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燕山大学出版社《长城舞传:河北长城沿线非遗舞蹈口述史》自序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燕山大学出版社《长城舞传:河北长城沿线非遗舞蹈口述史》自序
2023-02-13 10:52:42  来源: 燕山大学出版社 
 

长城舞传:河北长城沿线非遗舞蹈口述史》(订购

张竹岩 刘燕 编著

燕山大学出版社

  长城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长城沿线文化底蕴深厚,数千年来积淀孕育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非遗资源蕴含着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为助力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燕山大学出版社特别策划出版了《长城舞传:河北长城沿线非遗舞蹈口述史》一书。该书围绕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的地理位置分布,书写了长城沿线非遗舞蹈的传承历史与人物故事,真实地记录了长城脚下的人文风貌。本文特节选作者刘燕为该书撰写的自序,邀读者诸君共同感受“燕山-太行山”一带长城沿线的历史底蕴与文化魅力。

自  序

  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河北以蜿蜒的长城遗迹见证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留下了令世人赞叹的文化印记。巍峨高耸的城墙筑起国泰民安,绵延万里的脉络牵起家国一心;长城的一砖一石守护着河北人民,为冀地百姓开辟了安全稳定的生存空间;连古通今的道路存续历史记忆,生生不息的根脉汇聚壮志豪情,长城的奋斗精神鼓舞着燕赵儿女。

  闻一多先生指出:“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长城脚下的一代代非遗舞人用自己的毕生奋斗歌颂着家国之爱,以翻飞的扇花、铿锵的锣鼓、激昂的舞步表达着对乡土的眷恋与热爱;他们用舞蹈赞美生命,以舞蹈技艺的传承留存历史记忆,用一生的守候和代代传承人的坚持,令长城脚下的非遗文化流传至今。长城滋养孕育着非遗舞人,非遗舞人用舞姿记录着长城历史。基于生长在长城脚下非遗舞人的视角,梳理长城文化,以“人民之舞”为人民而舞,是我们“看见”历史、尊重“人民”、坚定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深度挖掘。

  《长城舞传——河北长城沿线非遗舞蹈口述史》以笔者主持的2021年度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河北民间秧歌传承人口述史研究”(HB21YS028)为依托,以学术调研成果《口述非遗:传承人记忆中的历史及其生存现状——基于河北省非遗民间舞蹈展开的调查研究》为根基,以口述史为研究方法,围绕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的地理位置分布,书写长城沿线非遗舞蹈的传承历史与人物故事,真实记录长城脚下的人文风貌,呈现生动、鲜活的非遗文化,发掘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展现“燕山 - 太行山”一带长城沿线的历史底蕴与文化魅力。

  一、田野拾忆:河北长城沿线非遗舞蹈的历史追溯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核心是人,其传承的原始模式主要以口传身授为主,通过人与人之间、代与代之间的接力,将非遗文化和传统技艺保存传承下来。多数代表性非遗传承人都有其详细的家传或师承的传承谱系,有着以家族、师门或风格派系为脉络的发展历史。

  然而,在以往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我们多以记录非遗技艺的形式特点为主要方面,常常忽略了对非遗传承历史和演变过程的深度挖掘。而从历史的角度,以人传人的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恰恰可以真实地反映人的历史、社会的历史和技艺传承的历史,对我们掌握最真实的民间传承史实、抢救珍贵的精神文化资源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全面、深入地开展对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历史的研究工作至关重要。

 

 

▲《长城舞传》篇章页

  相对于传统的历史记述方式而言,口述史具有生动、鲜活、质朴的特点。每一位受访者的口述文本都真切地记载着他们的生活经历与历史记忆,刻录着被遗落在往事尘埃里的真实情感与人生故事,是保有温度的历史记述方法。通过口述史的记述方式和研究方法来梳理河北长城沿线的非遗舞蹈,以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的历史记忆回看非遗舞蹈在古老长城下的历史痕迹,追溯集体记忆中的个体生活经验、身体经验和历史贡献,是对河北民间舞蹈历史的一次全新的探索,更是挖掘历史真实印记的人文采风。

  本书课题组依托河北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文化部门对河北长城沿线非遗舞蹈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对非遗资源进行普查,以严谨的治史精神,真实、全面、深入地记录各类非遗舞蹈项目的传承历史。重点整理、挖掘非遗传承人的学艺历程,形成以代表人物为核心的人物史志,重视对在非遗发展方面具有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的梳理与记载。书写非遗传承的历史谱系,真实地评价非遗传承的历史轨迹,分析各项非遗技艺的风格门派,细化和完善非遗历史的整理。

  二、艺海薪传:河北长城沿线非遗舞人的文化记忆

  非遗传承的载体是非遗传承人,没有传承人,非遗文化就难以流传至今。因而,非遗保护的前提是保护传承人,非遗传承的根本是培育“人”。让非遗文化一代代接下来、传下去的核心就是做好“人”的工作,保护、帮扶、培育好传承人,令非遗文化以鲜活的姿态接续传衍、代代流传。

  传承人是历史的当事人,是传承的亲历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传承人的身份属性决定了其对历史的贡献和价值,也从某种意义上推动历史的发展,见证着历史。没有传承人,就没有民间技艺活态传承的载体,就无法构成非遗文化生存的空间。因而,河北长城沿线非遗舞蹈的发展离不开传承人的代代接力,其以“人”为单位、以“人”的表演风格流传至今的各派谱系和发展脉络值得我们探寻。正是在历代传承人的努力下,河北非遗民间舞蹈才能以生动的形态流传至今。

▲《长城舞传》内页

  随着舞蹈人类学在国内的兴起,口述史作为一种田野调查方法在非遗民间舞蹈研究中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方法一方面能够进一步挖掘和整理更多稀有史料和身体经验与记忆,能够与传统的文献研究形成补遗性效果;另一方面,在为非遗民间舞蹈讲述个体生命与人生历史发声空间的同时,在其中窥见当下社会结构的样态。因为个体总是生活在社会之中,个体在建构社会结构的同时也会受到社会结构的影响。可见,从人物个体的视角出发,可发掘历史及当下情景中的社会现象,见证因人而生的文化变迁。口述史研究在非遗民间舞蹈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现实价值。因此,本书运用该方法对河北非遗民间舞蹈的传承人进行口述历史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侧重于对河北非遗民间舞蹈的传承历史、当代传衍和生存现状等方面,将传承人置于社会历史及家族或是师承谱系的背景中,真实展现河北非遗民间舞蹈的传承轨迹和历史面貌。

  目前,河北省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9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77人。守护好非遗文化的核心就是守护好传承人,我们务必要为传承人创造优良的环境和平台,从历史和先辈的宝贵历史经验中寻找传承之路,让老一辈承人将毕生技艺传承下去。同时,能够以一个个生动的“舞传”史志让非遗舞蹈走进更多青年人的视野,让青年人有机会、有志愿、有担当地跻身非遗传承的队伍,让非遗走进大众、走近人民,以“人”推动非遗的发展,以“人”弘扬非遗精神。

  三、华灯舞貌:河北长城沿线非遗舞蹈的当代传承

  河北非遗舞蹈的文化传承离不开传承人这一主体,而传承人的生存境况也直接影响着河北非遗舞蹈文化的发展。一方面,国家通过立法、立项保护传承人,给予相关部门和传承者一定的政策扶持和物质资助,为民间文化的接续传承开辟道路、保驾护航。另一方面,传承人通过家传、师承等传统方式将非遗舞蹈直接传承给子女或徒弟,或通过非遗进校园、数字非遗等现代方式将非遗舞蹈间接地推广至青少年人群及广大群众,培养传承的后备力量;改编、创作具有浓厚地域风情的非遗舞蹈作品,推广和发扬非遗文化。对此,传承人口述史便给予传承人以话语权,在回忆历史的同时以真实的声音阐述生存现状,以正视非遗传承的真实民间生态,推动河北非遗舞蹈文化正向发展。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需要人力的支援,更需要平台的建设。依托非遗传承平台,打造非遗传承基地,将非遗文化的传承落到实处,结合社会力量,推动非遗发展。只有建设好非遗基地,非遗的文化和技艺才能有更为坚实的基础,才能有充足的人才储备,形成非遗传承的后备力量。同时,创新非遗传承的文化传播方式,借助网络媒体平台开展非遗文化的推广与普及活动。打造有影响力的非遗网络传播平台,是非遗文化在当代发展的关键途径,也是安全开展非遗文化传播的有效方式。

▲《长城舞传》内页

  作为燕山大学舞蹈表演专业的青年教师,研究和发展本土民间舞蹈、传承和发展非遗民间文化,是我们青年一代的使命和责任。为此,在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张竹岩教授的指导下,笔者带领舞蹈表演专业的9名硕士研究生和2名本科生组建了“口述非遗”调研团队,沿着长城的轨迹,接连走访了河北省9个区县,采访了数位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收集了大量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明确了对于传承非遗舞蹈的责任。

  立足本土,扎根民间,用自己的双手为非遗文化贡献一份力量,用双足丈量每一寸文化的沃土,就是我们最引以为傲的事情。由此,也助推了本书的编撰与出版。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学术观点及成果,也获得了众多业内前辈的指导,以及舞蹈家协会和各地文化馆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深表感谢!限于笔者的学术与写作水平,书中难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多多批评指正,不吝赐教。

刘燕

2022年3月

  作者简介

  张竹岩,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音乐与舞蹈学学科建设工作带头人,秦皇岛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主要研究方向为河北民间音乐与舞蹈的挖掘整理与创新发展。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5篇。

  刘燕,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音乐系舞蹈表演专业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舞蹈基础理论研究、舞蹈口述史研究和舞蹈作品分析与创作研究。近年来,主持和参与了国家级纵向课题1项,省部级纵向课题5项,发表学术期刊论文9篇,指导学生获得省部级以上舞蹈比赛一等奖4项,省部级以上学术竞赛特等奖1项、三等奖1项。

来源:燕山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