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为的能量——〈老子〉哲学40讲》(订购)
林光华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2年7月出版
如果说“自然”是人的行为原则,那么“无为”就是具体的行为策略。“自然”是理论层面的,“无为”是实践层面的。“无为”是可以具体实施的。今天人们对道家尤其对《老子》最大的误读应该就是“无为”,以为“无为”是什么都不做,很消极。在翻译时大多数学者都将“无为”译为“nonaction”,就是没有行动,这也容易被西方人误解。其实“无为”是遵循“道”而为。“无为”不是躺平,而是不妄为,不要根据你自己一己的意见、意志、欲望去随便为。“无为”,其实是一种反向的表达,是老子“正言若反”的特殊语言方式的表现。当然儒家也有“无为”,儒家为政的最高境界也是“无为”,垂手而天下治,像尧、舜、禹,他们德行高,以德化人,便是“无为”。道家的“无为”首先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来源于对事物的细心观察。第六十四章曰: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老子指出,事物在安静的时候容易持守,还没有发出征兆的时候容易谋划,脆弱的时候才容易破除它,在微小的时候容易驱散它。所以,我们做事情要从小处为,从有一点点征兆的时候就采取行动,不要等坏的东西扩散了,事态严重了再去为,这就是非常经典的概括——“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意思。“无为”的最基本的含义就是这一句,也就是在一个坏的影响还没产生的时候,就要开始有所作为。当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还没有变坏的时候,你就要去防备它,无论治身还是治国,等乱了再开始治理就已经晚了。这是“先为”的智慧,要“占先机”,抓住时机去为。
中医就是运用的这种思维,治未发之病。中医讲究的是提前预防,在这个病发生之前就要去预防,比如说到秋冬天容易感冒,小孩子出门前要搓一搓脑门,加快血液循环,去适应温差;小孩子在暖气下玩得淌汗了,要等汗干了再到户外;燥热时每天喝点芦根水,清热去火;早上起来要喝一杯淡盐水等等,中医实际上就是以“无为”的方式养生,不用做很多,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但可以预防疾病。就算病发了,也要及时治疗,第一时间把它扼杀在摇篮中。河上公注:“欲有所为,当于未有萌芽之时,塞其端也。治身治国,当于未乱之时,豫闭其门也。”也是说当一个坏的事情才刚刚有一点点苗头,还没有完全发生的时候就要加以控制。治身治国也是如此,在你的身心未乱、国家未乱的时候就要开始治理。这是“无为”的第一个层次的含义。
第二个层次是“为者败之”,是说你太过有为的话,就会把事情搞砸了。“执者失之”是说你太执着于它,也会失去它。人需要从细微处着手,从根基处理解事物,日积月累,终有所成,因为很粗的树也是从微不足道的小树苗长起的;再高的台子,也是从扎实的地基开始的;不管多远的路,都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不要太有为,而要看万事万物的这些细节,这是老子的谆谆教诲。我们从细节开始“为”,才能达到“无不为”,因此“无为”的第二层次就是要从基础去做起。如果你太过有为,想一口吃成胖子,就“为”不好。太过执着一个东西,就会用力过猛而适得其反,违背了自然规律。德国哲学家韩炳哲说“美是慢箭”([德]韩炳哲著,关玉红译:《美的救赎》),讲的也是相似的道理。
第三个层次,就是圣人从中得到了什么道理?《老子》说:“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前面老子是通过一个实际生活的观察来表达道理,举的都是生活中的例子。后面这一段是讲圣人从中获得了什么启发。圣人做事情慎终如始,善始善终,从细微处开始,并且一直坚持下去。这个值得我们学习,尤其在教育上,家长常常给孩子报很多兴趣班,其实很多课都是三分钟热度,学了一鳞半爪,浅尝辄止。任何事情,你只有坚持,才能把这件事情真正做好,脚踏实地学到东西。没有什么比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情更让人有所收获了,我有个书法家朋友,他非常喜欢刻章,就天天埋头刻,非常着迷,有一次读黄朴民先生和我合撰的《老子解读》一书,每一个字看得都很认真,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见,我们就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谈论着《老子》。他不是学者,但比学者还严谨,这就是踏踏实实做事的人。圣人跟普通人不一样之处究竟在哪里呢?就是欲望。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圣人专注的恰是别人看不上眼的东西,别人欲求的东西无非食色与名利,但圣人不感兴趣,圣人一心学道,对淡乎寡味的“道”感兴趣。
“常于几成而败之”是说一般人都是快要成功了,但是没有坚持到底,所以失败了。圣人可以做到坚持,不被纷纷扰扰的外物所诱惑,能保持住对“道”的信念并坚持自己。最后一句话当然是点睛之笔,也是这一章的最重要的一句话,“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我们在讲“自然”的时候讲过,就是辅助万物实现它们自然的天性,而不敢胡乱作为。让万物自行展开,而不要过多干涉。重要的是按照自己的本性,把自己的生命完全展开。
《老子》第四十三章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驰骋”就是奔跑,引申为控制、驾驭。“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是说最柔软的东西方能穿透那个最硬的东西。“无间”就是没有间隙,即坚硬的东西、密度很大的东西。如果你什么都没有的话,是一个“无”,就很容易进入一切事物,能穿透最硬的东西。“无”是没有厚度,比喻没有成心、成见,没有分别心,没有什么矛盾你解决不了,因为这样的心是空灵的,是能承载万物的。庄子的“庖丁解牛”应该就是受启于这一句。《养生主》中庖丁的那个刀用了十九年,还跟新的一样,就是因为“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用没有厚度的刀进入有间隙的牛的骨骼,就会觉得那个空间很大。反过来说,如果你过得痛苦,不开心,那一定是因为你还有分别心、得失心。
在庄子这里,刀比喻心。刀没有厚度,是说人的内心没有成心。成心就是你事先已经形成了偏见,自己可能并不知道,带着这些成心和偏见去看世界的话,可能处处都不顺眼,处处都不顺心,到处都是对你的阻碍。所以“以无厚入有间”,是用柔软的方式攻克硬的东西,用一个修出来的没有成见的澄澈的心去面对世界,从而游刃有余,逍遥自在。
《老子》接着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不言之教”是道家的治理方式,就是不需要太多的声教法令,不需要直接的说教。“不言之教”似春风化雨,它是以柔克刚,言传身教,上行下效的方式。你做好了,就像春风一样去影响身边的人,不是指导他们应该怎么做,而是用你自己的身体力行去引导身边的人,这是“不言之教”。“天下希及之”,就是天下几乎没有什么能比得上,说明“无为”的作用非常大,“无为”的方式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儒家的有言之教与法家的赏罚分明,可能都不如道家的“不言之教”效果好。
“强梁者有为”,“有为”反而是成就事情的障碍。范应元解释说天下的人大多数都被物欲所遮蔽了,看似强大,其实是成功的障碍。人们都汲汲以求,去追求这个物欲,最后你就被遮蔽了,它就会成为你的障碍,让你一直想强,以为占有的越多越强,真的遇到问题了,就发现强者往往一夜崩塌,太过追求强的人往往更容易瞬间崩溃。遵循“道”的人会守柔,守弱,悠着点来,慢慢行走,自然而成。追求任何东西,太过执着,其实都是欲望的驱使。
《老子》第四十八章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没有行为,而是不妄为,不过分为,因为一旦过度地为,就会破坏了事物原生的状态。比如你对孩子过分地为的话,孩子会渐渐失去天性;你对公司过分地为的话,员工就被你管坏了。治国同样如此,如果瞎折腾,国家就被治理坏了,人民就怨声载道。所以“无为”只是《老子》以“反”的表达方式阐发的一个观念,不是让人不为,而是让人不过度地为。
“无为”是用最少的代价达到一个最大的成效,当然前提是我们首先得知道那个自然之道是什么。庄子在《逍遥游》中说:“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你得知道正道是什么才会遵循它。慢慢去认识、了解这个世界,了解外物,是“为学日益”,然后,我们要总结其中的“道”,不断去掉我们身上的欲望、私心等,是“为道日损”。反复做这样的工夫,最后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做什么事都能做成功。
我们要知道“自然”是最高的准则,连“道”都是“法自然”的。所以我们要去效法“自然”,知道万物都有它自然的天性,只能去引导它,协助它,疏导它,顺其自然,顺势而为。所以,顺其自然不是我们平时讲的那样,好像很佛系,不努力的“躺平”。真正的顺其自然是积极的,是智慧的。“无为”不是“躺平”,而是遵“道”而为;逍遥不是“佛系”,而是灵魂自由。道家这方面常常被误解成了消极被动的思想。
所以在政治上“无为”是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即无为之治,不刺激百姓的欲望,就是《老子》说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第三章)。不要去彰显贤能,你在心里可以崇尚,可以任用贤能,但不要大张旗鼓地表现出来。就像现在学校评奖学金一样,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种奖学金,各种排名,各种荣誉,其实都是在刺激学生,让他们早早地失去单纯的心。大家都去争,在激烈的竞争中人心就乱了,学习的动机就不纯了。本来学生之间差别没有那么大,因为要评奖学金,要计较零点几分的学分绩之差,人为地制造了等级之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热情应该是靠老师引导,靠自己发现,不是靠刺激。刺激出来的热情不会持久,自然而然的感情才是生命不断前行的力量。
因此,学生考得好不必过度表扬,考得差也不必过度批评,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才是考试的目的,好的戒骄戒躁,差的继续努力。不必用刺激的方式来让学生竞争。竞争是不自然的成功,会伴随着焦虑、嫉妒、虚荣等等,让人心变得不单纯。每个人的能力与兴趣不同,刺激、竞争其实是让人们去追逐同一个东西,导致目标与评价标准的单一化。用同一个标准,比如考试分数、学分绩来衡量一个人成绩的好坏,本来就不够全面,人们被鼓动着去追求一个并不全面的目标,意义何在?如果都去追逐同一个目标,这不是一种对个性的抹杀吗?老子说的“难得之货”是一些老百姓买不起的东西,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奢侈品,大家都不去追求,也就没有“难得之货”了。
在消费主义的刺激下,浮华的东西越来越多。如果我们稍不注意养我们的心,修我们的心,原本的天真就失去了。我看过法制节目的一些采访,很多人犯罪就是因为买不起“难得之货”,又不知道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欲望。买不起车就去偷,买不起某个品牌的手机就去抢,得不到的东西就去骗,想要的东西超过了自己的能力,于是就有可能走上歪门邪道。庄子提出“物物而不物于物”(《山木》),“凡外重者内拙”(《达生》),都是说的这种太过注重外物而忽视了内心质量的做法。这也是庄子说的“诚忘”,就是不该忘掉的东西——“道”被忘掉了,该忘掉的物欲始终被记住,庄子认为这是真的健忘啊。
综上所述,“无为”是指先为、抓住时机去为。“无为”的前提是懂得万事万物生长的自然之道,抓住事情的关键,做出独立而正确的判断。它的运用有政治上的无为之治,不刺激百姓的欲望,不依赖烦琐政令;也有人生上的以柔克刚,未雨绸缪,善始善终。
“无为”是遵“道”而为,而不是躺平。“躺平”是资本压力下的“内卷”造成的无奈,不再努力,与其参与内卷,不如躺平,多少有点悲壮的味道。但人生不是拿来置气的,不必因为看到了内卷的残酷,就跑到它的对立面去,那同样是跑偏了,最后放弃的是自己。能改变的去改变,不能改变时保持自己的步调就行。不焦虑,不紧张,不放弃,不丧气,才是面对现实的积极态度。不是被动地躺平,而是主动地“无为”。摆脱无力感靠的是用坚强的意志去奋斗,摆脱焦虑感靠的是提高智慧、修养内心。
老、庄其实是“反躺平”的哲学,他们不是消极避世,而是以退为进;他们主动选择避开,而不是被动消极对抗;他们是用反语刺激世人觉醒,而不是说气话。老子猛烈批判虚伪的道德,警示统治者要朴素、廉洁、无为、爱民,庄子主张的是做往高远处飞的大鹏,老子救社会,庄子救个人,都有勇猛精进的力量与以退为进的智慧。
本文节选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无为的能量——〈老子〉哲学40讲》。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