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河南大学出版社推荐新书《诠释高原语义——当代藏族汉语诗歌论》 - 专家推荐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专家推荐
河南大学出版社推荐新书《诠释高原语义——当代藏族汉语诗歌论》
2024-12-24 09:31:06  来源: 河南大学出版社 
 

诠释高原语义——当代藏族汉语诗歌论》(订购

祁发慧 著

河南大学出版社

图书介绍

  本书首先采用原型批评的方法从本体论角度对当代藏族汉语诗歌中的主要意象、主题及隐喻、象征等修辞方法进行分析,勾勒藏族汉语诗歌的象征图式并由此展开对藏族汉语诗歌的具体分析,考察原型经验中藏族诗人的情感结构和藏族汉语诗歌的内在肌质。

  其次,从普泛的文化地理学入手,考察当代藏族汉语诗人如何把藏族古老的神话地理学、藏地的风景从物质世界中的文化形象转化为观念世界中的状态,以及诗人在时空变迁下的心理结构;如何在杂糅且多元的文化中呈现藏族文化的异质性,以及藏族文化本身在藏族地区的圈层性和过渡性。

  再次,以边界性作为当代藏族汉语诗歌研究的基点,考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藏族汉语诗歌作为中国社会转型期大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一个切面,其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促动与限制。着力探讨“边界性”在当代少数族裔文学创作及发展中所居的位置,以多康地区藏族汉语诗歌作为分析的具体依据,研究边界性语境中藏族汉语诗歌的创作话语趋向和特征,探究边界特性影响下,藏族汉语诗歌发展取得的成就及其局限,目的在于思考少数族裔汉语诗歌的生产实践对当下汉语诗歌生产的影响与意义。

  最后,就藏族汉语诗歌写作中知识分子的自我关照、写作的语言选择、记忆的再确认等问题,说明当代藏族汉语诗歌之独特性依赖于地方性知识和族群文化。

作者介绍

  祁发慧,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任教于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青海省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文艺优秀人才,青海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青年作家班学员,青海省文联特约评论员。

名家推荐

  祁发慧的专著《诠释高原语义——当代藏族汉语诗歌论》在研究者与写作者之间、诗歌文本与文化文本之间、诗歌文本与景观文本之间建立了一种互文性的对话,这种互文性的关系中聚集了地方、族群、诗人之间的同时性关系,是该书的一个重要特色。作者从诗歌的想象性创造、跨语际翻译两个层面集中谈论地域的现代性和族群的现代性问题,内容极为丰富。从性别视角下的藏族女诗人创作,到藏汉英诗歌翻译实践,这些看似割裂的话题都从上述角得到了富有启发的探讨,展示了作者的开阔视野和深入思考。

——西渡 清华大学教授

  祁发慧在这本书中,从藏族汉语诗歌中呈现的地方性、族裔性、现代性、意识形态的特殊性,以及藏族汉语诗人对地方经验和族群文化的表达,探究了当代藏族汉语诗歌作为区域内的族群文学形式,如何展现该地区该族群的精神风貌、文化性格和生命状态。这些方面,都很突出地显示了其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特别是在中国当代诗歌研究领域中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突破与创新。

——何言宏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祁发慧有着扎实的专业素养,更难得的是认真与勤奋。西域生活、民族身份亦扩展了其学术的疆界;对于当代文学研究中遗漏的一些问题,她能敏锐地觉察到,快速地追踪并给予有效的梳理。这种学术能力在新一代的学者和批评家中是十分可贵的,正因如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对祁发慧的研究寄予厚望。

——敬文东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诠释高原语义——当代藏族汉语诗歌论》这本书,学理性地分析了藏族诗歌产生的文化地理空间和在诗歌写作实践中所产生的不同主体性表达模式,这在目前的诗学研究和藏族文学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原创性示范价值。另外,现代性转型是当下藏族社会所面对的具有挑战性的重要课题。文中还专节讨论了现代性对当下藏族诗歌所产生的影响和在产生影响过程中所形成的张力,在人文层面考察和剖析了藏族人同国人一道在逐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所应关注的人文精神和心理情感等内在价值体系,不仅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且对于进一步推动当下中国民族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诺布旺丹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

  祁发慧从理论上解答汉语写作对于藏族人的特殊性和有效性,族裔身份对写作者和写作本身的意义及影响等问题。在研究方法上,既运用言语行为理论的运用与交叉学科视野,参考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对藏族汉语诗歌中体现出族裔本位性进行考察,又实地走访,选取几位写作较有特色、写作意识较为鲜明、写作姿态较为独立的当代藏族汉语诗人进行访谈,从而丰富了研究方式。此外,这本书中大量图表的制定,更为清晰地展现了逻辑论证的结构及其过程,提供大量照片,使其研究兼具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价值。这些都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和突破的表现。

——杨亮 河南大学教授

来源:河南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