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新经济:创新与规则》序言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新经济:创新与规则》序言
2023-06-29 08:57:23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新经济:创新与规则》(订购

吴小亮 王静 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3年5月出版

内容简介

  新经济带来发展的红利,也带来一系列难解之题。

  收集、交易、泄露个人信息的热点事件不时出现;外卖小哥被算法迫使不得不急速飞驰,引发公众热烈讨论;网红博主的直播带货收入超出人们的想象……

  新科技与社会生产生活融合的过程,总是冲突不断。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如何把正在经历的现象看个清楚?如何理解热点事件背后各方主体利益的博弈?如何在险象环生的新经济业态中做出符合长远利益的个人决策?

  《中国新经济:创新与规则》一书将社交媒体、算法、个人信息保护、在线教育、网约车、无人驾驶、生物科技、短视频、共享经济、在线旅游这十种新经济形态在发展中与规则的冲突按照时间线展现出来,其中穿插对重大事件的分析,生动讲解其来龙去脉。

序言

01

  科技创新与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任何科学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在实现之前,都是人类智慧与毅力探索的沉沉黑夜、漫漫长路。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过程更是惊雷四起、冲突不断,其中既有生产力提高带来的产品或服务质量齐增的喜悦,也有新旧业态摩擦引起的社会规则不相适应的痛楚。人类一边享受着新技术、新业态、新经济带来的发展红利,一边苦恼于旧规则、旧秩序、旧习俗被冲击产生的难解之题。

  历史总是重演,昨日不断再现。

  由于第三次和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科技与规则、文化相纠葛的这一“电视连续剧”也在迭代更新:剧情进展更快,情节铺陈更丰富,结局也更扑朔迷离。

  你我身在当下,是否就能把现实问题看得清楚?

  答案显然是未必。当我们在课堂上对科技、规则和文化三者进行讲解分析时,我们发现学员或者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认知其实更难。有时,是盲人摸象,凑巧摸到象鼻或者尾巴,就以点带面匆忙作出结论;有时,是身在山中,囿于所处角色的限制,对偌大的世界视而不见;有时,又是水中望月,各种景象就在眼前,却无法看得真真切切。

  我们迫切需要把我们正在经历的社会现象看个清楚,为有待解决的问题探寻答案。

02

  你我刚刚经历或正在经历一系列重大科技变革并因这些科学进步、技术应用而产生大量创新,包括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经济。它们是与社会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几个领域,包括网约车、社交媒体、在线教育、无人驾驶、共享经济、短视频、生物科技和在线旅游等。我们试图通过对新经济发展历史的梳理,展示科技变革中包括法律和伦理在内的社会规则从不适应到调整变化的过程,探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因素对新经济和规则变迁所产生的影响。

  在这些领域,规则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问题有些是特殊的,比如网约车和共享经济的行政许可制度设计、无人驾驶的法律责任主体、基因编辑的伦理规则等;更多问题则是共性的,比如个人信息保护、平台治理、算法规制等。隐藏在这些问题背后的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的不断变化、社会主体权益的逐渐扩展、社会价值观和文化理念的日趋多元、各类主体博弈方式的推陈出新……由此,这些话题或者问题杂糅了多重影响因素,难以用科技、经济或法律等任何一个传统框架来精确定义和归类。

  以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为例。在收集、交易和泄露个人信息的热点事件不断出现的情况下,互联网和大数据新业态也受到质疑和攻击。

  徐玉玉因个人信息被诈骗团伙盗取并骗走学费而自杀;个人信息在地下黑产中被明码标价流转,用于各种非法用途;社会争议事件中,当事人的个人信息被曝光,遭遇网络暴力;动物园也要求“人脸”(面部信息)识别方可入园,触碰公众敏感神经。

  那么,到底能不能收集个人信息?谁能收集和利用我们的个人信息?如何利用并保证个人信息安全?企业收集又加工整理的信息如何利用?在何种情况下需要配合政府提交信息?疫情之下,哪些个人信息可以被收集利用?

  一方面,公众对个人信息和隐私的担忧是真实存在的,可以称其为新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无论是各国竞相立法,还是政府加强监管,都是在试图平衡个人合法权益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所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对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的方式要升级。比如,商家要在收集和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前征得消费者同意,要接受“消费者能不能读懂几页甚至几十页的隐私和个人信息条款”的拷问,要明确告知自己能不能解决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保护问题。

  另一方面,面对科技发展,深深怀恋旧世桃源的鸡犬不闻也是不必要的,发展中的问题终究要靠发展来解决。对个人信息和隐私的滥用、泄露,还得依靠科技本身的进步来解决。而且,传统上对隐私的概念和范围的界定在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恐怕也得因时而易。

  平台经济模式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更加大放异彩。无论是在电子商务、网约车、在线旅游等商品和服务领域,还是在社交、新媒体等内容领域,平台经营者都以令人称奇的速度聚集起巨量的使用者,将供需双方快速匹配,形成以国境为界乃至跨越国界的“新市场”“新集市”。这些平台巨头取代了传统的制造业、金融业大鳄,进入全球经济排行榜和独角兽企业排行榜,成为一支新的经济力量,深刻重塑了社会格局乃至全球局势。

  平台经济模式既关乎宪法所保障的公民人格权、财产权和社会经济权利等的行使,也为更多个体发挥主观能动性、释放创意和享受更为丰富的产品和服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更对国家、政府与市场、个体的关系提出新命题,对法律政策等规则和政府监管模式提出新要求。

  平台经营者与一般经营者,到底有何本质不同?平台在连接政府和个体时的角色和责任是什么,要承担哪些法律义务,又要承担哪些社会责任?

  与互联网平台有关的规则,对平台经济的发展有着生死攸关的影响,也使得这一话题更具有广泛性,是国家、政府和市场主体都不得不高度关注的问题。平台模式是结合第三次和第四次产业革命多项技术应用的新业态。既要相信市场本身的力量,尊重和鼓励市场主体的创新,又要科学合理地嵌入政府监管,形成政府、平台和用户多方共治的格局,最大化地发挥平台在增进社会福祉、完善治理规则方面的积极作用,阻止和惩罚其可能利用自然垄断地位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因而关于这一话题的讨论是历久弥新的。

  这里的“规则”是法律政策、企业管理制度、社会自治准则以及道德伦理规范的集合。法律和政策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其他规则相对更为灵活多样。无规矩不成方圆,科技进步、产业发展都无法回避规则的适用。科学研究从来不是无禁区的。贺建奎基因编辑的试验绕开现有的监管框架,引发各界批评。科研活动和产业发展,首先要符合伦理规则,由科学共同体所制定的伦理规则和伦理审查机制应当先于法律和政策发挥作用。这一方面是由于科研活动要有相当的空间和自由,由科学共同体来判断更为适宜;另一方面是由于法律和政策相对滞后且缺少弹性,直接切入科研活动的伦理价值判断并非法律所长。

  同样的困境还发生在人工智能与算法规制中。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使得在内容推荐、广告精准投放乃至商品服务定价等诸多方面“算法至上”。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中,也越来越多涉及算法,我们所面对的决策主体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人工智能系统。我们既无法抗拒如此高效的技术应用,又想挣脱算法歧视的樊笼,对“算法”予以“规制”的呼声日益高涨。令人纠结的是,即使算法公开,我们也看不懂算法;即使要求算法可解释,我们也可能控制不了算法。以往控制权力的种种方法,在算法时代多少显得落伍,但我们不能在泼水时把算法这个孩子也泼了出去。算法的使用主体是人类,规制对象与其说是算法,不如说还是人类自身。

03

  新经济浪潮中,科技与规则、文化的纠葛,精彩纷呈,又险象环生。

  在新经济浪潮中,规则对每个主体都至关重要,你我既是规则的遵从者和亲历者,也是观察者,更应成为建设者。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亿万民众,也关乎产业发展、国家安定、社会繁荣。

  作为公民,如何理解新经济浪潮中纷繁复杂的现象,如何依照规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并为自己在大时代中“定位”并“导航”?

  作为企业家,如何在企业发展、安全规则和文化困局中突围,如何实现基业长青,如何为规则的形成和完善贡献力量?

  作为政府官员,如何维护公共利益,在多方博弈中公平、公开、公正地制定和执行规则?

  作为社会团体,如何为增进社会福祉提出可行性建议,促进规则成为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

  让科技真正服务于人类的福祉,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

本文摘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新经济:创新与规则》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陈赛男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