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居高声自远--东北财大社《投资银行学》评介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居高声自远--东北财大社《投资银行学》评介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郭洁 卢悦
2004-02-09 16:25:53  来源:  
 
 目前国内开设“投资银行学”课程的不限于金融专业,许多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都有机会修学投资银行学,可见它的影响和实务性日益凸显。学习投资银行学的关键何在?投资银行在“承销、交易、购并、重组、研发”等方面的专业功能丰富而复杂,如何能够很好地掌握?如何明了其理论与实务中纷繁的“然”与“所以然”?只要打开由陈琦伟教授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高等院校金融学教材《投资银行学》,读者便会豁然开朗。该书白面世以来,受到了广大高校师生及相关读者的青睐,概括起来,大概离不开这样几个原因:
 一是作者的权威性。20世纪80年代,陈琦伟教授便在美国比较系统地接触到了投资银行知识,那时的中国经济环境并没有让人看到投资银行专业有什么用武之地。然而,仅仅过了几年的时间,中国股市就诞生并迅速成长起来。其间,尽管投资银行的职能和作用尚未健全,但其专业功能毫无疑问地彰显了出来。
 应该说,陈教授对投资银行的关注和热情是有预见性的:早在1997年,他就开始指导投资银行方向的博士生,不仅如此,他还通过自己创立的亚商公司致力于投资银行的实践,其理论功底与实践积累可想而知,从而也奠定了他在投资银行学术界的权威地位。
 二是篇章设置的明晰性。投资银行发端于欧洲,19世纪传入美国,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在美国达到空前的繁荣。而中国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真正认知投资银行,如何将投资银行的理论和方法完整地向中国读者作介绍的确需要技巧。陈教授在设计本书的篇章时显然特别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清楚明了地将全书划分为四个大的部分,向读者传输了三方面重要信息:什么是投资银行,为什么需要投资银行,如何做投资银行。这一巧妙的安排使浩繁的内容立然变得明晰而简单,使读者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在瞬间得以提升。
 三是行文阐释的透彻性。陈教授对每一关键信息的阐释都极为透彻,少有晦涩之处。这首先体现在行文论述的渐次深入上。在“什么是投资银行”一部分中,陈教授就由投资银行的基本概念说起,对它的类型和发展模式、发展历程、发展趋势、运作工具和业务类型逐一进行了剖析,丰富的资料使读者趣味盎然。而在讲到“如何做投资银行”时,陈教授将其一分为二,先论述投资银行的外向业务,再转向投资银行的内部管理,条理分明,易于理解。同时,为了辅助教学,陈教授精心设计了相关案例,使读者有一种切实的实践感受,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加深了对本书内容的领会。比如,“投资银行的人力资源”一章引用了“巴林银行的倒闭”;“投资银行的经营策略”一章则附带了“投资银行的品牌策略——所罗门?美邦伺机争夺中国电信的承销权”。生动的案例为本书增色不少,相信也是读者之所爱。
 四是内容安排的广泛性与前沿性。全书四大部分15章的内容,从投资银行的发展历程和趋势到资本市场上的金融工具,从投资银行的基本功能到客户管理和业务经营,从投资银行与政府的关系到投资银行的组织结构、经营策略和风险防范,囊括了所有国内外投资银行理论和实践的最新成果,成功突破了历来教材滞后于教学与实践的局限,从而为读者提供了真正可以学以致用的知识,这正是其他同类教材无法企及的,也是本书得到广泛认可的根本原因之一。
 五是写作的本土化原则。作为资深的投资银行学博士生导师和投资银行业专家,陈琦伟教授对投资银行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抱有极大的希望,所以在著述中立足投资银行理论本土化原则,将西方先进的投资银行经验介绍进来并为我所用,在相关章节阐述了在中国的经济环境中投资银行的地位和合理运作模式,给人以极大的启迪。例如,在“为什么需要投资银行”这一部分中,陈教授就独辟一章,深入探讨了“投资银行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且附上了“高盛是如何改造中国石油的”这样一则案例,有理有据,令人折服。而散见于全书的对中国投资银行问题的分析,则充分体现了他作为学者和从业者对中国投资银行问题的前瞻性理解和身体力行的不懈努力。
 走笔至此,忽而想起虞世南的诗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用“居高声自远”评价陈教授的《投资银行学》倒是贴切之至。虽然由于出版仓促书中也不无编印疏漏之处,但毕竟瑕不掩瑜,这本《投资银行学}的确是极佳的教材。

摘自:《大学出版》2003-04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