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谈数色变”?是否对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找一个好选题茫然不知所措?是否在大量文献中迷失,找不出文献综述的结构?论文写作是否流于形式,找不到研究的真价值?
北大马亮教授告诉我们:
只要用心,就能和好选题“不期而遇”。
文献综述必须有批判性,还要有结构性。
理论的每一步前进都充满困难,但又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开展定量研究要有无感情和无价值判断的态度。
做定性研究要经历一个“入戏”的过程。
要写好学术论文,首先要多阅读、多实践……

《学术祛魅:实证研究十讲》(订购)
作者:马亮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马亮教授讲授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多年,不断总结和完善对研究方法的认识,逐渐形成了包含自己真知灼见的一套课程讲义。《学术祛魅:实证研究十讲》正是在课程讲义的基础上打磨而成。
全书按照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流程展开,包括如何选题,如何检索、阅读和评判文献,如何构建理论,如何测量变量,如何展开研究设计,数据分析策略有哪些,如何撰写学术论文,以及要注意哪些学术伦理和规范。本书以简明、浅白的语言讲清楚了一项科学研究如何启动、一篇学术论文如何创作,并回答人们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经常遇到的基本问题。
“学术志”上有马亮教授的网络课程“实证研究必备30讲:一门课搞懂选题、方法与写作”,可与本书结合起来学习。
作者简介
马亮,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字治理、政府创新与绩效管理。出版多部著译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研究成果获公共管理研究会最佳论文奖、国际公共管理网络最佳论文奖、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奖等。兼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联合编辑、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副主编、《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编辑。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青年项目、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计划、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等。
内容特色
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研究“心法”。本书所展现的内容,是作者基于多年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积累而形成的一套知识体系,也是自己多年摸索实证社会科学研究实践而形成的一种研究价值取向。
一本书搞懂如何做研究。全书按照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流程展开,讲清楚了从选题到论文写作的全过程,是一本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入门级读物,可以帮助刚刚接触社会科学研究的“小白”搞清楚如何做研究。
经典著作的解读。对国内外经典社科学术著作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解读,介绍著名学者做出经典研究背后的故事,联系现实社会中的例子,真实、接地气,读者可切实感受到研究的魅力和乐趣。
浅白的语言。以浅白的语言娓娓道来,通俗易懂、妙趣横生,讲清楚了社会科学研究的逻辑、策略、诀窍和注意事项,完成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祛魅”。
本书帮你
言之有意。研究要有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能引发人们的兴趣。
言之有理。研究要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
言之有法。研究要灵活运用特定的研究方法。
言之有据。研究要有证据支持。
有故事性。要能够生动叙述、完整阐释自己的研究结果,以有故事性的写作呈现。
读者对象
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本硕博学生、高校和研究机构里社科专业的学者,以及其他有研究社会问题需要的读者都可以从本书中找到需要的答案,找到开展一项研究的方法。
精彩书摘
学术研究人员不是看官
论文的规范与研究的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过去的研究是有问题、有想法和有灵性的真研究,虽然缺乏规范,但总能令人眼前一亮。而现在的研究有了规范,却无研究可言,甚至可以说是低价值的“伪研究”。显然,未来的研究应该是规范且有价值的研究,即“好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规范化带来了研究的新问题,那就是研究的结论往往是预料之中和波澜不惊的,而没有平地起惊雷的颠覆性创新。如果说过去的科学“革命”不断,而如今似乎是进入了“历史的垃圾时间”。
学术研究人员不是事不关己的看官,也不是隔岸观火的过客,而是富有责任感与主人翁精神的公民。遥想一百年前战火纷飞的动荡时代,西南联大的学者们孜孜以求的是寻找一方书桌,可以安静地教书、读书和做学问。和当前不少研究相比,民国时期的学位论文与社会调查可能没有那么规范,但是其所涉猎的领域、关注的议题和获得的发现,直到今天依然历久弥新。特别是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够收集和积累一手调查资料,为后世研究提供宝贵的历史数据,殊为不易,令人钦佩。
白人教授与租房的黑人女性:《扫地出门》的作者如何做定性研究
在进行定性研究时,我们强调需要经历一种入场和入戏的过程。在《扫地出门》这本著名学术著作中,作者马修·德斯蒙德详细讲述了这一点。
德斯蒙德是哈佛大学的社会学教授,是一位白人男性,但是他的研究对象是美国密尔沃基市的黑人女性穷人。这些女性因为家庭经济原因,不得不租住破败不堪的房屋。名校教授与租房女性是两类人,他们在种族、身份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
作为一位名校教授,德斯蒙德在研究这个群体时,至关重要的是如何赢得这些人的信任,融入她们的社群,理解她们的观点,解释她们思考问题并采取行动的逻辑。这意味着他必须真正融入她们的生活,以至于有一天,其他人会觉得他和她们没有什么不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进行定性研究所需要的状态。
在定性研究中,可能需要冒生命危险,冒无功而返的风险,但是收获也会非常丰富。
就拿《扫地出门》这本书来说,它以小说的形式呈现了作者在与房客互动过程中观察到的情况。特别是这些房客因为各种原因而被房东或政府赶出租住的房间,作者通过小说的形式生动地呈现了这些情节。在书的后记中,他详细讨论了研究方法,即他如何进入现场,如何融入她们的社群,以及如何进行这项研究。
小切口,大问题
《中国行政管理》等学术期刊积极倡导“小切口,大问题”的研究方法,并大力推动这一研究趋势。这种研究方法的核心在于不必站在高处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问题;相反,它更侧重于从我们身边的人、事、物和行为出发,将他们作为研究对象,然后逐步推导出更广泛的大问题。这些更广泛的大问题可能与国家治理和社会运行密切相关,有助于提炼新的思想和观点,并创造新的知识。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它将本土现象和问题与理论研究有机结合,使研究既扎根于实际,又能够在学术领域有所建树。
我们强调小切口需要深入研究,大问题需要明确提出。有时候,我们研究的切口可能不够精细,或者没有对问题进行深入挖掘,这两种情况可能都存在问题。实际上,我们需要将小切口与大问题相结合,以便更好地提炼出适用于中国现实场景的理论问题。
举例来说,基层如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通常雇用很多没有正式编制的员工,包括城市管理人员、环卫工人和辅警等,他们通常被称为临时工或劳务派遣人员。有时,一个固定编制20人的部门或单位,实际上可能有200名编外用工,而此时还有5个正式职位空编。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也非常有趣。
这种“人编”倒挂情况让人感到疑惑,因为它与我们的预期不符:为什么不填补这5个空编职位,而是雇用了大量编外人员呢?
通过深入研究发现,基层组织实际上具有很强的自主性,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不断扩大其权力寻租空间。这就是所谓的“空编”与“超编”并存的悖论,即“有编不用、编外扩编”。虽然这是一种微观的小现象,但其背后却具有重要的国家治理意义——研究的问题非常具体并且聚焦,而所发现的研究结果却涵盖了更大的问题。这正是典型的“小切口,大问题”的研究设计。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