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生命的自觉——班华随谈录》 订购
《教育生命的自觉——班华随谈录》一书以师生随谈的形式回溯了班华先生的学术人生,立体呈现了班华先生的研究脉络与哲思,一方面为中国德育史积累丰富多元的研究资料,另一方面描画了新中国第一代德育学人为中国式德育理论建设筚路蓝缕、不断奋进的过程,为后辈学人留下了立体形象的学术榜样。
前言
班华(1935—2022),安徽巢县人。1953年9月到1956年7月系南京市立师范学校学生,1956年9月到1960年7月在南京师范学院教育学系读书,毕业后留校任教至退休。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到1994年任教育学系系主任。
班华先生是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曾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教育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班华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教育学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德育学科重建的奠基者,是新世纪义务教育德育课程改革的引领者。他曾长期担任全国教育学研究会德育专业委员会(今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前身)秘书长、理事长,江苏省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江苏省教育学会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他曾获吴玉章奖、曾宪梓教师奖,被评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先进工作者、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省优秀研究生导师,被誉为“苏派教育名师”。
班华先生出身贫寒,对共产主义有执着的追求,植根中国教育热土,思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建设,长期致力于德育学、心育论、班主任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他坚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立场,深入研究和解决当代中国教育问题,提出了丰富的原创性德育思想,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心育理论、班主任教育理论体系。他合作编写的《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主编的《心育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再版)获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教材一等奖。他担任总主编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思想品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使用历时13年,影响了全国上亿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成长。
2011年我调入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简称“德育所”)后,即开始采集与整理班华老师的口述史,该工作的推进得到了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和德育所的大力支持。这项工作的初衷,是以口述史的方式记录南京师范大学前辈的学术历程,追寻新中国第一代德育学人的学术人生,一方面为中国德育史积累更为丰富多元的研究资料,另一方面描画新中国第一代德育学人为中国式德育理论建设筚路蓝缕、不断奋进的过程,为后辈学人留下立体形象的学术榜样。
我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德育理论上,而班老师的研究视野要广阔得多,他的主要研究兴趣除德育理论外,还包括心理教育和班主任研究,而且他是中国这两个研究领域当之无愧的奠基人。特别是他提出的中国式心育理论,不仅填补了中国教育学视角下的心理教育研究的空白,也是生长于中国教育实践土地,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毛泽东思想的矛盾论、系统论为方法论,解决中国教育中的实际问题的新思路,是不同于西方心理学思维、医学思维的,关注人心灵成长的第三条道路。而我对这两个领域都没有深入研究,所以在涉及相关主题时,又特别邀请了薛晓阳、沈贵鹏、崔景贵、刘晓明加入。其间,与班老师一直有密切联系的刘守旗、甘剑梅、王长乐等同门也参加了部分主题的讨论,使得各主题的对话更加深入,视野也更为广阔。
口述史是在正常工作之外兼做的,通常是我带着在读的研究生到班老师家以随谈的方式进行。每次访谈会有一个开放式的话题框架,事前我也会跟学生一起研读班老师相关内容的作品(书和文章),希望能够在访谈中对相关的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这对于我和学生都是非常好的学习方式,因为我们常常收获从作品中无法读出的深刻内涵。在班老师家进行的随谈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这实际上成为我和学生们的另外一个开放、温馨又收获颇丰的课堂,也成为学生们研究生生活最值得记忆的一部分。一起做口述史的学生毕业多年后,对这段特殊经历的记忆依然非常清晰。当时在读的研究生有贾修建、王雅丽,他们在后期文字整理中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徐晓凤和易森林(吴康宁老师的在站博士后)也参加了几次讨论。
口述史的文稿完成后,我们请班老师做了审定和校正,曹世敏和刘守旗师兄也对文字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在这期间,插入了班老师文集的出版工作,陆续整理出版了班老师的德育文集和心育文集,以及苏派教育名家的采访、档案整理等,导致口述史的推进比较慢。直到班老师突然离开,我们才意识到没有让老师看到口述史的出版,实为一个非常大的遗憾。
再次着手推进时,我们遇到了新的问题与机遇。一方面,班老师成长及从教生涯早期的部分内容,需要重新进行整理;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建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成为国家关注的重大问题。机缘巧合,教育科学出版社积极支持这一作品的出版。对口述史的体例,我们也有过反复商量和讨论。在最后的讨论中,我们采纳了守旗师兄的建议,保留了访谈的体例:一是还原口述史工作的实际场景;二是追随中国传统学术方式——对话录(如《论语》《朱子语类》《传习录》等);三是体现班老师谦虚随和的学术风格。
体例确定后,为了加快推进,我邀请刘守旗、刘晓明、薛晓阳、曹世敏、甘剑梅、任红娟和我一起分工对各章内容进行了再完善。不想在这期间,守旗师兄突然病逝,班老师弟子团痛失旗手。后面守旗师兄的任务由刘晓明老师完成。最后,我对所有文字再次进行了加工修改。
特别感谢教育科学出版社的翁绮睿编辑,她的大力支持、中肯建议与细致的工作,使得新中国第一代德育大家班华老师的口述史终于与大家见面。
孙彩平 2024年8月6日
孙彩平,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导,专业研究方向为道德教育哲学、德育课程与教材以及中国儿童道德发展研究。
本文选自《教育生命的自觉——班华随谈录》前言,教育科学出版社2025年6月出版。
来源:教育科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