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战略是不能计划的 - 经管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经管
战略是不能计划的
2002-07-24 15:10:15  来源:  
 
郑凤田
战略学或者叫战略规划、战略计划,虽然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但却常被尊之为“管理科学的皇冠”,目前是经理们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也是所有未来的准经理们——MBA必修的一门核心课。很多知名大学的战略规划课还往往请大公司的CEO亲自操刀主讲,如大名鼎鼎的前英特尔首席执行官格罗夫就一直在斯坦福商学院兼职讲授公司战略学。
战略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公司的自身优缺点与外界环境的变化,对公司的未来进行整体谋划,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它应该是未来学的一部分。公司战略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到现在也不过四十多年,但却发生几次大起大落。在过去,战略学曾被认为是一门具有“贵族血统”的学科,于是乎也成了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的专利,被打上许多人为的神秘色彩和想象的烙印,奉若神明。当神容易做神难,当各大公司如敬神般看待战略规划时,却猛然发现,这个神原来是靠不住的。主要的原因是战略规划本身只是一门技术,它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灵。于是乎战略规划一下子退去了许多“神化”的外衣,开始从天上回到人间。战略规划是如何被捧上了天的?它又是如何从神坛走下?明茨伯格的《公司战略计划》从历史人手,对这门走下神坛的学科进行了详细的解剖,并剖析许多公司屡屡失败的原因。
管理学界大师级的人物,国人所熟知的可能是德鲁克(Peter Drucker)与彼得斯(Tom Peters),其实这两位大师的知名度仅局限于实业界,在学术界的声望远不及波特(Michale porter)与明茨伯格。明茨伯格在管理学界的声望是一人之下而万人之上,仅次于波特。波特是第一个把具体的业界实践转化成理论的人,在战略学界理所当然坐第一把交椅。而明茨伯格也由于在经理的职能角色与战略规划等方面的贡献而声名卓著。
翻开任何一本管理学教科书,你都会发现明茨伯格的管理者10个角色理论。60年代末期,明茨伯格对5位总经理的工作进行了一项特别研究,结果发现,过去人们认为管理者在做决策之前要进行深思熟虑的观点是错误的,大部分的经理们陷人了大量变化、无一定式和短期的活动中,他们几乎没有时间去静下心来进行思考,因为他们的工作经常被大量的琐事所打断,有半数的管理者活动持续时间少于9分钟。于是明茨伯格提出了一个管理者究竟应该做什么的分析纲要,也就是管理者扮演着三大类10种不同但却高度相关的角色,即人际关系方面的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角色,信息传递方面的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角色,决策制定方面的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与谈判者角色。  
明茨伯格管理者的10个角色理论在学界激起了激烈的争论。针对这10个角色理论,后来有大量涉及不同组织、不同管理层次的研究来验证10个角色理论的有效性。也有些人认为这10个角色与管理学的四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有很大的雷同,可以统一于这四大职能之内,还有些人认为这10个角色中的有些角色是完全可以去掉的。无论怎么样,明茨伯格的理论在管理学界激起了人们对管理者究竟该做什么的争论,也使人们第一次认识到管理者所从事的管理工作,并不是笼统的,还应该更进一步地明确。不同层次的公司和公司不同的经理们应该根据这些角色的要求,进行适当的各就其位,这样才能保证公司的效率。
明茨伯格毕业于著名的MIT,以后大部分的时间任职于素有“小哈佛大学”之称的加拿大McCill  University与欧洲排名第一的商学院INSEAD。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他是一味横跨欧美的管理大师,每年的一半时间留在北美,一半时间在西欧,他有影响力的著作有.《战略过程》、《五种战略结构》和《组织的结构化》、《管理工作的实质》等,他还频获得管理学界大奖。一个管理学者,如果一生中在最具影响的《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一篇文章就已足够。而明茨伯格的大作却频频在该杂志出现,并且还两次获得“麦肯锡”最佳论文奖(《哈佛商业评论》每年评出两篇该年度的最佳论文,授予“麦旨锡”奖,获奖最多的是波特,共三次)。
《公司战略计划——大败局的分析》(实际上本书译为“战略规划的浮沉”更符合它的本意)是明茨伯格最近几年来在学术界最有影响的著作,该书于1994年出版后即在管理与战略学界引起巨大的反响与争论。与波特教授的三部曲《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Hamel和Prahalad的《未来的竞争》等都属于战略学必读之作。
上个世纪60年代的时候,在全球风行起战略规划热,于是乎许多公司都纷纷成立战略规划部。而实际上,从清晰性方面来说,战略学已经变成了一门越来越愚钝的艺术。战略规划——这个带有明确军事概念的学科,经过各种改造和提炼,似乎已变成看起来越来越精确的学科。但是自从80年代以来,如许多其他管理秘方一样,战略计划受到了各方面的质疑。原因很简单,计划赶不上变化。在一个变化莫测的时代,想准确地认知未来显然是不可能的,这也是战略学越来越难为其难的主要原因。     
战略与计划的症结到底何在?细分起来可能会是一个长篇巨著。好在明茨伯格先生已经帮助我们做了许多基础性的工作。在这部大块头的专著里,明茨伯格认为,战略是不能预先计划的,因为计划是分析的结果,而战略却是综合的过程。他首先从概念分析出发,对引起误解的各种概念重新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他对目前有关战略管理的各种学派一一进行评论,剖析各种学派的产生基础及问题所在,并对各模式的功效展开了具体的解剖。在对各模式的缺陷分析中,他还专辟一章讲各战略模式更深层次的“谬误”,对各种模糊和似是而非的观点进行了逐一的批驳与澄清。很有意思的是,官样文章并不独存于中国,在欧美也很盛行,明老先生专门对许多公司的官样文章作了人木三分的批评,对我国的公司也应该具有启发性。在本书的最后,他还对如何正确地制定战略计划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忠告。
明茨伯格在本书中提出许多新见解,他对计划制定、计划及计划制定者的作用等重新进行了解释:战略计划的制定过程并不重要,最重要的还是要落实,要支持它,提供实现战略所需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并进行全方面的战略思考。
明茨伯格对战略计划的反思和建议很值得实业界与学界的深思,“战略规划”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如何才能提高它的功效?细读此书,你会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公司战略计划——大败局的分析》HenryMintzberg著  张艳等译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60.00元
摘自《中国图书商报》2002-07-18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