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银发摆渡人》书摘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银发摆渡人》书摘
2025-07-15 09:52:50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银发摆渡人》(订购)

作者:陈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老漂”指从外地来到其子女所在城市,帮子女看孩子、做家务的老人,是青年家庭的摆渡人。年轻人来大城市打拼是为了自己的未来,老漂们则是为了别人(子女甚至孙辈)的未来。但是,无论是影视、文学作品还是社交媒体的场域中,对于“城市漂族”的讨论往往聚焦于来大城市闯荡的年轻人,他们是制造大众传播声浪的主力,也理所应当地成为大众传播的目标受众和叙事中心,然而,年长的老漂们连带着他们在家庭中的矛盾和关系调适在这些讨论中却被一同遮蔽。

  《银发摆渡人》基于对诸多老漂家庭的深度访谈,生动呈现了老漂家庭中的矛盾和关系调适,从家庭社会学视角描述和解释了老漂家庭的育儿生活和家庭关系。书中以案例的形式,展示了普通人如何扮演父亲、母亲、丈夫、妻子、儿子、儿媳、女儿、女婿等角色。

  正如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吕德文所说:“银发摆渡人的学术性身份意味着:老漂族并不是城市化的苦情者,他们其实是社会过程的历史见证者、助推者和中流砥柱。”想要透视中国家庭的现代转型,就必须深入研究“老漂一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教授陈辉研究“社会转型与家庭发展”多年,在他的新书《银发摆渡人》中,他精准切中了老漂族现象,为其带来了社会学的回答。

  为什么老漂是青年家庭的刚需?老漂家庭中的婆媳关系和亲子关系有哪些新特征?中年人如何在“做父母”“做儿女”和“做自己”之间找到平衡?《银发摆渡人》聚焦于“老漂”一族,由此透视中国家庭的现代转型。

《老有所依》剧照

作者介绍

  陈辉,社会学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转型与家庭发展”,在《中国农村观察》《民俗研究》《中国青年研究》等刊物发表文章40余篇,专著《过日子:农民的生活伦理——关中黄炎村日常生活叙事》获中国社会学会年度推荐好书(2016),近年来围绕老漂族现象开展调查研究,主持完成以老漂族为主题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各1项。

精彩书摘

序言

“媳妇熬成婆”新解

吕德文

  高速变迁的时代,每天都在创造新的社会现象。很多社会现象,我们日常可见,却又熟视无睹。这种忽视,很大程度上是源自日常的惯习。当一个现象重复发生时,我们往往习以为常,懒得去追究其理由,也很难将其作为一个学术命题。老漂族就是这样一种社会现象。

  最近二十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年在城市生儿育女,因子女家庭再生产需要而随迁的老人,已然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一群体,肉眼可见,我们自己的父母可能就在其中,但严肃对待这一群体的研究,却极为少见。他们被淹没在城市化的洪流里,销声匿迹。然而,社会学的使命之一就是发现匿名者。《银发摆渡人》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让老漂族进入学术视野,并获取了“银发摆渡人”这一学术性身份。银发摆渡人的学术性身份意味着:老漂族并不是城市化的苦情者,他们其实是社会过程的历史见证者、助推者和中流砥柱。他们不仅依靠自己的努力让子女接受教育、在城市安居乐业,还在子女扎根城市的过程中,帮助(外)孙辈健康成长。他们以一代人的努力,让两代人在城市扎根,这是何等的气魄!

  相比于来自城市的老漂族,农村老漂族要面临更多的适应成本。农村老漂族虽习惯于乡土生活,却成为子代和孙代城市生活的摆渡人,其中艰辛可想而知。他们得适应城市生活方式,城市中看似日常的语言、习惯、出行、购物、看护、清洁、烹饪、社交等,对他们而言都是一套全新的知识,他们得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虽然是在摆渡他人,却得先摆渡自己。对于大多数农村老漂族而言,让他们放弃习以为常的乡土生活,进入子女的生活空间,在城市里落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在老年阶段,进行了再社会化。在社会学命题中,这无异于一种反传统的行为。在乡土社会中,老年人往往掌握社会知识,具有教化权力。然而,在城市生活中,他们却得接受子代甚至孙代的文化反哺,继续接受再教育。社会地位的转换如此之彻底,他们受到的文化震荡,足够惊心动魄。

  在这个意义上,老漂族在城市家庭中,并非凭借其生活智慧获得存在感,而多是作为高质量的劳动力存在。正如《银发摆渡人》所揭示的那样,现如今的城市化家庭中,老漂族无疑是替代了高价却未必可靠的保姆。需要注意的是,在家庭再生产的功能上,他们是以家务劳动者的形象出现的。尽管他们的服务对象是自己的子女,理论上他们也有家庭权力,但事实上,绝大多数老漂族,并不能当家做主。

  在一个现代家庭中,“学会做老人”比“学会做子女”更具有挑战性。传统上,婆媳矛盾是家庭政治的主轴,它代表着父代和子代之间家庭权力的斗争。尽管“媳妇熬成婆”无一例外是最终的结局,但“熬”的过程却不容易。如今的银发摆渡人,尽管在年龄上已经“熬”成了婆婆,但在家庭角色中,却并未掌权,反而还要继续处于被支配的处境。因此,老漂族是家庭政治转型的中介。从那时起,老年人不再拥有当家权,他们要么留在家乡成为空巢老人,自己对自己负责;要么就成为随迁老人,受子女的支配。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家庭的现代转型,在老漂族身上体现得最明显。他们还有强烈的家本位观念,把子女成家立业视作自己的人生任务。为此,他们以近乎奋不顾身的姿态,投入了子代家庭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家庭在城市化进程中形成了特殊的“代际合力”机制,老年人不仅掏空自己的积蓄支持子女在城市安家,更是把自己残留的劳动力价值贡献给了孙代成长。让人感叹的是,老年人“恩往下流”的后果是,子代可能已经放弃了代际反哺。可预见的结果是,当孙代已经不再需要银发摆渡人时,许多老漂族的归宿是返回家乡自养。客观上,年轻人事业独立、生活自由等都市化生活方式的形成,是建立在传统家庭“抚养—赡养”代际反馈模式的断裂基础之上的。

  中国城市化的经验世所罕见,规模庞大、速度极快,却还保持了社会稳定。如果要发现中国城市化的奥秘,老漂族或许是一个观察窗口。中国的城市化是由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城市化组成的,家庭韧性是城市化又快又稳的微观机制。老漂族积极乐观而又勇于变革的精神,是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他们任劳任怨、自我牺牲的品质,是城市化的稳定机制。在这个意义上,老漂族不仅是他们自己人生的摆渡人,也是他们子女的摆渡人,更是中国城市化事业的摆渡人。再过一些年,中国的高速城市化进程将要结束;在更长的一段时间以后,老漂族将退出历史舞台。我想,为他们立传,是一项学术使命。非常庆幸,《银发摆渡人》成功地完成了这一使命。透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老漂族的群像,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心态,也有助于理解中国城市化的隐蔽机制。

  最后,让我们向我们的父辈和千千万万个银发摆渡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吕德文,社会学博士,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田野调查、城乡社会观察和基层治理研究。)

推荐语

  社会学的使命之一就是发现匿名者。《银发摆渡人》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让老漂族进入学术视野,并获取了“银发摆渡人”这一学术性身份。老漂族不仅依靠自己的努力,让子女接受教育,最终使得子女能够在城市安居乐业;他们还在子女扎根城市的过程中,帮助(外)孙子、(外)孙女健康成长。中国城市化的经验世所罕见,规模庞大、速度极快,却还保持了社会稳定。如果要发现中国城市化的奥秘,老漂族或许是一个观察窗口。透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老漂族的群像,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心态秩序,也有助于理解中国城市化的隐蔽机制。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吕德文

  不知从何时起,育儿变成了一门科学、苦学甚至玄学。陈辉的这本《银发摆渡人》,就像一个伸入千家万户的探头,捕捉记录了真实而被熟视无睹的一幕幕育儿生活片段。难能可贵之处在于,陈辉把焦点对准了从老家来到大城市带孩子的“老漂”群体,他们贡献大却常被忽略或忽视。跟随陈辉的笔触,沿着“老漂”的视角,相信读者一定会对育儿生活和家庭关系有新的感触和思考。

——作家波波夫,著有《倦怠》《单数社会》

  作为生活在北京的职业女性,我和许多同龄人一样,特别需要老漂父母的支持,才能在要工作、要顾家、要发展这个人生三角中奔走。《银发摆渡人》提供了一种超越个体经验的视角。它不煽情,却精准地点出了家庭结构中的张力:年轻父母的养育焦虑,长辈的情感失语,以及两代人在多重角色之间的拉扯。它也发出了温柔的提醒:请放下对“科学育儿”、“密集型养育”的执念和追求,为自己,也为家人松绑,学会经营更宽松、包容的家庭关系,让每个人都更舒适、更满足。

——腾讯研究院 窦淼磊女士

  这本书,让身在老漂家庭中的我读懂父母,让我在老漂群像中读懂自己,让我从平常中发现伟大,重新审视琐碎而繁重的育儿生活。于父母,顺心才是孝心;于妻子,有心才能同心;于孩子,开心才有童心。我在学会做丈夫、做父亲的同时,还要学会做儿女。老漂父母终将老去,我以后也可能成为老漂。那时我更需要这本老漂家庭生活指南。

——武汉于先生

作者创作手记

  我对老漂现象的研究,源于自己的家庭生活体验。看着老漂妈妈每日辛劳,帮我们带孩子、做家务,我深感这种父辈支持模式对于青年家庭的关键作用,于是写下《我的妈妈是老漂》这篇随笔,感慨人口流动背景下老漂群体的社会价值。2017年9月,当我发表这篇随笔的时候,根本没想到日后会把老漂话题写成一本书。

  从写一篇随笔到完成一本书,我经历了一个跳出个人生活体验、感知更多人生活体验的研究过程。作为社会学研究者,我很容易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有所感慨,有些感慨可能会转化为学术灵感。但这种基于个人生活体验而形成的感性认识,往往具有片面性,容易受到个人生活环境、人生经历和认知视角的限制。因此,研究者要想把生活体验转化为学术研究,就必须走出个人生活,走入更多人的生活,去理解现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获得超越于个人直接生活经验的一般经验。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在本书写作中所发表的一些感慨,并不完全属于我个人,而是融合了许多被访者的感慨。它们由被访者发出,被我记录和综合,通过我的文字表达出来。书中的一些认识,也全非我个人创见,而是源于访谈对象的认识。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陈赛男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