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从“两河文明”的交流与碰撞审视与解读勾吴文化 - 编辑荐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编辑荐书
从“两河文明”的交流与碰撞审视与解读勾吴文化
--《勾吴文化的现代阐释》评介
东南大学出版社 李玉
2004-02-09 16:40:45 来源:
吴恩培先生的吴文化理论研究专著《勾吴文化的现代阐释》一书,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以后,受到了内地和港台学术界的广泛注意,并获得多位资深学者、教授的一致好评。
作为《勾吴文化的现代阐释》一书选题策划、整体设计、责任编辑,我在这里也愿意从编辑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本专著所具有的学术特点。
一、《勾吴文化的现代阐释》以“两河文明”的交融与冲突来解读勾吴文化的学术思想,既表明了吴文化研究在理论上的重要突破,同时也提升了吴文化研究的学术品位
《勾吴文化的现代阐释》一书,以一种新的文化视角来解构吴文化,构成了它的显著而重要的特点。这一新的文化视角就是作者在《后记》中所说的“从上一世纪90年代后叶起在我国学术界诸如《长江文化史》、《长江文明史》等著作所表述的中华文明是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的‘两河文明’的学说以及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学术观点”。正是在这一学术界的前沿理论指导下,作者把勾吴文化放在了“两河文明”的交融与冲突这一位置上加以审视与解读,并得出如下的结论:“在‘两河文明’的交流与碰撞中,勾吴国及其文化的特殊性恰恰是在于它处在‘两河文明’交流与碰撞的交叉点上。”这同时也构成了作者将此书称之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个性化文本”的主要原因。作者在关于吴文化理论论述的《幽赞太极 阐释元本》篇中直言:“本书试图以中国古代文献的记载等对勾吴文化进行梳理和阐释。前文诸篇以时间为序,作历史的纵向叙述。”在作者的历史纵向叙述中,这一学术思想贯穿始终。
如关于泰伯现代解读的《雁南飞》篇中,作者标示的副标题是:“‘两河文明’的交融及中原文化与江南土著文化的第一次整合”;关于十九世吴王寿梦时代吴国崛起的《崛起》篇中,副标题是“勾吴国的崛起与勾吴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第二次交融”;关于阖阊时代吴国成为春秋时期新一代霸主的《大霸》篇中,副标题是“勾吴文化与外来区域文化的第三次融合及春秋时期勾吴兵家文化的集体展示:第二十四世吴王阖闾和他的臣子们”。
而本书的重要篇章——《幽赞太极 阐释元本》篇中,副标题是:“梳理和叙述:关于勾吴文化的思考。”这一思考“则是以文化现象为切人点作历史的横向叙述”,也即“在前文阐释的基础上,以‘两河文明’这一学术界的前沿理论审视并解读勾吴文化;同时,针对‘吴文化’之研究现状,对构建勾吴文化前后发展序列的系统框架,作出理论阐述。”
这一阐释,在吴文化研究的理论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是吴文化研究理论的一个突破。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林非教授在《勾吴文化的现代阐释·序言》中评论说:作者在叙述和论证勾吴“历史过程的时候,总是标出当时黄河流域的文明状况,与长江流域的文明进程,产生着种种交融和撞击的背景与气氛,这样就抓住了整个社会文明向前发展的源头。”苏州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方汉文教授在《勾吴文化的现代阐释·序言》中也说:“吴恩培先生既熟悉古代文献中关于苏州文化的典籍记载,又对当前学术界的研究状况有较深刻的了解,这使得这本著作能以一种前沿学术观点为指导,对苏州的历史文化做出深刻的‘现代阐释’。”并说:“作者在对古代吴文化的历史源流与发展所作的阐释中,以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交融与冲突及南北文化差异为根据,旁征博引,言之有据,可谓别立新说。更重要的是,他所创立的是一种新的文化研究方式,不同于传统的考据,而是在现代文化理论指引下的新研究,这是笔者所最为赞许的。”
其次,这既使《勾吴文化的现代阐释》所表示的研究成果顺理成章地成了吴文化研究的最新、最重要的成果,同时,将吴文化研究这一传统的地域文化研究置放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冲突与融会这一视角来加以考察,也极大地提升了吴文化研究的学术品位。这正如方汉文教授在《勾吴文化的现代阐释·序言》所说的:“这本近70万字的鸿篇巨制改变了系统研究吴文化的论著并不多见的状况,同时也向我们传达这样一个信息:中国吴文化研究正在面临着一个转折——从传统的地域文化研究向比较文化研究的转向;从一般的方志式的地方风土人物的介绍,向以世界文化的普遍联系性观念对于地方文化特性审视的转型。”
二、关于吴文化的架构形式、发展序列和传承关系的分析:吴文化研究理论的构建与梳理
对于吴文化研究来说,首先就要遇到“吴文化”的概念是什么以及它与今日“苏州文化”的概念又有着什么关系等问题。
对此,作者在《勾吴文化的现代阐释》中论述道:“由于‘吴文化’的概念众说纷纭,时至今日,在众多的研究文章中出现了众多的概念,如‘狭义的吴文化’、‘广义的吴文化’、‘大吴文化’、‘吴地区域性文化’、‘吴国特色文化’、‘吴国文化’、‘先吴文化’、‘古吴文化’、‘太湖文化’、‘江南文化’等等……概念的众多、繁杂和缺少文化架构的整体叙述,从受众的角度来认识,广大读者却往往困惑于这些内涵、外延皆相互重叠的不同概念。当然,也就不利于受众对这一文化研究的关注和参与了。”正因为有感于吴文化研究的这一状况,作者试图“从历史顺序上对吴文化的形态作出准确且又易于现代人理解的判断”,从而对“吴文化的断代分期”作出“最科学、最合理、最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也最易于人们接受”的诠释。正是在这一学术思想的指导下,作者提出了“就吴文化的概念而言,它只是一个涵盖古今的统称”的学术观点,并对之进一步阐释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吴文化有着不同的名称和不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有着不同的地理内涵。”对吴文化的架构、序列形式、定义和传承关系,作者更表述为:“吴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名称,依时间序列分别为江南土著文化、勾吴文化、吴地文化和苏州文化。”
上述关于吴文化断代分期的论述,作者称之为“并非是一个重新洗牌、重新搭牌的概念游戏”。这是作者对苏州文化所作的系统而又全面的总结和梳理,它与苏州的历史分期一一对应。
吴恩培先生对吴文化的架构、序列形式、定义和传承关系所作的论述,在无复依傍的情况下,无疑带有开启先河的意义。上述论述,不管是否完美,但它毕竟走出了重要的第一步。更何况,作为为学术界提供的一个有讨论价值的文本,即使尚存不完善之处,通过学术讨论,学界也会找到更完善的阐述。
三、关子吴文化现象的微观论述
如上所述,《勾吴文化的现代阐释》对吴文化研究中的一系列学术问题作出了宏观的阐释。不仅如此,在吴文化现象的微观问题上,该书也作出了深刻的论述。如《幽赞太极 阐释元本》篇中对勾吴文化的内涵作出了连续分析,即分析之一:“吴”——勾吴文化在后世的浓缩代码及其三千年未改的文化符号;分析之二:融会人中国文化的“吴”字及勾吴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分析之三:文化栖身的地理平台——阖闾城的建立与
勾吴文化的关系叙述。与此同时,该篇还运用文化比较的方法,以后世“楚”文化的重叠、位移的现象来分析“吴楚”内涵的演变。
作为一部关于苏州文化的专著,作者以一种刻苦的毅力和严谨的治学精神,直入文化历史的长河。全书考据精审,征引宏博,见解新颖,实在是近年来中国吴文化研究中的一部扛鼎之作。
摘自:《大学出版》2003-04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