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推荐22种优秀主题图书,分别是:《法安天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做一名遵规守纪的共产党员》、“行业重要党内法规学习汇编系列丛书”、《行政法前沿问题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论要》、《全面依法治国与中华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研究》、《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政府责任视角下的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通关法律与实务》、《合作式司法的中国模式》、《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问题研究》、《身边的榜样》、《沈家本与中国法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生态的希望空间——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研究》、《生态文明视野下自然资源法治研究》、《时代责任——绿家园环境公益诉讼案例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开发区制度范式转型研究》、《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中国传统法治文化的再认识及其当代价值》、《中国法律服务市场对外开放机制研究》、《中国仲裁法治现代化研究》,献礼党的二十大。

《法安天下》(订购)
李雪梅 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法安天下》系国内以高清图版综合展示中国经典法制文物。全书从数千件法制文物、上万种图片中,精选近400种文物、510余张图片,证古泽今;以精致的图片,凝练的文字,专业的视角,唯美的设计,形象展示中华法律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通过以物述史的方式,厚积薄发,古为今用,彰显法制文物在传递文化向心力、民族凝聚力和制度自信方面的综合教化之功。
本书分为七个部分,七篇内容环环相扣,既突出中国法制文物的独特品格,也彰显着中华法律文明的厚重传统和底蕴。
法治之魂
以62件精选文物勾勒百余年来中国法治建设筚路蓝缕的历程,展现新时代中华法系的生机。
国之重器
以45件古代钟鼎吉金和礼兵器梳理中华法制文明的生成路径,探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之源。
经国固本
以52件代表性的农耕、度量、货币、税赋等文物,演绎中国古代序民养民之法及治国安民之道。
礼乐教化
以55件精美礼乐、德治、教化文物,再现儒家倡导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治世理念。
定分止争
以54件特色文物阐明礼乐政刑在治国理政中的相辅相成,所谓“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而这也正是中华法系的显著特征。
委事责成
精选54件代表性文物,解说古代授权考课、监察制衡、官箴自律等为官治吏之道。
中国之治
以54件经典文物,展示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家国、邦本、仁政、孝亲等观念的演化及对治世的追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丛》(订购)
常绍舜 著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丛》是作者多年来的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是治学多年的系统整理。主要包括 第一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第二部分 论改革的方法问题、第三部分 论文化问题、第四部分 论做人问题、第五部分 论社会问题、第六部分 论法治问题、第七部分 论教育问题、第八部分 论人生问题、第九部分 论哲学问题、第十部分 论价值问题、第十一部分 论经济问题、第十二部分 论环境问题、第十三部分 论科学问题、第十四部分 论创新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订购)
王人博 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治建设已经走过四十多年的历程了。在这四十多年里,中国法治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取得了可观的成就;立法体系、执法体系、司法体系和法治保障体系都逐步形成;总体看来,中国自主法治道路正逐步浮出水面。2014年中共中央的四中全会,对中国法治建设与发展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与布局;四中全会关于中国法治的决定,某种程度上既是对过去几十年法治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未来法治发展的规划。实践的发展催生理论的自觉;中国法治的发展呼唤有中国特色的法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实质上就是对中国法治的一种理论性回应,它力图从学理的角度形成对中国法治的自我意识,从而进一步指导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完善与发展。我们将以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的实证基础,并结合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系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展开阐释。

《做一名遵规守纪的共产党员》(订购)
王立峰 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做一名遵规守纪的共产党员》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坚持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统筹推进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也同时列为教育部百年专项工程项目成果、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普及读物出版资助计划对象。作为建党一百年的献礼,该书历时1年时间完成,聚焦于依规治党用书的现实需求,由项目首席专家团队用深入浅出、生动灵活的语言,将党内法规常识化,融普及与教辅功能于一身,既保证了书籍的高度政治性和学术质量,又契合广大普通党员和群众的接受偏好。

“行业重要党内法规学习汇编系列丛书”(订购)
中国政法大学党规研究中心 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为庆祝建党100周年,进一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推动抓好党内法规的贯彻执行,满足广大党员学习党章党规,对照检视问题,自我整改提高的需要,拟按照读者对象及行业特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策划出版“行业重要党内法规学习汇编系列丛书”,分别是:《新农村重要党内法规学习汇编》《高等院校重要党内法规学习汇编》《公检法系统重要党内法规学习汇编》《行政机关重要党内法规学习汇编》《企事业单位重要党内法规学习汇编》。每本书按照党内法规的体系,可分为党的组织法规、党的领导法规、党的自身建设法规、党的监督保障法规四个部分,收录相关群体重要的、有必要学习的党内法规及规范性文件。

《行政法前沿问题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论要》(订购)
马怀德 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行政法前沿问题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论要》以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指导思想,在行政法基础理论、行政法原则、行政行为、行政主体、行政程序、行政经济等前沿领域进行了重点研究,是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中国政法大学考察讲话精神而出版的面向研究生群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教材,将对我国行政法研究生教学、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全面依法治国与中华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研究》(订购)
张晋藩 著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全面依法治国与中华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研究》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研究”(项目批准号:17@ZH014)的阶段性成果。全书共八章,分别为:第一章 国以民为本,本固则邦宁。第二章 治国皆有法,立法须适应社会生活与国情需要。第三章 以法治国,以德化民,德法共治。第四章 严以治吏,考课与监察。第五章 良法、贤吏与善治。第六章 传统司法文化的现实意义。第七章 百姓知法、上下守法的法律宣传。第八章 依法治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订购)
刘琳 著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分为导论和正文五章。导论部分主要阐释了选题的根据和意义,厘清与总结了人的全面发展和法治(法制)教育的研究现状和不足,说明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指出了本研究的创新点;第一章考察了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第二章论述了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第三章分析了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积极功能;第四章探讨了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机制;第五章论述了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完善措施。

《政府责任视角下的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研究》(订购)
黄俊辉 著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政府责任视角下的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研究》首先从人的本源意义和积极老龄化的角度将养老服务的本质界定为人的一种需要,指出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中的政府责任在于依据政策目标群体的需求承担起相应责任。将原来分属于公共管理学科的公共产品理论和社会学学科的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进行了整合,构建一个分析养老服务供给的分析模型,在该模型中讨论养老服务供给和政府责任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了政府责任定位对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反作用,具体分析了政府责任定位如何影响了农村养老服务的供给,拓展、深化和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供给这一领域的研究。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通关法律与实务》(订购) 张丽英 曾涛 毛欣铭 等著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通关法律与实务》将通过对贸易通关便利化的国际规则现状出发,分析现阶段国际海关管理的最新进展,结合我国“一带一路”通关制度的阶段性改善,并从跨境电商的基本性质及各国发展近况进一步说明通关便利化的重要性,并通过分析各国通关便利的设置及规则,全面认识到海关便利的贸易作用,结合各国现状突出各国在实践中的通关便利设置的不同,从而清晰地观察出地域性差异下的通关制度的不同,以及通关便利的不同解决措施。

《合作式司法的中国模式》(订购)
闫召华 著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合作式司法的中国模式》将分为七章从七大方面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展开系统研究。第一章侧重探讨认罪认罚从宽的基本内涵和认罪认罚从宽改革的基本逻辑。第二章着力构建我国认罪认罚从宽的基本程序模式。第三章旨在分析从宽的具体形式及其兑现机制。从宽机制是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引擎。第四章重在研究认罪认罚案件办理程序的简化与强制措施的轻缓。第五章主要研析认罪认罚案件办理程序中的权利保障问题。第六章深入考量认罪认罚案件办理程序中的冲突疏解问题。最后一章则深入讨论认罪认罚案件办理程序中的恢复性逻辑。

《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问题研究》(订购)
牛玉兵 著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问题研究》以“法治中国”为视野,以农村基层治理的历史变迁以及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的逻辑机理、实践样态、困境解析、进路探寻等理论与实践问题为研究对象,展开深度理论阐释,以期推动农村治理法治创新,完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促进农村基层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全书共分为六章,分别为:第一章“法治中国”视野下的农村基层治理研究;第二章 我国农村基层治理的历史演进;第三章 “法治中国”视野下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的逻辑机理;第四章 “法治中国”视野下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实践考察;第五章 “法治中国”视野下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发展进路;第六章 “法治中国”新时代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的目标图景。

《身边的榜样》(订购)
张恩祥 范宝祥 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身边的榜样》集中展示生物化学工程学院近3年评选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的风采,讲述先进基层党组织创新担当固堡垒、优秀共产党员坚守初心担使命、优秀党务工作者履职尽责促发展、师德先进集体和个人立德树人育栋梁的感人故事,为全院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师生提供笃学践行的生动教材。

《沈家本与中国法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订购)
李雪梅 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沈家本与中国法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内容以2020年纪念沈家本180周年诞辰而举办的第二届“沈家本与中国法律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为主,约收录论文56篇,分沈家本与修律、传统法律文化、近当代中国法治三个专题,字数约60万字。整体内容反映了近10年有关沈家本和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思考。

《生态的希望空间——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研究》(订购)
石小娇 著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是生态环境危机和绿色生态运动的必然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历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应对全球化生态危机、应对中国发展资源环境瓶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核心要义是始终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理论硬核,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德性,坚持自然的优先性,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平衡发展、共享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制度是基础和前提性理论硬核,辩证的人类中心主义是方法性理论硬核,可持续发展是方式性理论硬核,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目标性理论硬核。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内在蕴含四个方面的价值意蕴。从环境方面来看,应该“敬畏自然”;从“种内”方面来看,应该遵循“平等”的价值观;从“种间”和“地域间”来看,应该遵循“共生”的价值原则;从“代际”方面,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生态文明视野下自然资源法治研究》(订购)
高桂林 杨雪婧 著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它表现为人类能够依据规律建立和保证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使人类在这种和谐的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生态法治既意味着法治理念在环境保护领域的贯彻实施,也意味着生态学和生态主义价值观对法律体系的影响和渗透。《生态文明视野下自然资源法治研究》以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为视角,立足于人与自然资源和谐发展的基本关系,以我国自然资源法的制度和内容为研究对象,通过规范分析、历史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试图通过对我国自然资源法具体制度内容的梳理,总结过去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问题和经验,找出我国实现自然资源生态法治的路径,得出我国自然资源法应以生态文明为核心思想来发展、完善的结论。本书内容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导论、总论和分论。其中导论部分对生态文明与法治、生态危机与自然资源保护问题的国内外学者研究概况和我国自然资源保护的立法、执法和司法内容作出概括;总论部分是对自然资源法主要内容的梳理,包括我国自然资源法的发展历史、主要任务、法律体系、自然资源法律关系、基本原则、基本制度、损害救济及责任;分论则针对各具体自然资源法的立法沿革、法律内容、国内外立法情况来进行分别探讨。

《时代责任——绿家园环境公益诉讼案例集》(订购)
林英 著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时代责任——绿家园环境公益诉讼案例集》集中通过6个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包括案件的发现过程、调查过程、起诉过程、证据的目录、案件审理过程、起诉状和判决书的复印件、媒体的报道、律师的办案笔记,等等,全面展示了环保社会组织在提起环境环境公益诉讼过程中的所面临的挑战和独特有社会价值。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开发区制度范式转型研究》(订购)
余宗良 著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开发区制度范式转型研究》是关于我国开发区法治化问题的专题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开发区为经济发展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存在一些法律的不健全问题。本书从规则“表达”:从政策主导走向法律主导;功能定位:从“为经济而增长”走向“以自由看待开发区发展”;开发区管理机构“身份”:从国家行政主体走向社会行政主体;开发区治理结构转型:从单一政府管理走向多元协作治理。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订购)
王凤祥 著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两者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已不分伯仲。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看,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一个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一定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性,内聚强大的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密切相连。价值观自信离不开对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文化自信的树立和坚定需要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伟大的中国梦近在咫尺,这就需要中国人民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凝心聚力。

《中国传统法治文化的再认识及其当代价值》(订购)
鄢晓实 著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统法治文化的再认识及其当代价值》的主旨是对中国现代法治之理论依据进行重新思考。本书以中西法治文化比较研究为主要视角。为了给中国现代法治寻求到恰当的理据,需要对中西法治、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其中主要是对中国传统法治、西方古典法治、西方近现代法治及其各自的文化根基进行比较研究。对中国传统社会和西方社会的国家治理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在理论上和事实上,中西都不存在今天通常所认为的“人治”“法治”“德治”的类型化差别。中西国家治理的根本规律都是“文化主治”而非“法律主治”,都要求在文化主治下的人、道德、法律、制度等多要素协调一致方可实现治理目标。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是天道与人道的一致与合一,天道称之为“道统”,人道之治称之为“德政”。西方社会是宗教文化中宇宙法则与人间法律的一致,宇宙法则称之为“法统”,“法则之治”称之为“法治”。因此,中西国家治理的差异根源在于文化的差异,亦即天道文化与宗教文化的差异,相应形成了“德政”与“法治”的不同称谓。经过比较研究发现,中国的天道和西方的上帝是对应的概念,中国的中庸和西方的正义是对应的概念,中国的德政与西方的法治是对应的概念。中国传统德政与西方法治的差异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道德主治”与“法律主治”之别,而是人本和神本的差异,现代意义上的道德和法律在德政和法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存在本质与量级差异。因此,现代中国所推动的法治和西方法治本应是两回事。中国现代法治必须确立自己独有的理据,具体来说事关法治文化、法治模式和法治道路。我们应该从西方法治中获取经验,更应该从中国传统德政中获取智慧。

《中国法律服务市场对外开放机制研究》(订购)
杨立民 著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中国法律服务市场对外开放机制研究》将探析法律服务市场开放机制转型过程中,国家与市场之间复杂互动的机理,国家干涉主义与贸易自由主义在话语权和合理性等方面的博弈与进退,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服务机构与本土法律服务市场在组织机构、制度文化、职业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混杂与耦合,发展中国家的涉外法律服务市场如何实现转型与发展等;并重新审视我国法律服务市场现行开放机制和发展路径,研究如何加强我国在国际法律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探讨如何培养出自己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端法律服务人才等。

《中国仲裁法治现代化研究》(订购)
张建 著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入,跨国商业交往大量增加,国际商事与经贸争议频发,妥当且合理地解决商事争议,将为“一带一路”的行稳致远提供法治保障。在新的历史时期,国际商事争议解决面临新的发展机遇,除了国际商事仲裁之外,国际商事法庭、国际投资仲裁、国际争端预防与解决、国际商事调解等新领域备受理论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这给传统的商事仲裁制度带来了新的挑战,亟待以新时代的实践需求为统领,借助于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构建等契机,推动中国仲裁法治走向现代化。
来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