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订购)
[苏] B.A.苏霍姆林斯基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2年7月出版
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就要善于表现心灵上的勇敢和忘我精神,把自己的精神力量都投注在在你看来似乎是外人的身上。只要与丧失幸福或在痛苦中煎熬的人相伴,你那颗心就会感到不安。生活中的疾苦往往并不需要大喊大叫、表露在外的。但你要善于倾听和感受那种默默的痛苦,因为这种痛苦是无止境的。
培养敏锐性最强有力的手段是美。美是顶峰,从顶峰上可以看到那些没有理解和感受到的美的东西,可以看到那些从来没有看到的喜悦和崇高的精神。美是照耀世界的明亮之光。借助这束光,你能看得见真相、真理和善良;在光照之下,你会体验到一种献身和毫不妥协的精神。美能教会你认识邪恶并与其进行斗争。我把美称之为心灵的体操,是因为它能矫正我们的精神、我们的良知、我们的情感和信念,使它们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美是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面前,每个人都能看见自己,同时也能知道应如何对待自己。
理解和感受美,是自我教育的伟大源泉。
感受和体验美,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对丑恶现象难以容忍——这一切都要求在智慧上是发达的、细致而敏锐的。只有将智慧和美融为一体,才会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假如人没有思想,美就不可能在人面前展现生活的伟大及人类自身的伟大。只有当美同真理、同人道、同对邪恶毫不妥协的精神融为一体的时候,它才会显示其高尚的本质。
我向每一代的孩子们,在他们的精神发育已允许向他们揭示高尚道德情操本质的时候,才去讲述法西斯占领时期我国土地上发生的事件。有一位盖世太保军官,在刑讯室里残忍地折磨一些苏维埃人一整夜之后,清晨回到家兴致勃勃地看着日出,感受新的一天之美,然后到花园去浇灌玫瑰花……。这种对美的态度在孩子们的心灵之中激起一种恐惧、极端厌恶和仇恨。孩子们相信,不会有笼统的美、笼统的喜悦情怀,有的只是与邪恶和仇视人类相对立的那种理想的品格高尚的世界,而只有在这个世界里,美才是强大的教育者。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美无时无刻不在激荡着我们的心,正因为如此,关于美的那些教诲才具有实际的力量,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在社会主义社会,美的力量之所以是实际的,那是因为我们的社会拥有真理的伟大源泉——世界上人与人之间那种最公正的关系。
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会孩子去观察美,同时去思考美和人的高尚品格。思维、理解、思考在情感的磨炼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带着孩子们到池塘边迎接霞光,在那里给他们讲一个名叫《老牛与小山雀》的童话故事。
我有一整本关于美的童话集。这些童话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启迪孩子们思考美的事物,培养他们形成对自然界、人及其行为美的观点和信念。《老牛与小山雀》这个童话促使孩子们去思考:美只会对聪明的人和会思考的人展现出来。
这是一篇关于蒲公英的童话故事。
一天,一棵蒲公英在绿草丛中突然盛开出一朵太阳般鲜艳的蒲公英花。所有的绿色小草都注意到它,并问:“这是什么花呀?它怎么这样美呀?”蒲公英骄傲地说:“我是世界上最美的、唯一美的花。”就在这时,其他成千上万朵鲜艳夺目的小花也突然盛开了,小草们转身又去欣赏身边盛开的那些小花,而把第一个开花的蒲公英给忘了。孩子们听到这个童话故事之后,陷入了沉思,他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真正的美是与谦虚、高尚的品格分不开的。
跟孩子们谈美的话题,应当深思与谨慎。也许,在谈论美时,运用任何粗浅的谈法都不会带来那么大的害处,而运用不谨慎的言辞却可能带来不良的后果。
美似乎在打开人们观察世界的眼界。长期在美的世界里熏陶,一旦遇到坏的、丑恶的东西,就会突然觉得不能容忍。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用美把邪恶和丑恶现象赶跑。一般地说,我们应当敏锐地去观察孩子们心灵中产生出的不理解的东西,要珍视与培养孩子们心灵上这些细微的举动,把它们变得有目的性。美能加速这种变化,使不明朗的、无意识的思维变成为良心的呼声。
美与懈怠、游手好闲、虚度年华是格格不入的。学校教育伦理学就在于让认识和理解美去唤起孩子们不安、焦虑的情感,让他们想方设法使周围的一切变得越来越好。美的思维应当唤起孩子对于那种由于冷漠、懈怠、漠不关心所带来的环境有一种不舒适、坐立不安之感。我们从孩子的童年早期就让他们懂得:讲台上不铺漂亮的桌布、地板上布满灰尘、墙角里有蛛网,在这样的地方上课是不可思议的。
我认为对自然界美的感受,积极去创造美的东西,是对青少年心灵的一种极其重要的训练,是使人力求看到人的美及其心灵美,力求去确立人自身那种美的东西并蔑视懦弱、畏缩、意志薄弱所不可缺少的东西。
本文内容节选自《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年7月出版。
来源:教育科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