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现代韩国》(订购)
作者:洪昔杓
译者:朴雪梅
武汉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从首尔到上海,从殖民阴霾到民族觉醒——这本书让我们看见,鲁迅的火焰如何照亮了两国知识分子的前行之路。
当鲁迅的文字跨越黄海,在朝鲜半岛的土地上激起思想的涟漪,一段被遮蔽的文化交流史正等待被重新发现。由韩国梨花女子大学中文系教授洪昔杓撰写、延边大学朴雪梅副教授翻译的《鲁迅与现代韩国》,正是一把打开这段历史的钥匙。这部30万字的学术著作,以扎实的实证资料和严谨的发生学理论,首次系统梳理了鲁迅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传播与影响,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中韩知识分子以文字为刃、以思想为炬的壮阔画卷。
作者简介
洪昔杓,韩国鲁迅研究领军学者,现任国际鲁迅研究会理事,深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数十年,著有《于天上看见深渊:鲁迅的文学与精神》等经典著作。
译者简介
朴雪梅,延边大学东亚跨文化研究专家,以精准的双语转换能力,将原著的学术深度与文学性完美呈现,为中文读者打开直达韩国学界研究的窗口。
为何要读这本书?
填补学术空白的突破性研究
长期以来,鲁迅研究多聚焦于中国本土,而其在韩国的接受史却鲜为人知。本书以吴相淳、柳树人、金台俊等中韩文人的活动为线索,实证还原了鲁迅作品如何通过报刊、翻译、沙龙等渠道传入韩国,成为殖民时期知识分子反抗压迫、寻求民族觉醒的精神武器。例如,李陆史对《野草》的译介与重构,将鲁迅的“绝望中反抗”精神与韩国的民族独立运动紧密结合,展现了文学超越国界的力量。
多维视角下的历史图景
书中不仅探讨文学互动,更延伸至韩国近代政治、社会与思想领域: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的阴影下,韩国知识分子如何借鲁迅的“批判精神”剖析本土问题?“人血馒头”的隐喻如何被解读为殖民压迫的象征?这些分析让读者看到,鲁迅文学不仅是文字的传播,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共鸣。
构建东亚对话的当代意义
作者提出,鲁迅文本是“中韩乃至中日韩相互理解的精神资源”。在当下东亚关系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历史参照,对于关注东亚文化交流、鲁迅研究或近代殖民史的读者而言,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深度读物。
来源:武汉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