有两本,但看起来还是有些困难,之所以困难,是你们人生经历的问题。我教过一些已经工作了的人,他们就觉得《中国史纲要》很能解决他们的问题,因为他们的人生经历使他们看得懂。所以,能不能理解历史,跟大家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是有很大关系的。下面我提几条意见。
1、在大学阶段,古今中外的历史都应该学好
我刚进大学时,就准备将来要学中国古代史,要学隋唐史。在三年级以前,我主要的功夫没下在隋唐史上,而是放在世界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上。为什么?因为将来要学隋唐史的话,还有那么多时间学世界史和中国近现代史吗?而这些知识对于我们认识世界、进行研究是绝不可缺的。所以,大家一定要全面学好各门课程,尤其是世界史和中国史的通史,不能说对哪一段感兴趣就只学哪一段,那是不行的。因为学通史的目的就是要形成一个贯通的概念。要知道世界史是怎样发展过来的,中国史是怎样发展过来的,中间有什么曲折,有什么关键,有什么是我们需要研究的。历史是一个发展的整体,光学隋唐史是了解不了隋唐的。如果不了解隋唐以前的历史,就不知道隋唐是从哪里发展来的;不了解它以后的历史,就不知道隋唐史往哪些地方发展。光了解中国史不了解世界史,也是不行的。人类的历史在早期当然是分头进行的,但进入文明时期以后,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历史相互之间的影响就越来越大了。举例来说,大家知道日耳曼民族的大迁移。没有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地区,就没有今天的欧洲各国。那么,日耳曼民族的大迁移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那要追溯到汉武帝时期打击匈奴。日耳曼民族之所以西迁,是因为匈奴西迁,而匈奴之所以西迁,一方面是受到了中原王朝的压力,另一方面还有一些自然原因,比如天灾,等等。所以,在人类进入公元以后,世界历史就不是孤立发展的。光了解中国不了解外国,是不行的。
我们在学习、研究的时候,如果再进行一些对比研究,对很多问题就会有进一步的了解。我不知道大家在中学学习历史的时候,有没有学过汉武帝时期的大犁,是一种可以深耕的犁,后来到了东汉,就出现了地主的大庄园,在中国一般叫大田庄。有意思的是,在欧洲,日耳曼人进入欧洲以后,出现的重犁更了不得,要七八头牲口才拉得动。两者有相同的地方,都是大犁,都需要很多的劳动力、很多的牲口才能进行耕种,而与此相应,都出现了大田庄或大庄园。如果仔细琢磨这个事情,就可以想到,生产工具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组合的变化,同时会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所以,大犁的出现在历史上就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其重要程度相当于蒸汽机的出现、计算机的出现。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也有一个认识过程。最初在四川发现了大犁,不了解当时人们怎么用它。之后在其他地方也发现了大犁。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东汉大田庄的出现与大犁有内在的联系。相反,到了南北朝的时候出现了小犁,一家一户一头牛就可以耕种,所以整个生产组合就变化了,社会结构也变化了。因此,研究历史有时候进行一些对比是很有好处的。
再如,在中国和外国都有一些历史传说。在中国有燧人氏钻木取火、大禹治水的传说。世界各国都经历过洪水,但中国是通过治水来战胜洪水的。中国人就是靠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把历史一步步向前推进。欧洲在这两个问题上也有传说,普罗米修斯盗火、诺亚方舟,一个是偷来的,一个靠的是上帝。中国人不靠偷不靠抢,不靠上帝生活,靠自己的努力创造伟大的文明。从这样的传说也可以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在价值观方面、在对于自己历史的看法方面上的一些差别。外国人总爱说中国人没有信仰,那么中国人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不是一种信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不是一种信仰?所以,历史要广泛地接触,广泛地了解,古今中外都要有所了解,这样才能进行对比,才能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2、主动进行创造性学习
上课时不是只埋头记笔记,不动脑筋,而是要一边听一边想:老师讲的到底是什么,这里边有什么道理,怎么分析问题,运用了什么材料,怎么运用材料?大家要通过老师的讲解,学习老师的治学方法。而且,老师讲的未必都是对的,也有可能讲错。不要说老师,就是某些史学大家,他们也不是说的每句话都是对的。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绝不是因为他们说的每句话都是对的,而是因为他们提出了一个学术体系,提出了一整套研究方法,开了一代风气之先河,影响了当时学术的发展。甚至有可能大师提出的某些观点,到最后全部被后人推翻。但是,他当时提出这些观点在整个研究上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所以,我们要用这样的一种观点来看待过去已有的各种学问,要把老师的真功夫学到手。每个老师都有一套自己的治学方法。传道是贯彻在授业中的,就看学习者自不自觉,自觉就能把“道”学好,不自觉就仅仅学到一些知识。解惑这个环节也不能放弃,有答疑的时间尽量多向老师提问,在问答中,有时老师的一句话可能影响你一辈子,这就要大家善于捕捉。
上面说的是要学会听讲,下面谈谈要学会看书。书有教科书、参考书、参考论文、参考资料。教科书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在上课前看看,可以知道老师要讲的基本内容、基本知识,这样上课时就可以更加主动——哪些方面不大清楚,哪些地方需要老师多讲,做到心中有数。参考书就是弥补教科书的不足,或者是某一个专题,或者是某一个时段,或者是你对某一方面特别感兴趣,大体上都要看一些专著或者专史。参考资料就是原始材料,大家要特别重视。看文言文,我琢磨大家现在应该都没问题,要硬着头皮看原始材料,不懂可以查字典、问老师。学中国通史,我建议看《史记》,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只要思想上的障碍解除了,就一定看得懂。其实不光是看原始材料,看论文,看其他书,都有这个问题。看原始材料,看一些书,第一遍不要精读。一开始就一个字、一个字地抠,一天下来没抠多少,时间也过去了,兴趣也可能没有了。第一遍,比较粗略,大着胆子往前跑,大着胆子看,然后回过头来精读。这就是要把泛读、精读结合起来。要看更多的书,掌握更多的知识,还要掌握速读的技巧,一目十行。一目十行的关键在于究竟能不能真正掌握这十行中的基本内容,这是要练的,而且是可以练出来的。参考资料也要看,不管是中文的还是外文的,外文的最好看原版的,不要看翻译的,查查字典还是可以看的。文献材料就是研究历史的看家饭。离开了原始材料,想做研究,寸步难行。还有参考论文,希望大家重视论文的阅读。论文的阅读有两个要点。其一,开始的时候,要找一些经典性的论文,一来其论点比较可靠,二来也可以学到别人的研究方法。其二,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一定要广泛阅读论文,看看有什么新的观点、新的材料、新的方法。这样的论文,先看看头,再看看尾,看看有没有新的认识,然后看看到底使用了什么材料,是转抄来的,还是作者自己研究出来的,其中材料用得对不对,可以找原书核对。这样,就可以看看论文到底有水平还是没水平,有价值还是没价值。一开始看论文,老师会介绍一些,但学习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应该广泛看一些论文。看论文也要把泛读、精读结合起来。
另外,大家在看书的时候,不要抄书。觉得有价值的,有两个办法,即做记号和写札记。大家不要小看札记,这将来可能是你一篇大论文的起点。年轻人有年轻人的优点,一张白纸,但是又非常敏感,能够从一些别人不太注意的材料中发现一些重大问题。所以,大家读书的时候如果有一些心得,有一些想法,就赶快记下来。有些东西可能是很珍贵的,当然也有一些,几十年后回过头来看会觉得幼稚。
以上是从课程需求来说的。从整个历史学习来说,大家的阅读面应该更加广泛一些,上至天文历法,下至地理科技。中医、国画、京剧,大家一定要有所了解,作为一个学历史的人不了解这些方面的知识,就太对不起历史了,太对不起我们祖先的创造了。除了这些,西洋歌剧、西洋绘画,还有世界文学名著都应该涉猎,这对于扩大知识面、对于将来做研究都有帮助。比方,巴尔扎克有小说《高老头》,主要讲法国大革命以后,新的资产阶级起来了,旧贵族没落了,但面包师还是要把他的两个女儿嫁给旧贵族。为什么?就是贵族门第高贵,有社会地位。大家好好琢磨琢磨,这和唐朝初年的状况非常相似。原来的门阀士族已经衰落了,新的地主、新的官吏起来了,但人们还要找这些旧门阀结亲,送钱给他们。为什么?因为他们有社会地位,门第高,有社会影响。其实他们早已过气,要钱没钱,要势没势,要官没官,剩下的就是个空架子。如果看到唐朝这些材料还不太理解的话,看看《高老头》就会有更深的体会。再说雨果的《笑面人》,其中提到麻药、火药、印刷术都是中国人发明的东西,这些东西到了他们那儿都成了神奇的东西,但在中国似乎没有发生什么作用。我觉得这些内容很有意思,对于麻沸散在中国到底存不存在还在争论不休的时候,雨果已经把这个事情说清楚了,都已经传到欧洲去了,另外也说明了中国的许多发明对欧洲起了神奇的作用,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就是敲响中世纪丧钟的三门科技,是预示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门科技。中国文化对于世界文化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不仅如此,欧洲的启蒙思想,如果要追溯的话,可以追溯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大家可以看看阎宗临的一些书籍。
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中国元朝画家画的竹子非常有生气,欣欣向荣,而明朝文人画家画的竹子瘦瘦的,比如唐伯虎画的、郑板桥画的。从这个地方就可以想,元朝这个社会到底怎么样,明朝这个社会又怎么样,特别是元朝,作为少数民族执政的社会,到底是什么情况,跟我们原来想象的一样吗?那么,当时文人的地位、心态到底怎样?我觉得这些都可以通过对比引起我们对历史新的思考。
3、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很重要,行万里路同样重要。举个例子,河西走廊,河西四镇,即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其实是四个绿洲。所以,这里的地理情况和内地是完全不一样的,和新疆是一样的。哪里想得到啊!从小学学常识,到初中学地理,到了大学学历史,谁也没告诉我们河西走廊是这么一种状况,不去的话还真不知道。
另外,人们总觉得农业的基础是土地,只要有了田,就能耕种。到了新疆,才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新疆戈壁沙漠,土地有的是,关键是有水没水。有了水就有了地。所以,农业的基础不是土地,而是水利。这也是不去不知道的。所以,一些社会考察、社会实践,对我们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体会,就是要有所准备。比如,去丝绸之路,如果在某些方面有一些知识,有一些准备,那么这些问题就会引起你的注意,你就会收获很大。如果你在这一方面准备不足,了解不多,那么你的收获相对来说就比较小。如果根本没有准备,就是到处看看,那也就是一次旅游观光,是很遗憾的。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很多东西大家都看不到了,比如那年我们在河西走廊看到二牛抬杠,两头牛拉一大犁,转来转去,非常好看。我觉得,其一,尽可能地多看。其二,去博物馆,或者考察遗迹。特别是现在各种博物馆,我特别强调各种博物馆,不光是历史博物馆,各种各样的博物馆都有不同的让你有所收获的东西,可以扩大你的知识面。其三,多看考察记,还有回忆录,还有一些带有调查性的专著。比方,当时唐史协会组织了丝路访古、运河访古、晋察冀访古、蜀道访古,都记录了一些当时能见到而现在见不到的东西。从这些中还是可以间接接触到一些东西。
4、要了解现状,了解中国国情
要了解历史,除了必须掌握丰富的文献材料和考古文物材料,还必须了解现状,了解中国国情,要心中有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历史研究的一个底线。在20世纪50年代甚至60年代,在有关隋唐史的论述中,教科书上往往说隋朝的耕地面积是55亿亩。55亿亩大家可能没什么概念,但我可以告诉大家另外一组数字,1949年我国的耕地面积是14.68亿亩,1952年是16.65亿亩,1997年是19.49亿亩,现在是18.26亿亩。隋朝是55亿亩,到底对不对?我跟大家说,耕地面积有它的特点。一个国家的耕地面积到底能够有多大,有两个限制。一个是自然的限制,就是把所有能够开垦的土地都开垦出来,最大的耕地面积是多少。如果超出了这个面积,就会破坏生态平衡,这是一个限制。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耕地面积不断变化,这中间除了其他各种各样的因素,如盖房子、城市扩建等,很大一个方面是退耕还林。很多地方,当时就是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就把土地开垦了。土地开垦以后,灾害接踵而来,最后还是退耕还林了。所以,19.49亿亩差不多就是我们的底线,这是自然限度,超出这个范围就不行。咱们中国就这么大的地方,其他地方——高山、湖泊、沙漠戈壁——都不可耕,可耕地就这么多,所以55亿亩就超出了底线。这是一个因素。另一个因素就是各个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南方为什么到了唐朝以后才能开发?这和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系。这跟人均粮食水平不一样,人均粮食水平的限度不是根据这个,是根据人口、土地和单位面积产量,是根据这三个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我们对整个国情都得了解,了解以后,很多问题就很容易理解。唐太宗打辽东到最后为什么不得不撤兵?天寒地冻,不回来能怎么着?所以,对各个地方的地理情况,对我国的基本国情都要了解。满脑袋数字不好,那是见物不见人,但什么数字都不记也不好,那叫心中无数。
5、要读万卷书,但也要咬文嚼字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看书一定要看懂,有时候就是一字之差,意思却完全不同,一天之差是两个不同的时期。同一个名词,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含义,这个我不细说了。就是说,在读书的时候,该大而化之的地方,要大而化之;该咬文嚼字的地方,得咬文嚼字。
最后,我提几点希望,总的目的是希望大家掌握好历史,学习好历史,能够创造性地学习历史。具体来说,其一,学习历史一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学习历史最基本的一条,违反了这一条,就不是研究历史。其二,了解历史既是发展的,又是曲折的,是一个由低向高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大家一定要有发展、变化的观点。其三,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决定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发展,决定每个时期的社会面貌。但是,政治制度和文化反过来严重影响与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是在历史研究中需要下功夫最多的地方。这个关系一定要搞清楚,如果不搞清楚这个关系,在历史研究中就会飘飘然。如果从事其他工作,特别是从事某些决策性工作,就会犯毁灭性错误。其四,要严格区分历史发展中的特殊和一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一个事件、一个一个变化都是不可重复的,都是别的地方没有的,所以都是特殊的。但整个历史发展中也有一些贯彻始终、具有一般意义的东西,所以在研究历史的时候,一定要区别哪些是具有一般意义的东西,哪些是具有区域性、时代性或者个体性的特殊的东西,区分特殊和一般是研究历史首先需要注意的。现在这个事情也可以看到很多,比方说市场经济,以前都说市场经济只是资本主义的,谁要是说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市场经济,那就是大逆不道,但事实上,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社会可以有,社会主义社会也可以有。所以,只有严格区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和一般,才能找出历史发展规律,才能找到历史发展方向。学习历史,根据我这些年的经验,应该牢牢把握这样一些观点。研究其他学科,仍然要遵循这些方法,如果将来准备从政,那就更要遵循这些方法。这是我这些年从学习历史中体会到的一些道理,跟大家分享。
本文摘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大课堂·名家的16堂历史课》。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