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体化特征--读黄震云《经学与诗学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体化特征--读黄震云《经学与诗学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孙娟(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2004-02-24 16:38:32  来源:  
 
 黄震云教授新著《经学与诗学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一书,从中国诗学原典《诗经》、“楚辞”与儒家经典《论语》入手,切入历代诗歌的代表文体与作品,充分利用出土文献与现代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阐释中国古代诗歌的文学精神与本质特征,观点新颖,文笔俊逸,有新意。
 首先,作者从民族文学研究与中华文明一体化出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中华民族文化具有一体化特征,认为中国文学研究应该立足于整个中华民族而不仅仅是汉民族的文学研究,在文化研究上各民族也应该互相交流,互相借鉴,共同繁荣。引论部分的“民族文学研究和深化中华文明一体化”一节中,作者提出深入、全面开展中华民族古代文学研究还必须从明确任务、全面发展、改变观念、协作互动、宏观视野和把握前景等六个方面入手,这样,“古代文学研究将无愧于我们伟大的时代”。同时,作者认为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必须加强学术规范,建立学术评估体系,使传统的国学研究呈现现代意义,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与价值。
 其次,作者充分利用出土文献和新发现的史料,在详细占有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努力发掘内证,运用统计分析、对比研究等方法,将实证与理论分析相结合,获得许多新的发现,得出许多创新性的结论。如《郭店楚简引(诗)考》一文,把楚简引诗的部分与现本《诗经》比较,认为南方的《诗经》和北方的毛诗在版本上是两个系统,《诗经》在战国时代的南方无神圣经典的性质等。这些结论对于我们研究先秦《诗经》,重新审视和定位今本《诗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儒林外史》一直被认为是“以反对科举和功名富贵为中心并旁及当时官僚制度、人伦关系以至整个社会风尚”的讽刺性小说。作者根据新发现的上海图书馆馆藏的吴敬梓《诗说》一书,结合吴敬梓的生平研究及《儒林外史》认为,《儒林外史》中的重要人物之一杜少卿即是以吴敬梓本人的生平事迹写成的,杜少卿带有作者自传性质,并且作品还有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历的文字,而这些文字明显带有自我心理安慰和欣赏的特点。因此,作者指出《儒林外史》是一部带有讽刺和自传性质双重取向的小说。无疑,作者的论点对进一步研究《儒林外史》的主题有重要参考价值,是《儒林外史》研究最重要的突破。
 再次,作者着眼于对整个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中国的文学研究与教学S0多年来主要采取分期分段的方式,这多少有点影响了我们对文学的内部发展规律的把握与认识。《研究》一书立足于整个五千年中国诗歌与诗学的研究,客观再现了中国诗学的发展渊源。从《诗经》、楚辞衍生开去,涉及到了汉、唐、宋、辽、清等诗学研究,把中国古典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可以看出,作者对自先秦迄明清的诗学,无不有所关注、思考与探索,显示了深厚的学养与学术理念。
 一直以来,中国文学研究往往忽视北方民族文学研究,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南北文学研究的不平衡性。作者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并对北方文学给予一定的重视和研究。在《研究》一书中,作者采用南北文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北方文化与文学的特点及中原文化对北方文化的影响。如《辽代的文化观念和文学思想》一文,利用《辽史》、《全辽文》等文献资料,系统分析了辽代文化文学观念。作者认为早期辽代文化的基本精神是重武轻文,进而走向文武交融发展。同时,还进一步指出,这种变化调整,对契丹人来说是一种“鼎新性质的观念之变,是重要的历史进步,纬武经文体现了辽人因俗而治的时代的文化选择与进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分析辽代文学自身特点的同时,还把辽代文学观念与中原的文学观念相比较,找出它们的传承关系。如谈到辽代文道思想时,认为王师儒强调的道“更近于韩愈所言的道”,杨丘文的道则是“孔教之道,并蓄韩柳又自为一说”,而耶律孟简的道则又是“比较强调天人之间的内在契合,和孟子、扬雄的思想一脉相承”。在谈到辽代美学思想时指出“辽代继承了儒家的美学思想,提出了尽善尽美这样的至美完美的审美思想和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重视审美主体的心及心灵之趣”等等。作者把南北文化观念的相似性归因于“文学本质南北认识的一致性”和北方文化“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可以看出,作者通过比较研究得出这些精辟的结论正是靠着深湛的学术功力和对中国文学的总体把握。
 我们在领略书中胜义的同时,对作者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待学问鞠躬尽瘁的至诚有更深的体会。作者常说,做学问应该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一定的理论修养。为此,他走的是一条朴学的道路。在博览群书、充分重视和借鉴前人的学术成就的同时,他更有自己独到的理性思考。《侍坐章》是《论语》中最富有文学色彩的一篇,对于研究孔子的政治理想有重要价值,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作者对此章也有理性的思考与判断。他在《(论语·侍坐章)释言》中旁征博引,以《孟子》、《尔雅》、《韩诗外传》等材料作为佐证,认为以往对文中“率尔”、“铿尔”和“喟然”等词的理解未得要领。作者认为“率尔”是指“时间上已有相应的停顿,不太情愿的样子”而不是指“迫不及待”,“铿尔”并不是指“瑟落地之声”,而是指“放下弹拨工具发出的声响”。一般认为“喟然叹曰”指孔子“当时听了曾点所说而引起了自己不被任用的感慨”,指叹气,而作者则认为喟然是“轻轻地长长地”之意,曾点的话“迎合了他的心理”,“由服而浴,风乎舞雩,咏而归,也是一种带有宗教虔诚色彩的生活状态,有奉天承运之意,所以与孔子的理想、观念比较接近与相似,故其‘吾与点也’”。作者运用考据学的方法并结合时代和语境,还原历史,从而能准确地理解文章的精神实质。用考据学的方法对文本的意思进行必要的还原,是作者一贯的治学方法和对学问严谨的一种表现,也是《研究》一书的重要特点。

 (《经学与诗学研究》,黄震云著,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摘自:《中国图书评论》2004-02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