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中国未来安全环境与中美关系--北大社《北大讲座(第4辑)》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中国未来安全环境与中美关系--北大社《北大讲座(第4辑)》
2004-01-12 15:46:15  来源:  
 
 牛军,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教授。学术专长:中国外交史、美国外交、中美关系史。专著有:《从延安走向世界,中国共产党对外关系起源》,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从赫尔利到马歇尔:美国调处国共矛盾始末》,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主要论文有:《论中苏同盟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征》,《历史研究》1999年第5期;《朝鲜战争中中美决策比较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6期。

 感谢各位同学给我机会来谈这个问题。每一次谈这类问题,都面临一个困难,就是不知大家想听什么,我谈的问题都是我的体会,希望给大家一些思考的思路或将来发展方向的目标。
 近来参与研究一个课题--未来15年中国安全环境的评估。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综合大家的基本看法,未来15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对我国在本世纪前半叶的发展非常重要。这样一个基本判断今后你们也会感觉到,这是未来层次的研究。
 个人从事学术研究,是与很多因素联系在一起的,包括智慧、乐趣,但每一个我接触过的从事国际研究的学者都有一个潜在意识??对中国未来的关怀。在制订国家发展15年计划中,在考虑我们还能不能为自己再创造15年的发展,这是我们现在讲座的课题,也是我参加的很多活动,我国政府一些相关部门专题研究的宏观背景。这个背景是怎么来的?我在做中美关系研究,做美国外交研究,我接触过的从事对外关系研究和外交工作的每一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潜在的意识在发挥影响,那就是中国未来的命运是什么? 我国未来的发展同中美关系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我在考虑有关问题的时候,参加一些研讨活动的时候,去一些大学还有国家机关的各种部门做讲座时,通常都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觉,就是大家都非常关心美国人在干什么。但是往往都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关注美国,以及关注美国作出的决策。我认为不管在哪个论坛上,也许是老生常谈,我都要讲这个问题。做这个课题是讲未来十五年中美关系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从长远看,21世纪前50年中美关系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首先就要把这个问题讲清楚,研究中美关系和美国问题,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宏大的发展战略,这个发展战略是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前途,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中华民族有没有可能重新复兴,这是一个根本性问题。
 上大学大家都要学政治理论,都要学中共十二大制订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内容其实也很简单,就是20世纪末使国民经济产值翻两番,使我们的社会达到小康水平。这个任务在1999年基本完成,可以说是提前完成。第二步就是经过下个世纪30到50年的奋斗,使我们国家达到一个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当时没有人能想像中等发达国家对中国意味着什么,没有人想像得出来,一个小康社会对中国意味着什么,那么中国达到小康也就是我们现在基本上达到的水平,对周边国家、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举几个例子。很简单,关心这一情况的同学都知道,中国已经是韩国最大的海外市场。据统计,已经确认的是台湾地区最大的外部市场。根据预算估计,可能今年中国将成为日本最大的市场。等我们国家达到小康以后,对东亚格局的影响,没有人能忽视也没有人能改变这一趋势,即最终在东亚的地位至少是不可取代的。还有一点,去年美国吸引的外资是1200亿美元,中国是520多亿美元,这个数字肯定不是太准确,美国的1200亿美元是经过近些年来将近3000亿美元的国外投资降到1200亿美元,中国是从几年前的200多亿美元增到500多亿美元。所以中国在吸引外资方面有可能与美国并驾齐驱。今年中国吸引外资有可能超过美国,因为美国受“911”影响。当然,“911”的特殊情况加上股市大跌,对美国有很大影响。这不是常态,只是近一两年的特殊情况。
 我上星期去深圳大学讲课,一个学生从深圳开车接我到广州,沿途看到一望无边的工厂。过去一直不理解“中国是世界工厂”是什么含义,经过东莞,看到成片成片的工厂,为什么说中国是一个大工厂,只有看到这个景象才能理解。据说任何一种新的产品开发,只要进入营销,这种产品就不可避免地要把厂家搬到中国,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成本,有竞争力。中国是廉价劳动力集中的地区,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供应趋近于无限。那么再经过近15年的奋斗,如果中国开始能够开发先进的新产品,我们整个经济就会上一个档次,那么其他周边国家该怎么办?
 广州珠江三角洲、上海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如果不发生其他意外情况,所产生的效果到目前为止很难去估量。从我们看到的成果和我们所想像的成果这个角度看,我们非常值得为这个目标奋斗,为这个目标创造一个和平的环境。我们有这样一个发展战略,也只有这样一个发展战略,才能得到全民族一致的支持,任何一种战略都不可能得到这样广泛的支持。在这个战略里也包含着我们国家的最核心的利益,这个战略也包含着美国问题。
 我要讲的第二个问题是,或者再说得准确一点,未来15年我们考虑中国的安全环境。
 解决安全问题的核心,就是要站在我们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考虑中美关系。说中美关系这样不好,那样不好,那么就需要明确地提出来,我们需要一种什么样的中美关系。这需要大家广开思路,积极参与讨论,我们不能把寻找答案寄托在某一个智慧的大脑上,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应该有各种各样的讨论。
 下面讲第三个问题,我对中美问题的看法。到底当今的中美关系是一种什么样的中美关系,对我们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来说,美国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我们的敌人,还是我们的威胁?这是我们作战略研究时最终要回答的问题,无法回避。有哪位同学能对中美关系做出一个定义,是朋友还是威胁?你可以说喜欢还是不喜欢,但是我们在考虑战略问题时,必须确定我们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有什么样的威胁。
 我感到中美关系非常难定义。有这样一个观点,即认为现在,既然中国进入了世界体系,就早晚要与美国碰撞,当然我们应让这个碰撞来得晚一些。这里应该明确指出,什么叫碰撞。台湾问题不是海峡两边的问题,台湾问题实际上是美国问题,如果台湾独立了,那就是美国向中国宣战,这是一种观点。
 我在《人民日报》的“强国论坛”上是这样回答这类问题的:国家是根据自己的利益来确定其政策的,美国有与中国冲突的问题,也有共同的利益,美国既不是中国的朋友也不是中国的敌人,这种关系很难界定。美国有一位很著名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叫哈里?哈丁,你们可以看看他出版的书关于中美关系在80年代的定义。他说中美关系是什么关系,是非敌非友,全是排除性的。我还是最近为作这个报告,花了很长的时间,提出这样一个定义,你们也许同意或不同意。中美关系是矛盾的,双方是相互依存不断上升的竞争者,以此来概括中美关系的现状,是这样一种性质。一方面,我们两个国家的相互依存度在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就是在相互依存不断上升的过程中,双方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就是这样一种关系。
 首先讲,为什么说中美相互依存不断上升。我认为,相互依存不断上升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中美关系从双边关系来讲,已经有了这样一个特点,这个特点很简单,就是“全面”。我说的全面首先是从层次来讲,上至江泽民和美国最高领导人的会面,和连年的接近制度化的互访,下至外交部有关部门每周都要与美国使馆相关的官员接触。这是从政府纵向方面来讲。从横向来说,我们同美国的关系几乎是无所不包的,包括政府和政府的,城市和城市的,省和州的,个人和个人的,各个行业的交流,各行业里不同层次的交流,每天都在大量地进行。
 第二个特点是“重要”,我想举个例子,为什么克林顿上任后不断延长给中国最惠国待遇?是因最惠国待遇不仅对中国重要,而且对美国也重要。1992年我在美国,克林顿刚上台去白宫之前,我到企业研究所开会,会议中美国一些学者就认为,克林顿会延长中国的最惠国待遇。那个时候他们的统计是,当时的中美贸易不过涉及美国8万人的就业,就是这8万人的就业,克林顿就不能终止与中国的贸易关系。对我们中国来说,1991年中美贸易涉及沿海60万工人的就业,这就是为什么当时的李鹏总理给大使馆打电话,当时是华盛顿时间夜里3点,我们这边下午3点。他要求中国大使马上去找美国的国务院负责人,要求美国政府必须延长最惠国待遇。(我讲的是1991年的事)大使在凌晨5点找到美国助理国务卿,美方表示一定要否决国会议员提出的关于取消中国最惠国待遇的提案。去年美国统计中美贸易达到800亿美元,我们统计的是600亿美元的贸易额,今年恐怕要达到上千亿美元,加上中国这个市场已经成为东亚主要工业品的市场,美国更没有办法忽视。另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商品市场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给两国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提供了巨大的好处,这是在座的各位都能体会到的。从物质上讲,有很多美国的产品用起来很好。另一方面,可能有的同学喜欢看美国的电影、美国小说,希望到美国去留学。中美交往对我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是不可或缺的,就是说没了交往以后,我们就觉得少了点什么,对美国也一样。
 我有一个朋友1992年的时候在美国对我讲,他与美国同学在一起玩到晚上,说我们来谈一谈有没有一个同学身上没有一样东西是中国制造的产品,结果那六个美国同学找来找去,总归能找到一样中国制造的产品,或者是袜子或者是手表。我记得当时1992年我第一次去美国,在美国的超市看见很多中国产品,毛衣10美元一件,他们都放在大台子上,堆得满满的,手表也是这样。当然,那时候在美国的一些中档商场里也看见一些中国的商品,一些在中国制造的比较好的皮鞋、皮包。我想现在就应该是中国的产品更多了,我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在美国逛商场,我想应该会更多。所以对很多美国人来说,中美交往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2000年,一些美国商会做了一个调查,提出这样一个数字,即如果不给中国最惠国待遇,每一个美国家庭每年要多花1000美元在生活消费上。如果没有与中国的贸易关系就是这样一个概念。
 第三个特点是“渗透”。就是说因为我们两国关系这么重要,又有着这么密切的往来,两个国家都有这样的意图、渠道和手段,通过对方的内部来影响对方的政策。美国有他们的渠道,比方说炸中国大使馆的时候,当时国务院的中国科科长到中国来,向中国转达一些意思,就是说克林顿总统道歉。然后她专门安排使馆与中国的知识界见面,包括社科院的和大学的等等。见面说什么呢?就是说要把美国总统道歉的声音直接传达给中国公众,他们认为中国政府没有播发这个消息,当时我记得说是美国方面已经三次道歉了,中国的媒体都没有报导。这是美方的看法。很多美国人包括一些教授来中国,美国使馆都会给他们安排讲座,类似这样的活动非常多,我们在美国也是这样。现在我们的使馆也设了专门做国会工作的小组,目前不太见成效,因为有个意识形态问题,我们也没有办法。我们也在做工作,特别是涉及媒体问题,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第二方面,在多边问题上我们的相互依存也在上升。在处理一些重大的国际事务上,我们经常需要互相合作。比如说在“东突”问题上,我们争取了很长时间,要求确定它是恐怖组织。美国也同样需要中国,最简单的,我们在反恐的多边组织里就能给美国很大程度的支持。
 第三方面是在地区问题上。我们为什么说中美关系有复杂的一面呢?美国在西太平洋或亚太地区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维护它在海上的航行自由。只要看看中国地图、世界地图,都会知道,从日本、日本海到东南亚,再到印度洋,有五个海峡。这是从太平洋到印度洋通过苏伊士运河到地中海的通道,是最好的通道。亚洲和欧洲的贸易、东亚同中东的贸易,还有美国从中东的能源进口,90%要从海上走,都是在走这个地区。美国对中东的军事干预,就是军事力量的投送,也要通过这里的海上通道。所以,美国要求绝对的海上航行自由。1994年,我们公布了我们的领海,提出了专属经济区。美国国会是在1995年通过有关决议,美国政府在国家安全报告的东亚地区部分,提到维护绝对的海上航行自由是美国在这一地区生死攸关利益。在这样一种状况下,其实我们也在享受着自由航行,因为我们从中东进口石油,也通过这条海路。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可以设想,如果美军现在不负责维护这条航道的安全,会出现什么情况?日本能源百分之百靠进口,由日本来管,和美国相比,我们肯定更不放心。让东南亚国家来管,它们也没有这样的能力。第一个结果是日本在军事上大规模的膨胀,这至少是我们心理上没法接受的。这个问题很实际,我们的国防预算,还有我们的海军建设以什么样的加速度发展,能给我们从中东过来的油轮护航?我们现在还没有这个能力。
 我们在过去二十年,习惯的表达是一回事,但我们要承认这个事实:这二十年的增长是得益于现存的国际秩序。这是事实,并不是在这个国际秩序下,我国这二十年的增长受到压抑。这就是我反复讲,为什么要看我们的利益,把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形弧K?裕?谖?は钟械墓?手刃蛏希?忻赖南嗷ヒ来娑纫苍谙嘤υ龈摺T谙嗷ヒ来娴幕?炯芄怪校?颐嵌悦拦?囊览到?笥诿拦?晕颐堑囊览担?踔潦谴蟠蟮卮笥冢?饩褪俏?裁次颐窍衷诖?碛朊拦?墓叵蹈械侥咽堋S惺焙蛞?鲂睦淼魇剩?饩褪墙菜?南嗷ヒ来妗?
 另外,我个人认为,中美相互竞争的一面也在增长。相互竞争的核心问题,是这二十年来中国的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包括在亚太地区的政治影响力迅速发展,使美国感到它在这一地区受到挤压,其地位受到削弱,这是美国最担心的问题。这体现在其安全战略的部署里,要把西太平洋的航母编队由现在的两个增加到四个,今年在关岛实现部署三艘进攻性核潜艇。美国非常急切地要在这个地区增加军事力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也是中美竞争的核心问题,及美国感到它在这个地区的影响受到挤压。这里面有三个方面:
 第一,美国长期有这样一种担心,特别是在冷战以后,亚洲地区有可能出现将美国排除在外要求,因为它不是这个地区的国家,它也不是欧洲国家,但是欧洲二次大战后长期的盟友。亚欧会议不认为美国是这一地区的国家,虽然很多国家希望美国发挥作用。美国1965年的一份文件里有一段话:中国像1917年的德国和30年代的日本,也像1947年的苏联,他们在削弱我们在世界上的地位,更遥远更为明显的是它会集合所有的亚洲国家来反对我们,这是建立在美国的一种直觉上,亚洲的资源和人民能够很有效地为中国和中国人民联合起来反对我们,该联盟现在的力量能够使我们处于守势。这是美国前国防部长写给总统的一份备忘录,离现在三十多年以前。从中能够看到,从1995年到前几天公布的国防战略报告中,在中国问题上,在亚太战略上,对这个地区的一体化问题上,上述观点虽然有时强一些,有时弱一些,但总体上没有什么变化。
 第二,从将来的发展看,美国已明显地感觉到它在这一地区与中国的竞争。举个例子,1999年美国炸了我国驻南斯拉夫使馆,当时中国要求安理会发表声明,谴责美国的野蛮行径,结果只有两个国家响应,一个俄罗斯和一个非洲的小国,其他国家不是反对就是弃权,那个时候可以感觉到中国在安理会的影响有多大。但是你们再看去年的撞机事件,当时美国国会说国务院工作不力,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说:我已经亲自给许多国家领导写信了,亚洲没有一个国家的表态如美国所愿,向中国施加压力。在去年的联合国人权会上,美国方面曾与泰国总理谈话,要他支持谴责中国的决议。泰国总理跟鲍威尔说,你让我投票反对中国我下不去这个手,我们国家肯定不会同意。就是因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帮助了泰国,我们提供贷款的第一个国家就是泰国,因为金融风暴就是从泰国掀起的,对于防止它的金融破产起了很大作用,对帮助泰国货币稳定起了很大作用。不要以为一个国家耀武扬威就可以起作用,很多时候在关键时刻救人一把是非常重要的。
 为什么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起了越来越多的作用,就是因为如果美国要有所动作的话,台湾就是最好用也是最廉价的一个工具,台湾在安全上对美国的依赖越来越重。当前处理台湾问题越来越困难,是因为中美两国在这个地区确实存在着越来越突出的竞争。所以我现在认为,至少布什政府里处理台湾问题的人是实实在在地把台湾当牌来打,过去可以说是当一件事来办。
 一般地说,美国内部的一些政治势力在人为地加剧竞争,将竞争导向恶质化。特别是现在被称为军工铁三角的。第一部分是干企业的,第二部分是美国军方,第三部分是一些国会议员。这三部分人都要求增加国防预算,加强军事力量。同时亚太地区存在几个热点,就成了最重要的理由,就是要加强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存在。我认为,由于这些利益集团之间的争斗,由于美国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争斗,美国的有些部门甚至有可能要在亚太地区无事生非,制造一些事端,没有的也要制造出来。比方说朝鲜半岛,现在根据1995年美国的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安全战略报告,非常明确地宣称,即便是朝鲜半岛统一了,美军也不能撤出。现在的理由是朝鲜是邪恶的国家。那么,既然和平统一了,美军你还在这里干吗呢?总得找理由吧。“中国威胁论”的出现和扩散,同美国的利益集团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几年前麦道和波音争一批美国的战斗机订货,这场争斗最后导致了两个公司合并,合并的结果是一起拿下订单。在这个过程中,正是“中国威胁论”到处扩散的时候。这时美国媒体报导一个消息,说麦道向中国在西安的工厂出售了制造飞机的设备,这家工厂是中国的军用工厂等,就炒这个消息,要求国务院去调查。很可能这是波音公司弄出来的,去败坏麦道的名声。你想,一个公司若与中国有这样的关系,那美国的军用飞机能让你生产吗?我们经常碰到美国自己内部的斗争,结果给中美关系造成很多影响。
 中国的迅速发展至少在形式上给美国造成一种压迫感。中国即使没有排挤美国的意图,美国也会考虑,你这么大一块发展起来,它就感到紧张,所以要多沟通。沟通能不能解决问题?我想还是可解决一些的。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美国博士研究生,他研究未来解放军对台湾的封锁战。《华盛顿邮报》一位记者说,对于中国的周边来说,中国的崛起就是一个威胁。他们就是这么认为,就是这么想。有些问题就没有办法讨论。但我认为两国关系的竞争一面究竟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这应该好好研究,切切实实地去理解,去感受他们在想什么,他们为什么这样想。
 我认为将来很长一段时间,有几个问题是需要关注的。
 第一是新通过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原则,包括先发制人的原则??你虽然没有攻击我,但我认为你对我造成威胁,我就可以攻击你;第二,就是攻防兼备的核战略体系;第三,就是关于太空军备发展计划,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使美国千秋万代占有绝对的军事优势。这些都给国际社会未来50年的国际关系准则带来了根本性的冲击。先发制人的原则根本改变了《联合国宪章》里关于自卫的原则,关于攻防兼备的战略武器系统会根本改变目前的军备控制体系,太空计划会改变和平利用太空这样的国际潮流。
 另外我们还要关注美国战略重点正向亚洲太平洋地区转移,这将使中国的国防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我们必须在合理的国防预算和保持合理的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进行深入细致的量化。所以就需要对安全环境作出评估,评估落在最实处的时候就是资源到底用在哪里。
 除此之外,还要考虑亚太突发事件的影响。比较大的,从传统上讲,一个是朝鲜半岛自主和平进程在未来15年有可能出现突然变化;第二就是台海局势,应该给予严重的关注。
 100个大脑可以拿出100个答案来,我们现在就是脑子转得不够,社会参与不够,希望大家今后能真正认真地想一想这些问题。今天就讲这么多,谢谢!

摘自:《北大讲座(第4辑)》,北大出版社2003年11月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