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曾言每一个人都是被劈成两半的,一个不完整的个体,终其一生在寻找另一半。这种与之俱来的“残缺”,指引着人类在广袤的土地上不断地探寻,哲学、文字、音乐、舞蹈、绘画、建筑、雕塑……都是填补这残缺的小小灵石,让人成为“人”。
故当我们谈及艺术时,总绕不开美育。
艺术,它不应囿于博物馆冰冷的高墙内,呈现出一种生人勿进的姿态。建筑、音乐、文学等诸如此类的艺术分支,始终在原地耐心地等着我们用感官去触碰它们。在时空与灵魂相交的瞬间,我们亦能感受到心底深处的一丝微弱的震动——是的,它唤醒了美。曾几何时,人们曾固执地认为,美好的事物才能称之为美。可是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在远古壁画中雕刻和描摹下的黑影,希腊时期拉奥孔扭曲、狰狞的面部,流动的时钟和支离破碎的色块堆叠……这些丑陋的,亦或是唯美的,皆是美的范畴。
远观、驻足,欣赏、评析,借助于各种渠道将美印刻于人心。
在如今,博物馆之行已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看似平常的一页,但随之而来的是热门展览的预约一票难求。我们不可否认在流量造势下的驱动下,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促使人们愿意进入这座艺术的殿堂,倾听时空的对话,把握艺术的脉动,在潜移默化中将美或是丑与自身的阅历相融合,演变成一种全新的体验和感悟。也正如博物馆顺势而行推出的各色周边产品,也带动了原本游离在艺术之外的人,被这股风潮所“侵蚀”入骨。
当然,拥有一本以全景式的视角,俯瞰人文艺术史的发展脉络的艺术史,能陪伴着我们和家人受益终身。夜色深沉,月辉如练,一盏灯足以使你静下心来阅读此书。《人文通史》这本以西方艺术史为底色,配以相应的社会史、哲学史、思想史材料,将极具美国艺术人文类通史的教程凝练成文字和百余幅精美的插图,无论是从其厚重的体量,还是知识所带来的历史沉淀来看,都将“艺术,让人成为人”这一内涵贯彻始终。
全书共分为十九章,每一章以导引开篇,以总览收尾,其间穿插某一时期的艺术内容,或详述某一种宗教文明、文艺风潮,或是概览这一时期所囊括的重要艺术作品和艺术家。全书共分为十九章,每一章以导引开篇,以总览收尾,其间穿插某一时期的艺术内容,或详述某一种宗教文明、文艺风潮,或是概览这一时期所囊括的重要艺术作品和艺术家。如“第十七章 走向现代:1870—1914年”中开篇提及德莱尔《现代生活的画家》与马奈《草地上的午餐》的横空出世,无疑是向社会发出了一记响亮的信号弹,艺术家个人情感在作品中的比重增加,逐渐摒弃外界对作品命运的把控,这一改变将会引领这个时代的风潮走向另一个巅峰。
谈及绘画艺术,总绕不开莫奈、梵高、毕加索这些家喻户晓的名字,有趣的是他们身处于同一时代,又是那么与众不同。世界并非是五彩斑斓,阴影也并非黑白分明,人们发现物质在光线沐浴下呈现的纯色切面,可以还原物质本身的质感和色彩。波光粼粼的湖水,如何再现?用厚重的笔触一点点堆叠,用红、绿互补色并置调出二次色橙色……水光阑珊,薄雾晨曦,渔人撑杆远行,在这美轮美奂的光影下,忽然意识到“须臾”这一词的美妙与精准。
正如马奈早期引用自提香《乌尔比诺的维纳斯》而创作的《奥林匹亚》,女性角色跳出了性别视觉的牢笼,文学作品中独立、自由的命运觉醒也预示着“她”时代的到来。易卜生创作的《玩偶之家》,是戏剧舞台上长久不衰的经典剧目,可见“娜拉的出走”并未因大幕的落下而结束。此处穿插典故出处的原文和导读,用山岚色铺底以示区分,这种沉浸式的初步体验,既可作为“小点心”调剂一下阅读节奏,又可拓展阅读内容,不失为亮点。
诚然,那些依附于各种媒介之上的艺术,其自身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发散的独特气质总会让人们敬而远之。换言之,艺术并不是阳春白雪或是精英主义的附属品,艺术史也不过是真实记录当时的人们如何用头脑和想象力来表征他们是谁且重视什么的一种途径。阅读文字,聆听音乐,欣赏佳作,能让我们找到那些散落在各处的碎片,拼凑成一个完整的自己。
你问何时寻找才是最恰当的时机?
等你翻看这本书便知晓了。
推荐阅读
《人文通史》(订购)
[美] 坎宁安 等 著
朱婳玥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国外经典人文艺术类通识图书,三十年长销不衰,不断修订。
第八版延续了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精辟表述,新增章节导引,穿插原典导读,呈现了从史前到21世纪的一个个人文发展里程碑,鼓励从对人文艺术的批判性考察出发,与创作者跨时空对话,理解古人的所思所感,进而体会人文精神,培养人文底蕴。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