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东华大学出版社《药染同源:〈本草纲目〉里的传统染织色彩》代序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东华大学出版社《药染同源:〈本草纲目〉里的传统染织色彩》代序
赵中振
2022-08-23 09:30:51  来源: 东华大学出版社 
 

药染同源:〈本草纲目〉里的传统染织色彩》(订购

邵旻

东华大学出版社

2022年7月出版

 

药染同源:〈本草纲目〉里的传统染织色彩》代序

文 / 赵中振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讲座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

《本草纲目》研究所所长

  2020—2021年,新冠病毒肆虐,我在香港闭关600日,整理完成了200集《本草纲目》健康智慧讲。借此机会,也系统地从博物学的角度对《本草纲目》进行了一次梳理。

  在学习《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我更加感受到了李时珍博物学的大格局,更加体会到了当年王世贞为《本草纲目》做序时所说的“兹岂禁以医书觏哉!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箓,臣民之重宝也”的深层含义。

  《本草纲目》不仅仅是一部医书,大道明理,格物致知。书中既有帮助帝王治国安邦的大道理,更有写给百姓的日常生活实用宝典。达尔文当年也将《本草纲目》比喻为中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

  《本草纲目》涉及中国人的一天、中国人的一年、中国人的一生,写了世界上每一个人都会面对的生、老、病、死的大问题。书中收录了1892种药,从吃、穿、用谈起,无一不与人们的健康相关。

  有这样一句话,叫:一香二茶三药材。这里我还想再加一个,四染料。我们的世界如此丰富多彩,离不开染料的作用。以靛蓝为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出自战国时期《荀子·劝学篇》中的名言。这句话讲的就是从蓝草当中提取出靛蓝染料的故事。

  染料还可做化妆品。因女子用黛画眉,白居易形容杨贵妃的美貌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里的“粉黛”代指女子。青黛在中药中也很常用,具有清热解毒、清肝泻火、凉血定惊的功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还提供了一个小妙招:“或不得已,用青布浸汁代之。”也就是说,在不得已的时候,可以拿靛蓝染出来的布泡水,代替青黛入药使用。

  中药青黛的原料常用的十字花科植物菘蓝,根叫板蓝根,叶叫大青叶,叶或茎加工而得的粉末叫青黛,一物出三药,可谓一身是宝。青黛染料最初起源于亚洲,在大航海时代传到了欧洲。

  当时靛蓝是欧洲稀有的商品,有“蓝金”之称,象征着富有,也是阿拉伯商人从印度进口到地中海国家谋利的一种奢侈品。除了青黛以外,茜草根、紫草、红花、姜黄、咖啡、茶叶、菠菜叶、芭蕉根、番红花、五倍子,赤橙黄绿青蓝紫,不一而足,都是药染同源的佐证。

  在学习《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我有幸结识了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的邵旻教授。邵教授主攻艺术设计,向她讨教了不少有关染料的问题,并有幸拜读了她还未出版的书稿《药染同源》。

  邵旻教授思维活跃、独辟蹊径,有创意、有新意,她从色彩学家的角度,以《本草纲目》里记载的30余种天然染料为切入点进行研究。

  书中有文献的系统整理,更有深入染坊实地考察的一手资料。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既是对中国传统技艺的科普介绍,又是对本草中药物知识的抽丝剥茧。一部靛蓝的历史,看到了染料与医药的融合,看到了先民的智慧,看到了东西方的交流,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读邵旻教授的书,好似看到了现代版《本草纲目》与《天工开物》的一个精彩章节。色彩是无声的语言,充满视觉的冲击力与震撼力。书中的图片似一场舞台盛宴,如诗如画,鲜活、靓丽,让读者徜徉于历史的流光溢彩当中。

  邵教授的这本《药染同源》糅合了科学与艺术,将传承数千年的中药文化与染色文化,从药用的实用功能,上升到美学的高度,在跨学科、跨时空方面做了一次成功的尝试。

  《红楼梦》,一百个人可能会有一百种解读法,《本草纲目》也是一样。希望能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加盟到《本草纲目》研究的队伍中来,共同发掘、探讨我国古代的这部百科全书,相信一定会有更多新的见解与发现,让这部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的世界名著,能在新的时代大放异彩。《药染同源》先睹为快,写下几笔读书感受,代为序。

——2022年1月16日于香江之畔

  本文为东华大学出版社《药染同源:〈本草纲目〉里的传统染织色彩》代序。

  相关内容

  东华大学出版社重磅新书《药染同源:〈本草纲目〉里的传统染织色彩》

来源:东华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