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考古学理论手册》译后记(节选)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考古学理论手册》译后记(节选)
陈胜前
2025-08-05 05:57:53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考古学理论手册》(订购
作者:[英] R.亚历山大·本特利  [美] 赫伯特·D.G.马施纳 [英]克里斯托弗·奇彭代尔
译者:陈胜前 陈国鹏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5年6月出版

  考古学居然有“理论手册”了,这恐怕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因为对于考古学是否有理论这个问题,颇有人是持否定答案的。按照常识,所谓“考古”,就是去发现与发掘材料,然后整理材料,最多可以加入科技考古分析,最后把这些结果综合起来回答一些问题,如此而已。整个过程中,看不到“理论”的踪影。理论在哪里呢?考古学真的有理论吗?按照这样的认识,考古地层学、类型学都是方法,考古学研究中,触目所及,都是方法,看不出理论发挥了什么作用!正所谓:理论是灰色的,而实践之树常青。如果一定要说有理论的话,那也是对实践的总结,可能对于后来者的学习有一定的作用,对于实践本身而言,则没有什么价值。

  我曾经也是这么想的,作为科班出身的考古学研究者,我们的目标是用手铲来解决问题,让考古材料自己说话。在战场上,有谁是靠理论打仗的?如果有的话,那是纸上谈兵的赵括。我的转变来自对学术史、科学史的学习。为什么金石学没有发展成为现代考古学?大家都知道是因为缺少科学!而究竟什么是科学呢?科学有许许多多的定义,但肯定离不开客观、真理、逻辑这几项。如何才能做到客观?难道金石学不客观吗?这涉及哲学范畴的探讨。现代考古学的形成无法离开基本前提的改变!金石学是唯心的,科学考古学是唯物的,而今,后过程考古学又回到了唯心简单用唯心、唯物来区分考古学,显然过于简单了,不过,这种划分可以揭示不同考古学的主张在本体论上存在的差异。如果不能在考古学的本体论上获得突破,就不可能从传统的金石古物学上升到科学考古学;如果没有进一步的突破,也不可能出现后过程考古学。简言之,在考古学实践的背后,无论是否感觉得到,其实是存在理论支撑的。

  考古学更加离不开认识论,作为考古学的研究者,我们必然需要追问“考古学何以可能”这个问题。也就是说,我们为什么可以从物质遗存中了解人类过去?我们如何才能实现这个目标?物质遗存并不等于过去,并不会自动告诉我们其所代表的信息。按照过程考古学的说法,从物质遗存到人类过去,其间存在一道鸿沟,需要考古学家来架设沟通两者的桥梁物质遗存就在我们眼前,我们可以进行分类、描述、统计,甚至进行科技考古的分析,但是所有这些工作所能得出的结论都是关于物质遗存本身的。如果想触及人类过去,就必然涉及理论,它表明可以在某个维度上从物质遗存推及人类过去。科技考古中包含这样的理论,如通过同位素分析去了解古人的饮食结构,就是基于一个古今一致的原理:不同的动植物具有不同的同位素特征。科技考古层面的原理相对简单明确,但有关古人的社会结构、复杂化程度、意识形态等,古今一致性并不强,解决物质遗存与人类过去间的鸿沟问题还有难度。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我们的研究就只能停留在对物质材料的分析上,停留在科技考古方法上,而无法深入古代社会、古人精神生活当中去,为此就必须去发展理论——我们通常称之为“中程理论”。

  我们还需要思考价值论的问题,也就是:“考古学有什么用?”从学术史上看,我们知道不同时代不同地区考古学所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我们该如何确定考古学的价值呢?考古学是一门曾经被种族主义、殖民主义滥用的学科,成为西方殖民扩张的工具,成为他们塑造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这些无疑是需要进行反思的,考古学研究并不能自动形成客观的认识,并不能自动排除傲慢与偏见。考古学需要考虑价值取向的问题,需要反思历史进程中已经固化的价值结构。价值论的思考仍然是一个理论问题。

  从宏观上说,理论探讨关乎考古学的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这些类似于哲学的问题并不是考古学之外的话题,是需要考古学研究者自身有深入的思考的。考古学的重大发展,往往都是在这些基础上获得突破后形成的。尽管理论很重要,但是不可否认,有关理论的偏见仍然无处不在。人们大多能够理解自然科学理论的意义,因为没有相对论,就不会有原子弹,也不会有核电站与核医学。对于社会科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接受,比如没有马克思主义,就不会有中国革命的胜利;没有市场经济理论,也就不会有改革开放的大发展。当然,其中也不乏争议,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即便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也有一些人更强调实践的先导作用,认为实践能够引发理论的提升。在社会科学领域,则会导致对理论普遍性的质疑,尤其是历史不能重复,理论的推广还需要考虑社会背景条件、人的能动性等。不过,不管怎么说,理论对于实践的意义是有目共睹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辩证的,理论关乎实践的方向,是不可或缺的。

  当前,考古学理论领域的困境是明显的。考古学是一门跨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交叉学科,上面我们说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理论都是可以通过实践来检验的,但是在人文学科领域呢?所谓人文,就是意义的创造,这个领域的作用是赋予意义。梅花本来只是一种蔷薇科的植物,但是中国古人偏偏赋予它以风骨的意义,这种意义并不是梅花所固有的,也不是普遍存在的。对于一个以主观性为中心的领域而言,它仍然需要理论,如中国书法理论、绘画理论。对于一门学科,研究者总是希望建立统一的理论,考古学是通过实物遗存来研究人类过去的学科,于是有研究者把考古学理论落在人与物的关系上。有研究者认为人是一种生物,必定要符合进化论,包括人的文化也应该属于进化论的范畴。统一的理论对当代考古学来说,仍然是不现实的。目前,可以看出科学与人文两个明显区分开来的维度,前者是以逻辑推理为中心的,后者只能以体验理解为中心。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