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一部穿越120余年的统计史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统计学史》前言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一部穿越120余年的统计史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统计学史》前言
2025-07-10 09:24:28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一部穿越120余年的统计史诗,见证中国知识分子的治学报国之路!

  由统计学一级荣誉教授袁卫领衔,660余张珍贵图片、4000余位统计人物、全景式还原中国统计学科从清末萌芽到当代崛起的壮阔历程。

  这里不仅有学术的严谨,更有人文的温度——在数据与图表背后,是一代代学者在时代洪流中坚守的初心与使命。

  翻开这本书,读懂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被遗忘的“数据脊梁”。

《中国统计学史》(订购)

袁卫 等 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历史是由活生生的人和具体事件串联起来的,统计学科的历史同样如此。如果将1897年翻译引进《决疑数学》、1902年京师大学堂首次开设“统计学”课程作为我国统计学科的源头。120多年来一批又一批学者以治学报国的情操推动我国统计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当然,统计学科、统计学者与国家命运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本书努力还原120多年来统计学科发展变化的历程,呈现真实的统计人和事,希望人们记住他们,从他们那里找到我们的初心和使命。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聚焦清末、民国、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我国的统计学史,下卷研究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统计学科的发展史。

作者简介

  袁卫,我国首批经济统计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发展战略咨询委员、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人选教育部首批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北京市教学名师,国际统计学会(ISI)选举会员。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第四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和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应用经济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计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1993-2010年),中国统计教育学会副会长兼高校分会会长(1994-2014年),应用统计专业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2011-2021年)。先后主持过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我国R&D投人与使用政策研究”(2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调查数据库建设”(201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社会科学词条库(统计学)”(2017)等项目,出版《统计推断思想》《袁卫文集》《统计学》等著作、教材,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统计学》。

精彩书摘

前言

  编写这部统计学史,有一个不断思考和准备的过程。

  最早的疑问和兴趣还是源于1979年春在天津财经学院上本科二年级时,杨曾武教授介绍说中国人民大学戴世光在《经济研究》上发表了论文《积极发展科学的统计学 为我国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1979年2期),提出统计学在国际上只有一门,即以随机现象为研究对象的数理统计学;提到统计学界正在进行围绕统计学性质、研究对象的大讨论;还特别提到关于统计学的概念和定义就有上百种之多。无疑,这对一个刚刚踏入统计学领域的年轻人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大学期间我找到相关的讨论文章,又利用假期到北京图书馆查找相关文献资料,惊奇地看到20世纪50年代对资产阶级统计学的批判和金国宝、戴世光、邹依仁等著名统计学家对自己资产阶级统计思想的自我批判。从那时起,心里就埋下了一个疑问:中国统计学是从什么时间开始形成的?中间经历了什么?又是怎么走到今天的?

  在上学期间和毕业工作以后,我陆续读了刘大钧的《中国之统计事业》(1930)、卫聚贤的《历史统计学》(1934)、陈善林和张浙的《统计发展史》(1987)、刘叔鹤的《中国统计史略》(1990)、李惠村和莫曰达的《中国统计史》(1993)、刘畅和张云的《二十世纪中国的统计学》(2000)等著作,发现:第一,以上这些统计史著述中除了刘畅、张云的《二十世纪中国的统计学》外,前几本主要是谈统计工作,特别是政府统计工作的历史,很少涉及统计研究、统计教育等统计学术问题,我国至今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统计学史;第二,对统计史的研究,以上这些统计史著述并没有详尽地使用第一手文献资料,而多是摘自前人现成的书籍,因而就存在以讹传讹的问题。比如,关于我国第一本翻译的统计学教材,现在几乎所有的著述都说是1903年由钮永建、林卓南翻译的日本人横山雅男的《统计学讲义录》(或名《统计讲义录》)。我们几经查找,终于在北京国家图书馆找到林卓南1903年翻译(钮永建校)的横山雅男的《统计学讲义》,中文译名为《统计学》,由上海时中书局出版,而不是坊间流传的《统计学讲义录》或《统计讲义录》。

  如果说以上统计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是我想研究中国统计学史的源动力的话,那么21世纪初我经历的两件事则激励我最终下决心开始耗时10余年的中国统计学史研究。

  一件事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历史学博士道格拉斯·A.斯蒂夫勒(Douglas Alden Stiffler),2002年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大学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建设社会主义大学的探索与实践为研究对象,完成了《建设社会主义大学——中国干部与苏联专家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探索与实践(1949—1957)》的博士论文。一位美国年轻人,凭着对东方文化的兴趣,选择中苏关系为视角,进而专门以中国人民大学20世纪50年代建校初期的历史为重点,展开研究。作者两次来到中国(1992—1993年,1997—1998年),用时近9年,下了很大的功夫。我们中国人民大学的历史学院和党史研究团队阵容强大,学生也多,却没有人以自己学校这段历史为题撰写博士论文。

  另一件触动我的事情是,2011年3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印度裔博士生郭旭光(Arunabh Ghosh)找上门来寻求我帮助,告诉我他正在以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统计和中印统计交流为题撰写博士论文,希望通过我的介绍拜访1958年曾赴印学习进修的龚鉴尧、吴辉等。2014年,郭旭光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算数: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的统计学与国家治理》。2015年,在哈佛大学历史系教职的全球竞聘中,凭着这一研究成果,郭旭光被聘为终身教职系列的助理教授(tenure track),现为哈佛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我国统计学科每年有四五百名博士生毕业,一千多名硕士生毕业,竟然没有人愿意做学科、教育历史的研究。当德国的中国数学史研究学者白安雅(Andrea Bréard)知道我在研究中国统计学史时,她说她终于找到一个中国统计学界研究中国统计学史的人了。

  当开始搜集文献资料时,我也为前辈学者的初心和期盼所感动。不少著名统计学者晚年都有研究、撰写中国统计学史的夙愿。赵人儁(字守愚,1900—1955)1921年由清华赴美,1923年在密歇根大学获学士学位,1927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马萨诸塞州实际工资与成本的变动(1890—1921):一个统计分析”。他从1931年开始在清华大学经济系当教授,1950年任清华大学经济系主任,1953年院系调整后到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统计学原理教研室工作。1954年,他在教师登记表“今后的研究计划”一栏中写道:“现正搜集有关中国统计史的资料”。遗憾的是,一年后赵人儁就因病去世,年仅55岁。再如南开大学物价指数专家杨学通(1909—1987),1953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改革开放后开始撰写中国统计学史,但巨大的工作量压垮了他的身体。

  2012年6月,我从学校行政岗位退了下来,有了较多的时间。刚好统计学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应用统计学科研究中心”可以申报统计学史研究的课题,我就在2013年申请了“中国统计学科史研究”项目(13JJD910001)并获批。这个项目的立项和研究周期为5年,但要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写出整部中国统计学史是不可能的。研究越深入,越觉得有看不完的书,有越来越多的文献资料需要挖掘整理,有越来越多的统计学者和统计人物需要深入研究和介绍。因而,2013年这个课题算是正式立项启动。2018年,得知学校为支持基础研究设立了“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重大规划项目”,我继续申请了“中国统计学史”研究项目(19XNLG01),从2019年开始实施。这两个项目互相衔接,使得研究得以不断深入。

  我们编写《中国统计学史》的原则是“全面、客观、准确”。“全面”要求我们尽可能搜集到20世纪初至今120余年来所有的统计出版物和相关文献,而且要尽量找到原版,实在找不到原版再考虑电子版。每本书都要从头到尾认真阅读,所有的序、注、参考文献等都要认真研究。翻译的著作和教材,要和外文原版互相对照。这样,清末至民国的200余本统计学术出版物、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330余本统计学术出版物,我们几乎都收齐了。“客观”要求我们还原当时的历史、当时的情状,在书中尽量引述原文,减少用现在的观点理解和评论。“准确”要求我们工作细之又细,出版的时间、版本的辨别,以及内容的研究都要十分严谨,绝不人云亦云。

  历史是由活生生的人和具体事件串联起来的,统计学的历史同样如此。这样记录下来的历史,才是有温度的、可触摸的、不隔膜的。如果将1897年翻译引进第一本概率论著作《决疑数学》、1902年京师大学堂首次开设“统计学”课程、1903年翻译引进第一本《统计学》(横山雅男著,林卓南译),或者1912—1913年曾鲲化开办“统计学堂”作为我国统计学科建设的源头,120多年来一批又一批学者以治学报国的情操推动我国统计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当然,统计学科、统计学者与国家命运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将努力还原120多年来统计学科发展变化的历程,呈现真实的统计人和事。这本书就是希望人们永远记住他们,从他们那里可以找到我们的初心和使命。

  本书上卷从清末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分为第一篇“清朝末期(1912年以前)”、第二篇“民国时期(1912—1949年)”和第三篇“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1950—1976年)”。第一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由关权、袁卫编写,第二篇的第三章到第十八章由唐丽娜、袁卫编写,第三篇的第十九章到第二十五章由袁卫编写。

  下卷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2024年,是全书的第四篇。第二十六章、第二十七章、第三十五章至第三十八章由袁卫编写,综述改革开放后我国统计方法及其在各领域应用的第二十八章至第三十四章分别由朱利平、高敏雪、李丁、金勇进、刘红云、许王莉和黄向阳编写。第二篇的附录由唐丽娜编写,第三篇和第四篇的附录由袁卫编写。个别章节是集体讨论研究的结果,已在该章节注明。

  从一定的意义上,统计人物既是统计学史的重要角色,也是统计学史的缩影。本书增加了“人名索引”,以方便读者从鲜活的统计学者来了解统计学史。

  全书体系框架由袁卫组织设计,并由袁卫修改定稿。

袁卫

2022年2月初稿

2025年4月修改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陈赛男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