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博采众家之长 成就一家之言--山东大学社《追寻马克思:走进西方马克思主义》 - 专家推荐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专家推荐
博采众家之长 成就一家之言--山东大学社《追寻马克思:走进西方马克思主义》
赵玉华
2004-01-14 09:32:06  来源:  
 
博采众家之长
成就一家之言
--评《迫寻马克思:走进西方马克思主义》
赵玉华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重要思潮之一,也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基本格局中强劲的一翼。这一学派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及其观点,对我们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有着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正因为如此,近20年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国内外学界的热点。
 王风才博士是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勤奋耕耘的青年学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具有较深的研究。他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富有原创性的思想,推出了新作——《追寻马克思:走进西方马克思主义》(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这是一部系统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的专著。尽管学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但系统全面而又简明扼要地
阐述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著作并不多见。这部著作的出版,又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增添了一部佳作。
 作者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既有地域性限制——产生于西方并发展于西方,又有特定思想内涵——与正统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有联系也有区别;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以马克思主义自居,又主张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开放性、多元化,并力图用各种西方社会思潮来诠释、补充、重建马克思主义;它既批判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又批判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因而,从总体上看,它是一种体系庞杂、观点各异的,非正统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混合的,具有国际影响的社会思潮。本书运用综合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围绕着西方马克思主义“重建马克思”这个主题,着重论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也论及了这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富有特色的其他思想观点,并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对之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在内容的编排上,本书共有十二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通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内涵、流派、特征等问题的考察,阐述西方马克思主义“重建马克思”的主题。第二部分即第二章,主要通过对青年卢卡奇历史辩证法、柯尔施总体性理论、葛兰西实践哲学的研究,阐明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追寻马克思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的人道主义的重建。第三部分为第三章至第七章,是本书的重点,比较深入地研究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最大流派——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第四部分包括第八章至第十一章,分别考察了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尤其是萨特、弗罗姆、德拉沃尔佩、阿尔杜塞等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五部分包括第十二章和结语,主要通过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分析马克思主义、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等的考察,阐述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趋势,并由此阐明作者的态度——未来不能没有马克思。
 读过《追寻马克思:走进西方马克思主义》一书,可以发现它有以下三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学术性与知识性、创新性与稳定性相结合。本书作为一部学术性著作,不论是逻辑结构、具体内容还是文字引证,自始至终都严格遵循学术规范。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不少独创性的见解,成就了一家之言,尤其是第三部分(从第三章到第七章)论述得最为精彩。当然,作者在追求学术创新的同时,又博采众家之长,吸收、借鉴了学界已有的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成熟成果,做到阐发自己观点时言之有据,评论他人观点时恰
如其分。
 第二,系统性与简明性、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结合。本书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围绕着西方马克思主义“重建马克思”这个主题旁征博引,系统地阐发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流派的重要理论,比较完整地再现了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风貌;同时又遵循着西方马克思主义“追寻马克思”这个基本思路,着
力阐发他们的马克思主义观,并着重考察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最大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第三,历史性与逻辑性、史述性与论评性相结合。本书贯穿着西方马克思主义“追寻马克思”这条主线,围绕着西方马克思主义“重建马克思”这个主题,既简明扼要地考察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思想的历史演变,又阐述其思想体系及其核心,尤其是阐发了他们的马克思主义观,并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把他们的马克思主义观以及其他思想观点放在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进行了客观评价。
 《追寻马克思:走进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部学术性著作,它又是通过流畅而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因而,它具有相当的可读性。本书不仅可以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哲学、西方文化教学和研究领域的参考文献,而且可以作为研究生、本科生研究学习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哲学的教材,还可以成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哲学、西方文化有兴趣的爱好者的阅读书目。

摘自:《新闻出版导刊》2003/12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