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民的诞生》(订购)
[苏] B.A.苏霍姆林斯基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少年期是一个人成长为真正的社会公民的关键时期。《公民的诞生》围绕如何对少年进行公民教育这一主题,以独特的视角,对少年的生理成长和心理发展过程进行了细致分析,全面论述了为培养真正的公民所必备的德育、智育、体育、情感与美感教育以及劳动教育等。本书作者不仅站在一位真正的教育家的角度,更站在与少年志同道合的挚友的角度,展现了少年的思想信念、兴趣爱好、道德素养、情感素养等,阐释了公民教育的内涵、价值与意义。
精彩书摘
教师们被下面这件事惊呆了:柯利亚·兹是大家公认的一个文静谦逊的少年,是文学教师的骄傲(柯利亚·兹作文写得非常好),可是他突然做了一件可耻的事情。夜间,他打开了物理专用教室的窗户,爬进去从录音机里偷走了电动机,同时还弄坏了一些零件。柯利亚·兹的家庭似乎是没有问题的:他的父亲是一家工厂的工作人员,一位很好的家长。大家都还记得他在家长会上做的有教益的、充满智慧的发言。他时常说:“如果父母热爱劳动,即使他们一句话也不说,家庭也已经在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们热爱劳动了。”
可突然发生了这件令人懊丧的事件,这是在战后的几年发生的,物理专用教室还刚刚在筹建。录音机是学校的校友、一位军官送给学校的礼物,它是集体的骄傲。教师们在思考:“人身上的坏东西是从哪里沾染来的呢?”大家开始深思关于培养道德信念和习惯这个复杂过程的问题。教师们仔细地观察了柯利亚·兹的家庭情况,他们发现了初看起来并不显眼但是非常令人不安的现象。柯利亚·兹的父亲每天下班总要带一点小东西回来:时而是几段电线,时而是几块金属片,时而是一根小管子,时而是一只轴承。儿子帮助父亲把这些小零件放在家庭工场间的许多小架子上。儿子从未问过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因为这是明摆着的事。父亲并不认为这样做是可耻的,他没有想到他的行为会对儿子产生极其有害的影响。父亲从未拿过邻居一根钉子——他认为这是偷窃行为。我们对这位父亲说了使他难受的话,提醒了他对别人说的关于父母榜样作用的那段教诲。
这个事件促使人们思考道德教育的两个源泉的问题。第一个源泉是预先计划好的教育工作,即集体中多方面的道德、劳动、创造和公民政治的相互关系,专门建立这些相互关系以达到教育的目的;教育者的话;把老一辈创造出来的、努力获得或斗争得来的宝贵财富传给青年一代。这一切都是由教育者事先计划好、规定好的。
但是还有另一个也相当重要的教育源泉在童年期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儿童周围的复杂关系。这些关系对儿童来说是所处的环境,它在给儿童上着揭示各种道德概念内容的直观课。谁也没有意识到这些关系是一种专门的教育方法。但是,成年人越是不把这些关系看作一种能对儿童的精神世界起影响作用的力量,这个力量的教育作用就越显著。这里必须再一次强调一下“关系”这个词,因为儿童把自己周围的一切人(不仅是人,还包括事物和现象)都看作具体化了的人的观点、判断、习惯和意向。
长日制的教导员把儿童们带到了学校食堂。他当然没有忘记在吃饭的时候要让儿童们遵守文明行为的准则,使他们在满足自己需要的时候进一步巩固道德的和审美的日常生活习惯。但是,他把儿童们带到食堂去并不是为了对他们进行教育,而只是为了让他们吃饱肚子,这变成了最主要的目的。然而,在食堂里,儿童不仅吃饭,还会看见许多情况,看到好的,也看到坏的。
瞧,一个七年级的学生把一个一年级小学生从餐品柜台边挤开,自己买到了需要的食品,而那个小男孩却被挤到队伍的末尾去了。瞧,学校食堂的女工玛莎——一位接近老年的妇女提着一桶脏水朝院子另一头的水坑走去。迎面走来两个十年级学生,他们比玛莎阿姨高出一个头,力气比她大得多,却都闪到一边,让玛莎阿姨走过去,生怕她把脏桶碰到他们的衣服上,他们还皱起了鼻子,因为桶里有些不干净的东西。他们朝食品窗口跑去,从那儿传来了他们的声音:“为什么没有干净的大碗?”瞧,两个小姑娘走到餐品柜台跟前,一个小姑娘买了一块巧克力糖,另一个买了一碗汤。一个小姑娘在吃巧克力糖,她的朋友忘了买面包,又朝餐品柜台走去。在忙乱之中似乎谁也没有看到这一切,这个孩子也没有对他眼前发生的事情思考一番,但是任何一件事情都不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他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都反映在他的脑海里。瞧,这个孩子已经注意到一件不寻常的事情了:在忘记买面包的那个小姑娘旁边,坐着一个顽皮的男孩。他绷着脸,看来有什么事情惹他生气了,他面前放着一杯牛奶和一块白面包。他咬了一口面包,就把它放到桌子上,又跑到餐品柜台,买了一些饼干,回来把面包推到桌子边上。洗脸盆那儿挂着一块脏手巾,谁愿意洗手就洗手,谁不愿意洗就不洗,但是,由于谁也不想多此一举,谁也没洗手。窗台上放着一盆玫瑰花,花盆里扔了一些咬剩下来的苹果核。玻璃窗被苍蝇弄得很脏。厨房里传来一阵发脾气的声音,一个男人在骂人,说他们没有把窗子擦干净,没有把洗脸盆下面的墙壁刷白。
这一切似乎人人目睹,却都从孩子的意识表层滑过去了,教导员只关心不让任何一个人提早离开桌子。孩子们吃完饭,站了起来(他们想快点跑到运动场去),在教导员的指挥下喊了一声:“谢谢这顿午饭!”(这是教育工作计划预先规定的);这些话本来应该是对女厨师和玛莎阿姨说的,但她们现在没有工夫来接受谢意,恰好卫生检查员在斥责她们,威胁说要把什么事情写进卫生手册。
人们的生活一幕幕越过儿童的眼帘,生活的一点一滴都反映到儿童的记忆中,有时似乎绕过意识,不知不觉地就进入记忆深处。生活不但反映到意识中,也反映到下意识中。记忆是自动工作的,来自周围世界的信息进入下意识的要比进入意识的多。在那里,信息不是杂乱无章地堆积在一起,而是分门别类、有系统地排列在一起的,表现出来就是人的各种社会本能。如果一个儿童吃完了苹果,手里拿着剩下来的苹果核在寻找扔的地方,但是他找不到垃圾箱,就把苹果核藏到自己口袋里去了——这是人的社会本能在起作用,这种本能是通过信息长期积累起来的下意识而形成的,这种信息能产生强烈的教育作用。如果没有这种信息,一切对儿童善良的劝导都是徒劳无功的。
儿童在学校食堂的20分钟里所看到的一切事物中,有很多好的东西反映到他们的下意识里,同时也有一些与他们平时经常从教导员那儿听到的教导截然相反的事实反映到下意识里。这些事实初看起来完全微不足道,然而从教育角度来看是很危险的。这种实质上与教育者的教导相矛盾的信息在儿童的意识和下意识中反映得越多,作为人的主要守卫者和行动主宰的理智就变得越软弱无力。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方法和没有计划的教育方法(这是形成人的各种社会本能的介质)之间的差异越大,就越难以培养和形成实践中所说的良知的呼唤。良知的呼唤就是内心驱使自己做出有益的、必要的和美好的行为。良知的呼唤只有在有计划和没有计划、有目的和没有目的的教育方法协调一致的情况下才会形成。良知的呼唤是一种力量,它会促使儿童在没有找到垃圾箱的时候把苹果核藏到自己的口袋里。这是一种力量,它会促使一个人礼貌地接过妇女手里的脏水桶,把脏水倒进水坑,把桶还给那位妇女而不要人们对他的行动表示谢意。这些看来都是很重要的。
如果没有在下意识中经常不断地积累各种信息,良知就是不可思议的。这些信息中包含着人的高尚行为:对人的热爱,努力去互相帮助,对施暴于人的现象表示极端厌恶和毫不妥协,对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对饱食终日却无所事事、怠惰懒散和对寄生虫生活的不能容忍,崇敬老人,扶持弱者,富有同情心。良知服从于意识和理智,即服从于人民的智慧所声称的“脑袋的主宰”。假如没有人受这个“主宰”的管辖,假如人的高尚行为的各种实际表现并没有使机械的、逻辑的和情感的记忆丰富起来,那么这个主宰就丝毫不起作用了,因为人的高尚行为是人类自古以来积累的经验,现在它又被道德修养的最高成就——共产主义理想,即用共产主义方式使人在道德上得到完善——照耀得光彩夺目。
要使第一个教育源泉与第二个教育源泉协调一致,就必须把受教育者的积极活动引导去建立一种能强化有目的、有计划的各种教育方法的效能的环境之中。
马克思写道:“……但是,人不是抽象地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教育人的工作只能在人中间进行,教育者有计划、目标明确的努力的效果,取决于人类的道德成就、人的世界、社会和国家的思想在人中间反映的深度如何。道德教养归根结底就是指一个人努力做好事,不去做坏事。在我们社会里,善这个概念具有深刻而多方面的含义: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积极工作,为人民忘我劳动,建设强盛祖国,为祖国赢得荣誉、增添光彩,爱劳动,爱人民,诚实,正直,谦逊,与一切坏人坏事,特别是与祖国的敌人势不两立。人的行为的最大动力是深信善良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这种信念也就是人民的智慧所产生的、人类和人的世界所创造的“大脑的主宰”。但是,人类世界的智慧只有在下述情况下才能够驾驭意识:人除了懂得从逻辑上分清善与恶之外,还要有善与恶的感觉,这是一种本性上的感觉,它已经成为个人的良心和个人的观点。
一个有道德教养的人看到妇女拿着力不胜任的重物,就会感到身边发生了某种不好的事情,如果他不去帮助这个妇女,就会感到自己很可恶。这时候,内心深处的良知的召唤就会立即提醒理智:“快行动吧!下命令吧!”理智马上就下命令,让双手伸向那个妇女拿不动的重物,而人也就对此感到自豪。这种良知的召唤是靠个人记忆中积累了大量的来自道德上确立的崇高思想的实际体会而形成的。
我对未来教育的前景和方向考虑得越多,就越是深信:道德上的纯洁、精神境界的崇高、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美,形象地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那一根连接童年期、青年早期(特别是童年期和少年期)的红线的牢固程度,这段时期是在年轻的心灵中确立观念、真理、思想的时期,对他们个人来说,观念、真理、思想是不可动摇的、无限珍贵和神圣的东西。
我认为教育的最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使少年对世界的观察和对现实环境各种现象的态度能适应他身上的潜力、各方面的才能和具备的条件。少年道德教育和道德成熟的基础是对祖国这个观念的理解和认同。人在少年期的道德修养和高尚情操,是通过他怀着自己对祖国的责任感来观察世界才获得的;对他来说,最珍贵最神圣的东西是祖国的荣誉、光荣、强大和独立。从一个人对人民最珍贵的圣物的态度就可以判断他的日常行为(对人们态度友好、帮助弱者、爱劳动、谦逊)。我们的学校集体首先关心的是,要使少年在认识共产主义建设者的过去和现在、生活和劳动的时候,感到自己是一个公民;要使我们努力在每个少年的心灵中激发起来的那种人类的美,首先被他们理解、感受为一个公民光辉的、有意义的、精神丰富的生活。公民的思想、公民的信念、公民的劳动……这些是少年期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方面的精神生活构成了高尚的、敏感的和严于律己的良知(人的良知的召唤)的基础。为了使我们的少年珍惜最宝贵的珍品——人民的圣物,少年就应该尊重自己作为一个公民的身份。少年期的公民生活是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我总是力图使公民的思想、情感和活动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使情感和感受通过高尚的行动表现出来,通过为人民、社会和祖国而劳动表现出来。
教育最细致的方法是表扬好的行为,赞扬好人好事,鼓励人们做出从本质上表现人类高尚情操的行动。形象地说,表扬就像教会儿童去读那些叙述人类基本素养的书籍。家庭和集体的赞扬能够在儿童心目中提高他自己的地位,确立他的自豪感。但是,如果只有表扬才能够给儿童带来欢乐,那就潜伏着一种危险。真正的教育技巧是使人们做好事而不指望表扬。
让人忧虑的是,有的学校对儿童的一些理应作为日常行为准则的行为过分夸奖。例如,一个孩子捡到了一个卢布,把它放在教师休息室的桌子上,墙报上就表扬了他的这一行为。这是以人情为儿戏。这种儿戏会使人养成道德上的不求整洁:他洗手是因为人们看得见他的手,可他的脚仍然是脏的,因为反正穿着鞋,人们看不见。在人们面前,他竭力表现得循规蹈矩,可单独一个人的时候却不守规矩。单独一个人的时候诚实,是对人民、对社会尽责的表现,这是在童年期和少年期必须形成的重要的道德特征。
本文内容节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公民的诞生》。
来源:教育科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