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识探索》(订购)
[美]克里斯托夫·科赫(Christof Koch) 著
李恒威 李恒熙 安晖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是什么将痛苦、快乐、颜色和气味等有意识的体验与大脑中的生物电活动联系在一起?有形的东西为何会产生非物理的、主观的、有意识的状态?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克里斯托夫·科赫将其研究生涯的大部分精力用于弥合大脑物理事实与现象体验之间看似难以逾越的鸿沟。这部引人入胜的著作即是对此的总结与回顾,其中既有严谨的科学叙述,又有深情的个人回忆,还有,深刻呈现了作者对意识的经验实证探索过程。
科赫所讲述的故事涵盖从意识神经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到他个人对各种主题的深入思考,包括注意与觉知的差异、无意识现象、动物的意识等方面。
作者简介
克里斯托夫·科赫(Christof Koch),蜚声国际的神经科学家,意识科学研究的重要开拓者。从1987年到2013年,一直在加州理工学院担任认知和行为生物学教授。2011年加入艾伦脑科学研究所并担任首席科学官,2015年起担任所长。
科赫的主要研究兴趣是将理论、计算和实验神经科学与哲学及其当代趋势,尤其是人工智能结合在一起。他发表了300多篇科学论文,并出版了6部著作,包括《意识探秘:意识的神经生物学研究》《意识探索》《生命本身的感觉》等。
译者简介
李恒威,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科学技术与产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科学哲学、技术与未来社会等。
精彩书摘
早在几个世纪前,25岁的波希米亚公主伊丽莎白就向笛卡儿提出了一个问题:非物质的灵魂如何通过某种方式指导物质的脑实现其目标?如果灵魂是不可言传的,它如何能够操纵像突触这样的实物呢?理解脑对心智的因果作用相对容易,但反之则很难。心智与脑之间的任何交流都必须符合自然法则,尤其是能量守恒定律。如果脑所做的一些事情,比如扰乱突触,需要灵魂来完成,那么我们必须解释灵魂所做的这个工作。

笛卡尔给贵族讲课
脑与灵魂间交互的本质并非唯一的问题。灵魂如何记住事物?它有自身的记忆吗?如果有,在何处?它遵循什么逻辑?当脑死亡时,灵魂会怎么样?是否会像幽灵一样飘荡在某种多维空间中?在身体出现之前,灵魂在哪里?对于这些问题,我们目前还没有取得与关于物质世界的知识相兼容的答案。
对于宇宙及其万物,若我们希望真诚地寻求一个统一、理性且逻辑一致的观点,我们就必须摒弃灵魂不朽的观念。这一观念深植于我们的文化之中,贯穿于我们的歌曲、小说、电影、伟大建筑、公共话语以及神话之中。科学已经使我们告别了童年的幻想。对于许多人来说,成长意味着不安;对于少数人来说,成长则意味着难以忍受的痛苦。然而,我们必须学会面对世界的真实面貌,而不是我们想象的模样。一旦我们从神奇的幻想中解脱出来,我们就有机会理解我们如何融入这个不断演化的宇宙。
在我们的时代,主导思想是物理主义,即一切都可以归结为物理学。除了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没有其他必要的东西需要诉诸。物理主义与物质主义只有一步之遥,它因其形而上的简单性而具有吸引力。它没有做出额外的假设。
相反,这种简单性也可以被视为一种贫乏。本书主张,物理主义本身无法全面解释心智的起源。在前一章,我勾勒了一种增强版的物理主义。这是属性二元论(property dualism)的一种形式:整合信息理论假定有意识的、现象性的体验与其潜在的物理载体是不同的。从信息角度来看,悲伤的体验是一个晶体,一个在万亿维度空间中奇妙复杂的形状,它与导致悲伤的脑状态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有意识的感觉来自整合信息;因果关系则来自脑的基本物理原理,但这一点很难理解。这是因为意识依赖于一个系统,而不是它各部分的总和。
我们可以把这个晶体看作21世纪版本的灵魂。但遗憾的是,它并不是不朽的。一旦底层物理系统瓦解,这一晶体就会熄灭。它又会回到未成形的虚空(the unformed void)之中,变回系统形成之前的状态。

《黑客帝国》剧照
然而,在这种瓦解出现之前,构成这个晶体的因果关系可以被上传至计算机。这就是所谓的奇点(Singularity),雷·库兹韦尔和其他技术人员期望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永生,这的确让这些技术狂热者欣喜若狂。一旦相关的整合信息被还原为电子模式,它就可以被复制或编辑、出售或复制,与其他电子心智(electronic minds)捆绑在一起,或被删除。
但如果没有某种载体,没有某种机制,整合信息就无法存在。简单地说,没有物质,就没有心智。
推荐语
从笃信宗教的唱诗班幼童,到无神论意识科学研究开拓者克里克的忘年交和接班人,克里斯托夫·科赫是当代意识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对此领域有着巨大的影响。本书从他切身回忆这段华丽转身的故事开始,生动地讲述了他对意识之谜的探索历程,列出了这一领域一系列最重要的开放前沿问题,从意识的定义、意识可能的功能、意识的神经相关物、自动行为、自由意志、意识度量、意识理论到动物意识和机器意识等等,并对每个问题都给出了他自己的思考和论据。不管读者是否同意科赫有关意识研究的所有观点,它们至少都值得引起深思。本书给了读者了解这一重要意识研究流派来龙去脉和主要思想的第一手材料,是一切对意识好奇的读者的必读书。
——顾凡及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退休教授,《意识探秘》译者
本书作者是20世纪90年代意识的跨学科研究运动的重要发起者之一,30年来一直是意识的神经生物学进路的引领者。本书带有半自传性质,娓娓道来,富有趣味与哲思,可读性强。
——朱菁
厦门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
这是一份来自意识神经生物学第一线的报告,由我们最重要的权威之一撰写,具有惊人的魅力和启发性,甚至令人感动。它清晰晓畅地解释了意识科学的最新观点及其哲学基础,而所有这些都贯穿于作者高度个人化、情感化和智识化的叙述之中,其中他摒弃宗教、发现宇宙意义的历程让我感到惊讶。
——内德·布洛克(Ned Block)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纽约大学哲学和心理学教授
这是克里斯托夫·科赫注定要写的一部著作。它将科学、才情、智慧和自传融为一体,栩栩如生地展示了科赫为何会对神经科学这一激动人心的领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杰兰特·里斯(Geraint Rees)
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士,伦敦大学学院认知神经科学教授
这本书既有对意识科学前沿的清晰描述,又有作者作为这个领域权威研究者的惊人的个人生活和哲学思考,揭示了科学家的真实思维方式,堪称科学写作的巅峰之作。
——阿尼尔·赛斯(Anil Seth)
萨塞克斯大学认知与计算神经科学教授、意识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这本书是穿越意识神经科学荒野森林的好帮手。科赫无所畏惧,在谈论现象学和质点时毫不退缩;他将它们纳入书中,并试图将意识与直接的大脑信号或定义明确的心理结构联系起来,使意识正规化。
——特里斯坦·贝金施泰因(Tristan Bekinschtein)
剑桥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科赫在《意识探索》一书中对神经科学的描绘,有如詹姆斯·沃森在经典之作《双螺旋》中对生物学的阐述。该书引人入胜、内容翔实,更具有深刻的启发性。热衷于探究心智之谜的每位学子、科研人员以及普通读者,都不应该错过这本书。它注定会成为科学史上一部永恒的杰作。
——迈克尔·谢尔默(Michael Shermer)
科普作家、科学史学者,《怀疑论者》《生活中的魔法数学》作者
科赫编织了一个生动而凄美的故事,其间穿插着令人着迷的人物和引人入胜的科学见解。这本书会给你留下一小段从科赫自己脑海中摘录下来的意识,并传递给你。
——《科学》(Science)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