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闪光点》(订购)
蔡汀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3年10月出版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期间尤为重视劳动教育,他对劳动教育的倡导、理论和实践,都在所著的《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细细读来,其中精彩而又详细的阐述令人钦佩不已。为了阐明和弘扬他在劳动教育思想方面的闪光点,我在这里把该文的重点做简略的概述,供读者品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教育对年轻一代参加社会生产的训练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他在帕夫雷什中学建立了一种劳动教育体系,以充分发挥劳动在这一体系中培养人的道德品格和智力品格的作用。他说:“我们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让劳动渗入我们所教育的人的精神生活中去,渗入集体生活中去……”
那么,帕夫雷什中学在劳动教育方面遵循哪些原则呢?
劳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
《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的劳动教育原则,与《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一书中的“劳动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一章都阐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的教育理论。
1969年,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取得教育科学博士学位,写了一篇博士论文。这篇论文是由他已发表过的一些著作综合而成的,这其中就有《帕夫雷什中学》的部分内容。必须说明,苏霍姆林斯基在援引自己的作品时在文字上做了精简,但基本内容未做改动,可见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学说,基本上还是以《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的劳动教育为主。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富有教养、精神丰富、道德纯洁——所有这一切,只有当他不仅在智育、美育和体育素养上,而且在劳动素养、劳动创造素养达到较高水平时,才能做到。”
何谓“劳动素养”呢?作者在文中指出:“劳动素养,是指人在精神发展上达到这样的阶段,这时人不为公共福利而劳动就觉得无法生活。”
劳动中个人的发挥、显露和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中强调:只有当一个人认识到在劳动中有比获得满足物质需要的资料更重要的东西,即精神创造及自身才能和天资的发挥时,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所开展的劳动课,旨在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到精神上的获得比物质需要更重要。劳动不只是干活,劳动还需要去发挥自己的天资,展现自己的才能,在劳动中享受到一种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劳动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每一个人早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就能领悟到,劳动能使他的自然天赋更全面、更明显地发挥出来,劳动会带给他精神创造的幸福。”
由此可知,在上劳动课之前,教师一定要考虑的是,学生能为社会做些什么,劳动能为学生个人的精神生活带来什么,学生的才华和能力在劳动中能发挥到什么程度。
劳动崇高的道德性
在帕夫雷什中学的劳动课上,教师们力求做到,用那种为社会带来利益的愿望激励孩子们去劳动,比如提高土壤肥力、植树造林、栽培果树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帕夫雷什中学的劳动课时说:“我们不急于过早地让孩子去参与有报酬的劳动,因为这可能养成自私、贪婪的恶习。”“我们在一个人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早期,就向他揭示生活中最高尚的美,即用自己的劳动为社会服务。”
劳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孩子们在自己的劳动中体验到、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并能为自己的劳动成果而自豪。
《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还提及了多条“劳动教育原则”,比如“尽早参加生产劳动”“劳动的多样化”“劳动的经常性”“使劳动具有创造性”等,这里不再一一陈述。
不同年级的劳动教育
帕夫雷什中学的教学大纲规定,劳动课是学生的必修课程,课程内容包括对各种材料(纸、硬纸板、蜡泥、织物、塑料)的加工,整理土地,照管植物,制造模型,操纵机器等劳动。
低年级的劳动教育
低年级学生一开始从事的是最简单的手工材料加工活动,这是帕夫雷什中学劳动教学的第一步。比如学习使用细木工锯或剪刀,这能够为学生之后在虎钳上做工、用锉刀加工金属等做准备。
孩子们在低年级班除了做一些简单的材料加工之外,还要去学习装配和制作、组装和拆卸机械模型(玩具)等。这一时期的劳动中有一定的游戏成分。
低年级学生通过在教学实验园地劳动,就能学习和掌握农业方面的劳动技能和技巧。这样,等他们小学毕业时,每个学生不但能收获培植出的树苗,甚至有的果树已经开花结果了。劳动给幼小的孩子带来的喜悦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财富。
中年级的劳动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说:“五至八年级学生在车间和教学实验园地劳动的目的,是进一步发展技能和技巧,加强劳动的公益性和生产性……”
到中年级,劳动的教学因素与生产因素结合得更多了。学生不仅要学会劳动方法,而且要做出有益的、有用的东西——这是劳动教育的主要原则之一。
帕夫雷什中学的劳动课对中年级学生的要求更高了一些。他们需要在车间和工作室里制作教学仪器和教具,制作活动模型和工具,制作工艺过程中使用的设备等。教学大纲对学生进行这种劳动有着综合计数的明确方向,这有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
在中年级的劳动课中,还要求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期间,在教学实验园地里完成下列任务: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3—10种,将培植的果树品种嫁接到25种野生果树上,培植果树苗木、提高土壤肥力等。每一项任务都具有试验性和研究性。
高年级的劳动教育
高年级的劳动教学包括劳动理论课和技能教学课。理论课的课题包括:国家生产部门的介绍,工农业生产部门的特点,发动机和工作机器构造及工作的一般原理,劳动部门中最常见的化学工艺的应用,等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学习和掌握各种技能和技巧。
高年级学生的劳动教学建立在广泛的综合技术基础之上,体现了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劳动教学原则。
在高年级,学生的劳动与智力兴趣逐渐分化开来。学生们会组成各种学科和兴趣小组,比如物理小组、化学小组、生物小组等,在这一时期,学生的创造性劳动同研究理论更加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当人在少年和青年时期就经过自己的努力用机器和机械替代了手工劳动时,才能培养起他对农业劳动的热爱。这既是一种提高人的尊严的创造性劳动,同时也是一种对劳动生活的心理准备。”
学校的劳动课要给从事劳动的学生创造一种幸福感,并帮助学生们在无数条生活道路中,找到一条最能发挥他个人的创造力和才能的道路。
本文节选自《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闪光点》,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年10月出版。
来源:教育科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