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河南大学出版社《春秋引读》书评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河南大学出版社《春秋引读》书评
2025-07-03 09:42:30  来源: 河南大学出版社 
 

《春秋引读》(订购)

作者:涂文学 周德钧

河南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不仅是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重要史料,还对后世的历史学、文学和语言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春秋引读》在开篇介绍了《春秋》在儒家元典中的地位,并引经据典、客观中肯地探讨了《春秋》是否为孔子所作这一学术问题,然后分别阐述了《春秋》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民族观及民族政策、近代变革及传统学术范式等四个方面的影响。本书为读者介绍了春秋的内容、体例、传播、研究和对后世的影响,可以带领读者全面了解《春秋》这一儒家经典。

作者简介

  涂文学,1958年生,历史学博士,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城市史和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出版著作30余部,其中多部获中国图书奖和省、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在《光明日报》《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报刊发表文章150余篇。    

  周德钧,1962年生,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城市史、社会史、地方史的教学研究。出版有《二十五史快读》《皇族婚媾:玉树流光照后庭》《乞丐的历史》《近代湖北城镇发展研究》等学术著作。在《人民日报》《社会学研究》《孔子研究》《文献》《湖北大学学报》《读书》等报刊发表论文70余篇。

精彩书评

技术理性之外,我们需要怎样的伦理智慧?

——从《春秋引读》看“德治”“民本”思想的当代价值

黄慧琳(河南大学出版社)

  《春秋》作为儒家“五经”之一,历来被视为“五经之管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部历史、哲学著作,更是一部蕴含深刻政治、文化、民族理念的经典。《春秋引读》以通俗晓畅的语言,围绕《春秋》展开多维度探讨,内容涵盖其在儒家元典中的地位,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民族观及民族政策的联系,在近代变革中的作用,以及与中国传统学术范式的关系,等等,深入浅出,趣味性强,帮助读者清晰了解《春秋》之精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承与创新。而在全球化与技术浪潮席卷一切,人工智能渗透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类似《春秋引读》这样的中华元典丛书的出版,其中所体现的道德准则、责任意识、文化交流等理念,仍然能为我们思索当下的众多问题尤其是人工智能方面的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如今,人工智能已成为一个全民狂欢的话题,它在给我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其边界及伦理问题的探讨,这些探讨不仅关乎宏观层面的社会发展问题,也关系每个个体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状态。在如此背景下,面对AI技术这把双刃剑,如果说,其压倒性的力量不仅重构了我们的存在方式,也进一步增强了丛林法则的冰冷逻辑,那么,《春秋引读》所总结的《春秋》之民本主义与德治思想或许可以为我们审视当下提供一个不一样的视角,帮助我们消解技术带来的部分困境。《春秋引读》在阐述《春秋》的德治思想时,强调其敬天修德、广教化、举贤才等在不同时代的意义,其中“德政的核心是教化……即所谓‘教,政之本也’”。而无论是敬天修德还是实行教化、推举贤才,“道德”都是贯穿始终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作者阐释说:天命有限,“统治者只有在自己有德的条件下,才能与天命相配合”;“实行德政就是要把德的一面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大力推行社会教化”;评判、衡量贤才的标准,“要德才兼备,德才不可或缺,而以德为先”。与此同时,“民为邦本”“敬天保民”“民贵君轻”等一系列民本思想和德治主义构成了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强调统治者或贤人的道德义务与社会责任,倡导教化的力量;同时要求他们要具备仁爱之心,胸怀天下苍生,关心民众疾苦,对自然充满敬畏、对生命充满悲悯。

  这种文化中的伦理与价值观,强调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纽带和精神关怀,蕴含着对个体差异和独特性的尊重,对万物的平等视之。这和数字时代的算法逻辑、资本垄断思维等是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诚然,技术的发展势不可挡,它确实可以帮助我们高效地解决众多难题,我们理应保持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它、研究它、理解它,让它为我所用,但技术本质上缺乏人类的伦理判断和情感理解,在某些情况下还会造成道德边界的模糊。如最近备受关注的百度总裁十三岁女儿“开盲盒”事件,它不仅涉及泄露数据、侵犯个人隐私等重大社会问题,更突显出企业和个人道德伦理缺失的严重性。另外,技术生产的同质化倾向也有可能抹杀个体生命的独特表达乃至创造力,进而加深个体的孤独感与焦虑感。加上大数据和算法可精准地计算出每个人的喜好,源源不断地在社交平台上推送单一化的、同质化且经过美化的内容,个体很难不被裹挟其中,而沉迷其中的同时又倍感焦虑与无力——我们再也没有其他话语和想象力来理解我们的存在。

  这恰恰是我们引入《春秋引读》所阐释的德治、民本等思想作为参照乃至替代性话语的一个重要依据。从社会层面来说,当法律或制度难以及时跟上技术的发展、为技术漏洞实施有效监管之时,我们更需要通过“教化”的力量筑起个人及公众的道德防线,让《春秋》中蕴含的德治、民本等传统智慧融入技术浪潮,以仁爱化解技术理性的冰冷,从而营造出一个更温情、更富有人文关怀的社会氛围。就个人层面而言,所谓的民本、以人为本,即要求我们从虚拟的数字空间回归真实的现实生活,回到人与人、人与周围环境的真实连结中,让“在场”的真实温度替代“缺席”的虚幻抚慰,以达成真正的、对个体生命的关怀与尊重。

  此外,《春秋引读》还重点解读了《春秋》的“大一统”“华夷之辩”等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价值,它们同样对身处数字时代的我们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巩固文化主体性、破解文明隔阂等具有重要启示。但是,由于《春秋》成书年代久远,且“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给当代读者的阅读与理解带来重重障碍。AI虽然可以为我们理解元典内涵提供很多便利,但不能替代个人亲力亲为的学习,且其阐释难免有错漏。基于此,我们特意邀请专门从事《春秋》研究的学者作为引路人来撰写这本《春秋引读》,在保证专业性及权威性的同时,又能通过他们深入浅出的解读,将《春秋》之微言大义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时代精神,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品读、理解、运用《春秋》的思想。这既是对中华文明精髓的创造性转化,也是让古典智慧照进当代生活的一次生动实践。

  来源:河南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陈赛男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