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燕山大学出版社《文博视野下的历史文物研究》精彩书摘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燕山大学出版社《文博视野下的历史文物研究》精彩书摘
2023-08-25 13:38:56  来源: 燕山大学出版社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文物资源传承文明、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作用,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注重文物价值挖掘阐释,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民众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燕山大学出版社策划出版了《文博视野下的历史文物研究》一书。该书于近日正式出版发行。本文节选本书上篇“历史上的环钏研究”中的“环钏的装饰功能”部分内容,邀读者诸君一窥环钏背后的历史往事。

文博视野下的历史文物研究》(订购

朱笛

燕山大学出版社

精彩书摘

环钏的装饰功能

  环钏自古以来就是装饰性极强的佩饰,不但能增加佩戴者的外形美感,同时也彰显佩戴者的身份地位,这一点为世界所公认,毫无疑义。在现代社会,环钏之类的装饰品显然是女子的专属,倘若加之于男子,不但不会有美感,反而极有可能会有负面效果。然而,通过对世界上装饰品较为发达的地区如地中海沿岸、两河流域、远东以及欧洲大陆进行考察,便不难发现在古代社会,环钏是男女通用的装饰品。

  在古代社会,人们纷纷用各种佩饰自我装扮,特别是上层社会的人,富丽堂皇的环钏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古代波斯国王手臂所佩戴的环钏,是其尊贵地位的重要标志。被波斯强大武力征服的地区,往往将精雕细琢的环钏作为贡品向国王呈献。阿契美尼德王朝波斯波利斯城遗址浮雕壁画中有表现波斯帝国版图之内民族向国王进贡的场景,其中西徐亚人呈给国王的贡物即为臂钏(见图1-1:1)。奥克苏斯宝物中包括一件制作精美的金臂钏,其接头处有一对狮身鹰首的怪兽(见图1-1:2)。观察亚述(Assyria)国王阿甫里二世浮雕塑像,他肘部戴着蛇状花纹的腕环,两个手腕上分别戴有石榴形装饰,据说这体现了国王的财富和地位(见图1-1:3)。

▲图1-1 古代波斯王国的环钏

  1 阿契美尼德王朝波斯波利斯城遗址浮雕壁画西徐亚人进贡臂钏
  2 波斯奥克苏斯臂钏
  3 亚述王阿甫里二世浮雕塑像

  《正字通·金部》“钏”条曰:(钏)“古男女同用,今惟女饰用之。”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三《旗旐采章部》“钏”条曰:“环臂谓之钏,后汉孙程十九人立顺帝有功,各赐金钏、指环,则钏之起,汉已有之也。”至少说明,东汉时环钏还是男女通用,否则汉顺帝也不会赏赐有功者以金钏和指环。此外,上文论述成都天回山和郫县宋家林出土的说唱俑左臂上均戴钏,同样也能证明钏在古时男女通用。

  1960年江苏无锡发现的元初钱裕夫妇合葬墓,其中在东室男性墓主人棺椁内发现一件“金箍饰”(见图1-2)。这件金箍饰应该就是臂钏,其整体呈扁形,高4.3厘米,直径为6厘米;面上凸出8道弦纹,开口处有扣缝。无锡元初墓出土的箍形钏饰应该是实用器,为墓主人钱裕生前所有之物,可以说明环钏“古男女通用”所言不虚。

▲图 1-2 江苏无锡元初钱裕夫妇墓出土的金箍饰

  一般来说,包括环钏在内的装饰品大致经历了由“男女通用”到“今唯女子”的发展过程。对于装饰品为女子专用的原因的探讨,鲁道夫斯基(B. Rudolphskyi)在《难看的人体》一书中曾说:“在动物界中,雄性将自己的身体装饰起来以吸引雌性。引诱雌性的与其说是雄性的力量或是主动性,还不如说是其外表。人类社会恰与动物世界相反,对身体加以刻意装饰的是女子。在传统的两性间的竞争中,衣服与饰品配件就是女性的武器。”鲁道夫斯基的解释是建立在装饰品的审美价值基础之上的,他认为女子佩戴装饰品,乃是出于“女为悦己者容”的目的。古代社会男尊女卑,女子处于依附的地位,她们梳妆打扮首先是要以自我美化的方式来博取生存条件,其次也是为了展示其所依附者(主人)的财富。凡伯伦曾指出:“在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中,在理论上妇女仍然处于经济上依赖男子的地位,在高度理想化的意义下,或者可以说她们仍然是男子的动产。妇女……之所以要这样打扮,老实说,就是因为她们处于奴役的地位,她们在经济职能的分化中接到的任务是,为她们的主人的支付能力作出证明。”他认为女子梳妆打扮、佩戴装饰品其实最主要的目的是在执行显示财富的任务,而这一任务的执行是由女子的依附地位决定的。许地山先生认为女子的装饰品其实是一种表示臣服和奴役的标志。女子所用的手镯、指环、耳环等物件,现代人都认为那是艺术品;其实从历史来看,这些东西都是女子作为奴隶的记号。在希伯来语中,Ne-zem 既有耳环、鼻环的意思,同时也表示奴役。因为根据古代希伯来人的风俗,凡是奴隶服役到期满后不愿离开主人者,主人便可以在家神面前给奴隶穿耳,以此表明其永远服从主人的决心。《释名·释首饰》曰:“穿耳施珠曰珰,此本出于蛮夷所为也。蛮夷妇女轻淫好走,故以此珰锤之也。”蛮夷穿耳施珰其实也正是一种受奴役的记号,用于限制女子的自由行动。


▲东汉佩戴环钏人俑

  1 四川成都天回山出土的东汉说唱陶俑
  2 四川成都郫县(今郫都区)宋家林出土的东汉站立说唱俑

  尽管如此,环钏的装饰意义却是客观存在的。环钏不但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在听觉上也使人愉悦。中国古代女子衣袖宽大,即使佩戴环钏也往往被衣袖遮蔽,在不经意的举手投足之间隐约可见,已经是十分难得,故其装饰功能似乎被相应地削弱了。然而,多以金属制成的环钏,在听觉上弥补了这种遗憾。南朝梁刘孝绰《咏姬人未肯出诗》曰:“帷开见钗影,帘动闻钏声。”梁简文帝萧纲《赋乐名得箜篌》诗曰:“钏响逐弦鸣,衫回半障柱。”其《咏新燕诗》又曰:“入帘惊钏响,来窗碍舞衣。”可见,环钏即使在视觉上稍逊,然“钏动”“钏响”给人听觉上的补偿,也算是心理上的慰藉吧。

  此外,环钏不但是精美的装饰品,也代表了财富。古罗马时期以法律的形式限制女子佩戴黄金饰品的数量,但后来随着古罗马军队在欧亚地区的征伐和掠夺,黄金储备飞速增长,此禁令也随之自解。尽管如此,人们却不能否认环钏蕴含着美好的寓意,装饰着人们的生活,带给人以心灵上和感官上的愉悦。

▲贵州赫章可乐考古出土的青铜环钏

  1 贵州赫章可乐出土的“铜臂甲”
  2 贵州赫章可乐出土的铜钏

  从历史来看,女子佩戴装饰品,并不单纯出于装饰审美的目的,精致贵重的装饰品也曾是禁锢女子自由的枷锁,是父权家长制社会中女子从属依附地位的标志。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以环钏为代表的各种装饰品几乎成为单纯出于审美目的而使用的配饰。

  作者简介

  朱笛,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就职于徐州博物馆,从事文博研究工作。2012年出版专著《服饰史探微》(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21年出版专著《观物察史——历史文物与风俗研究》(燕山大学出版社)。主持江苏省文物科研课题:新媒体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宣传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燕山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