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安居生活与现代建筑》书摘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安居生活与现代建筑》书摘
2025-07-10 10:17:18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建筑何为?建筑不单是物质意义上的建筑,更是让使用者感到自己备受关注的开放式庇护建筑,富有人文价值。

  建筑师何为?建筑师有责任推行“新的人文主义”,保障人类安居和生物健康,促进人类与非人类的团结一致。

  《安居生活与现代建筑》一书的作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先锋派建筑师,邀请读者思考当今建筑实践的多种可能性。

推荐阅读

《安居生活与现代建筑》(订购)

[法]埃里克·达尼埃尔-拉孔布

杨菁菁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我们必须超越功能主义的简单化,以日常生活的冲突与矛盾为出发点,去思考如何设计出适合所有人的建筑。现代建筑为一种不变的世界和自然服务。但自然灾害的愈演愈烈和日益频发,迫使21世纪的建筑师重新思考他们在这个动态的、混乱且不可预测的世界中的实践。他们因此在恢复全球生物健康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书以作者30年的专业实践、研究和教学为基础,捍卫作为一种介入艺术形式的建筑,致力于寻求新的人文主义,实现人类与非人类团结一致的愿景。作者依托自身工作经历,凭借对美国、欧洲和日本知名设计师的项目以及景观的解读,提出了一套全新的设计原则。这些原则以保障生物健康为准绳,为建造开放式庇护所指明了道路。

作者简介

  埃里克·达尼埃尔-拉孔布,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硕士,建筑学博士,现为巴黎-拉维莱特国立高等建筑学院“应对自然风险新城市:开放避难所”项目负责教授,大巴黎防洪政策和滨海阿尔卑斯省三大山谷弹性规划顾问。其建筑设计融实用性、艺术性和环境适应性于一体,关注用户间的日常互动,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译者简介

  杨菁菁,巴黎新索邦大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

精彩书摘

走向开放式庇护所的建筑

  什么是“建筑理论”?“理论”一词会让人首先联想到科学理论,其次是哲学理论。然而,“理论”的意义范围实际上要广得多,否则诸如“科学”或“哲学”这样的修饰语就显得多余了。教育理论和音乐理论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或哲学。它们是一种实践理论,系统而有序地阐述了在某个特定领域的实践所依据的原则。这些原则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因此,不同的理论接踵而来,相互交织,相互排斥。

  然而,与科学理论不同的是,实践领域的新理论并不会使旧理论变得过时。旧理论通过提出创新原则,为更新实践提供了可能。十二音音乐理论并没有消灭调性音乐,就像序列音乐理论没有消灭对位理论一样。同样,建筑理论也是以有序的方式确立其原则的实践。因此,新的理论必然是在新的实践背景下产生的,而这些理论只有与产生这种思想和行动的新视野联系起来才能被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筑理论不是公理的结果,而是临床实践的结果。那么这个视野是什么呢?又是为了一种怎样的建筑实践呢?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论限制了思想和行动的范围,这些辩论部分是由自然灾害形式的更新和频率的加剧引发的。这些辩论显然互相矛盾。它们凸显了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分歧,以及科学、军事、法规或安全等相关思维模式的差异。作为建筑师,我们只有考虑到与我们合作的利益相关者的各种立场,才能采取有效行动。与20世纪工业化催生的建筑项目不同,应对气候变化主要依靠个人的文化演变,但同时也基于职业的演变。与气候失常的斗争不仅仅涉及政府、专家和生产力经济,这只是深化改革人与自然关系的第一步。而是否进行这种改革,要取决于大部分国家的人民在多大程度上支持这种改革。

  在整条历史长河中,人类的生存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但20世纪以来日益加剧的变革要求我们,通过一种能够适应世界各个地区、各个群体具体需求的建筑学,来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然而,前进的道路上存在许多障碍:文化习惯的僵化、住房理念和生产的官僚化、自然变化的不可预测性以及个人在面对全球变革时的无能为力。气候失调引发的自然风险迫使我们不断提高应对各类恶劣天气的防护水平。但随着住房庇护功能的增强,居民发现自己越来越与自然隔绝,被剥夺了相关经历和身体感受,无法批判性地看待安居生活以及人类与非人类的关系。这种对危险视而不见的态度正是福岛核事故的根源,这次事故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象征:在海啸冲垮并淹没了被认为坚不可摧的堤坝后,本以为绝对安全的城市和核电站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而面对这场人们拒绝预测的大规模悲剧,应急服务部门在此时显得无能为力。我提出的观点则恰恰相反,我认为建筑学的更新会逐渐引导一种对风险的集体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转变的多重经验以及新的安居生活方式的产生。这并不是希望以一种新的建筑风格或运动来取代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也不是要像克里斯多弗·亚历山大的《建筑模式语言》一样,倡导一种建筑设计方法,更不是要效仿伊恩·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中的景观建筑学,推广生态工程。所有这些革新建筑的尝试都有可取之处,但都没能解决我提出的问题:重建一种建筑理论,并使其成为符合当下需求的艺术形式。

  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项目,尤其是考虑到其紧迫性。什么是“建筑”和“艺术创作”?建筑是一种精神活动。它预见并预备了使每片土地都变得宜居的所有实践。并且,由于安居是人类在某个时间和地点生活境况的体现,因此当建筑邀请其居民进行批判性自我反思时,建筑就成为了一门艺术。

  让我们用几句话说明为什么事情没那么简单。住房将居民置于其所在集体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中,创建了一套与其密切相关的场所、意义和价值系统。每一个建筑项目都融入了这个场所系统,并对其进行加强或调整。与此同时,它将未来的居民指定为当地潜在的服从客体或参与主体。因此,建筑有助于改变情境定位,即被居民内化的场所系统,促使居民融入活跃的集体。但建筑并不能决定任何行动,它只能促进个人或集体的参与。这并不是无关紧要的事情。建筑创造了一些形式和象征的框架,使居民能够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并在个人自主权的范围内修正规则。这既可能是一笔财富,也可能是严重的问题,我们不能忘记大型住宅区的历史教训。个人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人自身经历的结果,而建筑无法通过其直接影响来消除这种自主性。因此大型住宅区的设计并不能促进大多数居民的解放。

  事实上,这种设计与他们所处的社会和文化动态完全脱节。让我们回到一般情况:当建筑能够为居民提供有效庇护所,帮助他们抵御社会生活的纷扰和恶劣的自然天气,同时为其参与文化变革开辟道路时,换句话说,当建筑能够创造开放庇护所时,它就能够鼓励或加强居民的自主性。然而,这只有在建筑庇护所为参与此类集体生产提供支持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尽管国家干预并非必要,但如果当局将住房视为社会和文化政策的一个关键要素,而不仅仅是土地使用政策的一个方面,就能极大促进居民对集体实践的开放态度。

本文节选自《安居生活与现代建筑》导言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陈赛男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