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实例,学方法:从研究选题到论文写作》(订购)
风笑天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3年5月出版
为什么研究方法的理论学得很纯熟,实际做起研究来却依然手足无措?为什么研究设计做得很完美,研究开展时却总是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看书能懂、上课能懂、一做就不会、一做就出错——这可能是许多大学生、研究生和青年研究者从学习社会研究方法到自己开展研究时遇到的巨大困惑。要解决这个困惑,我们需要搭建理论到实践的桥梁。
广西师范大学讲席教授、南京大学特聘教授风笑天所著《看实例,学方法:从研究选题到论文写作》将通过拆解实际案例,围绕着“问题从哪里来”“研究如何做”“论文怎么写”,为我们答疑解惑,让研究方法的理论到实践顺畅过渡,“做研究”不再艰难。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为社会科学专业的研究生以及青年研究者定制的案例分析型研究实战指导书。
社会研究方法专家风笑天老师从自己已公开发表的150余篇学术论文中,精心挑选了10篇论文作为例子进行解析,详细地讲解了每一项社会研究从浮现最初的想法,到提炼具体研究问题,再到实际开展,最后撰写论文以及发表的整个过程。
书中每一章都围绕着一个研究案例,从“问题哪里来”“研究如何做”“论文怎么写”三个角度入手进行讲解,同时特别增加“研究评价与启示”模块,专门结合研究实例对选题、设计、实施、写作各个环节中值得注意的方法问题进行提示,以求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
全书以“庖丁解牛”的方式,结合实际的案例,从操作化的角度,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研究的实际过程,慢慢体会一项具体的社会研究是如何“从选题到发表”的。目的是帮助读者切实理解和掌握研究方法的实质,并结合现实情况,合理运用研究方法开展属于自己的研究。
作者简介
风笑天,广西师范大学讲席教授、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社会学评审组成员。曾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委员,湖北省社会学会常务副会长等。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研究方法、青年社会学、家庭社会学、人口社会学、中国独生子女问题等。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项(2014)、重点项目一项(2014)、一般项目四项(1995、1999、2003、2021),教育部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一项(2006)、教育部一般项目两项(1997、2001),国务院三峡移民局重点项目一项(1997)等。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教育研究》《社会》《人口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唯一作者及第一作者论文150余篇。出版的主要著作有《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教育和未来》(1992)、《社会研究方法》(2001、2005、2009、2013、2018、2022)、《现代社会调查方法》(1996、2001、2005、2009、2014、2021)、《生育政策调整中的生育意愿研究》(2021)等。
前言节选
风笑天
做社会研究,需要学习研究的方法。但现实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们常常是学了研究方法课程,仍不会做研究。这其实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一方面,教科书上、课堂里的研究方法往往是标准的、一般化的、理想化的,而每一个研究者所面对的、所开展的、所打算进行的具体研究课题和研究项目,基本上都是不标准的、特殊的、现实的。在标准和不标准之间、一般与特殊之间、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许多的障碍,存在很大的距离。这些障碍和距离就是导致许多大学生和研究生看书能懂、上课能懂,一做就不会、一做就出错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方法只是做研究的工具,研究本身则是研究者集思考、选择、分析、设计、操作于一体的整个过程。特别是,方法是死的,而研究是活的。研究的这种“活”其实就“活”在方法的具体选择和应用上。因为每个研究者所研究的问题是不同的,可利用的资源和自身的条件是不同的,所面临的现实困难和障碍也是不同的,所以一项具体研究可以用什么方法、不能用什么方法,适合用什么方法、不适合用什么方法,在不同情况下是不一样的。没有一成不变、包打天下的固定方法。研究者的任务就是根据自己的研究问题、手中的资源和条件,以及面临的现实困难,找到一条合适的道路,选取一种合适的方法。
作为一名社会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师,在过去的30多年中,我编写了几本社会研究方法方面的著作和教材。如《透视社会的艺术——社会调查中的问卷设计》(1990、2002、2014)、《现代社会调查方法》(1996、2001、2005、2009、2014、2021)、《社会研究方法》(2001、2005、2009、2013、2018、2022)、《社会研究:设计与写作》(2014)、《社会研究:科学与艺术》(2015)等。但是,在很大程度上,编写这些研究方法方面的著作和教材只解决了方法的基本知识问题,即它们只是为学生提供了研究入门的基础。仅仅掌握这些知识,离学会做研究还有相当的距离。
虽然学生们可以看到,每年都有成百上千项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但对于这些研究究竟是如何从选择问题开始,一步步设计、实施,直到写成论文发表的,他们(以及其他初学者)却常常一无所知。学生们既看不到一项研究成果是如何从最初研究者头脑中的某种“想法”,或者眼前的某种“现象”,变成实际研究中的“问题”的,也看不到研究者是如何围绕问题进行研究设计、如何以及为何运用某种研究方法的,更看不到研究者的研究结果是如何最终变成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或者出版社出版的著作的。现有的方法教材中缺少的正是这种讲解实际研究例子的书,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目前高校教学中一种比较普遍的状况:“方法课”的教学是一件事,学生实际“做研究”又是另外一件事。因此,教会学生“做研究”,才是更高层次的方法教学。
因此,我专门撰写本书,就是希望通过介绍和解析自己的研究实例,来教学生一些“做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做研究”的能力。为了达到这种特定的目的,作者需要了解每一项社会研究从最初的想法到具体研究问题,再到实际研究方法的运用,最后到论文撰写及发表的整个过程,特别是需要了解在这一过程中研究者的各种思考和当时的想法。所以,我选择以自己做过的研究为例来进行讲解。我从自己公开发表的150余篇学术论文中,精心挑选了10篇论文,以这10篇论文的研究作为例子进行解析。
在结构上,对于本书所解剖的每一项研究,我都紧紧围绕着“问题哪里来”“研究如何做”“论文怎么写”这三个基本问题来进行介绍和讲解,即主要从问题的来源、研究设计与实施、论文的写作这三个大的方面对每一项研究实例进行介绍和解析,希望在这种实例讲解的过程中,让读者慢慢学会观察社会现实,学会从社会生活、个人经历以及各种文献中提出问题,学会将头脑中最初的想法一步步变成明确的研究问题、变成合适的研究方案、变成实际进行的一项成功的研究,最后将研究结果撰写成一篇能够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即慢慢体会一项具体的社会研究是如何“从选题到发表”的。同时,为了更好地讲解研究方法的应用,我还在解析每一个实例的同时,增加了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研究评价与启示”,专门结合研究实例对选题、设计、实施、写作各个环节中的方法问题进行讲解,以求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具体来说,本书对每一项研究的解析都分为四个部分,即“问题哪里来”“研究如何做”“论文怎么写”以及“研究评价与启示”。这四个部分又细分为八个具体方面:选题背景;研究问题;研究设计;研究实施;论文总体框架;论文写作解析;研究评价;研究启示。
……
我希望通过精心的选择、恰当的设计、深入的解析,本书能在教学生“做研究”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运用研究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和指导学生开展社会研究。特别是,在高校讲授社会研究方法、社会调查方法等相关课程的老师们,可以结合特定的研究方法知识,选取书中的章节,作为例子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方式已被证明有很好的效果。因此,我也期待着本书成为目前高等院校中广泛使用的教材《社会研究方法》(风笑天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六版)的合格的姊妹篇,二者在促进社会研究方法教学和应用的过程中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