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梦(修订版)》(订购) 朱建军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年,我出版的第一本书的主题就是释梦。转眼27年过去,我前后出版或再版的各个不同主题的书也有40多部。其中销量最高的,至今为止还是释梦主题的书。计算一下各版的释梦书,发行量加起来应不少于400万册。可见这个主题,真的很受读者偏爱。如今步入老年,精力日衰,对写书这件事情也热情稍退。《释梦》这本书现在要修订再版,我自己其实有点拿不准——还有什么可以修订的吗?对于梦这个主题,说了这么多年,还有什么新的内容可以补充的吗?
但想一想,居然发现还真有新的内容可说。一个小小的,但是却挺重要的新的关于梦的内容就是“梦的主体”。我过去只讲了梦的内容怎么去解释,但是对“做梦的主体”是谁,讲得并不透彻,只讲了“做梦的这个人”,而没有去讲做梦的主体也许是人的某个特别的子人格,也没有讲“有时候人可能会站在别人的视角去做梦”。于是,我在这一版中,就把这些内容添加在相应的章节中了。
还有一点过去也没有讲,也很重要,就是“人生如梦”。这个内容,我本来想放在各种类型的梦那一章,把“人生”或者说“清醒时的生活”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梦去讨论,但是感觉也不是很合适——毕竟醒着时候的人生本身,在我们的生活中,是被看作和梦相互对立的一个存在。如果它也算成梦的一种,那么梦和醒的分别,就难以界定了。因此,也就没有添加在那一章中。但是,由于这个内容非常重要,我想,如果要向读者介绍它,并且体现出其格外重要,那最好是放在再版序言之中来讲一讲了。
我们如果在释梦的道路上走到一定程度,总有一天会发现,我们清醒的生活,我们现实中的人生境遇,实实在在和梦并无差异,所以“人生如梦”这句话,实实在在是真相。“人生如梦”在中国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了,不过,真的懂得人生本身也是一个梦,对我来说,也是做释梦之后很久,才真正获得的一个领悟。
我说“真正获得”,是因为“人生如梦”这个说法我早就知道了,并且在意识中也早就认同了这个观点。古人讲人生如梦,在思想上,来源于佛教或道家的理念。他们都认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从根本上说是虚幻不实的存在。所以,所有的人生经验,理论上都是梦一样的存在。但我和其他人一样,虽然承认佛教、道家都很高明,但看待生活的时候,还是觉得都挺真实的,通常并不会把生活看作是梦——所以人们会奋斗,会争取更高的地位,会争夺资源,通常并不把一切看作虚幻。月底发工资的日子,如果老板对员工说,“人生如梦,一切都是虚幻,工资也不过是梦中的东西,算了,不给你了”,我想员工并不会欣然同意。
古人讲人生如梦,并非完全是口头上说说,有的时候,也的确会有比较真切的实际感受。当在生活中产生虚幻感的时候,他们就容易承认“人生如梦”。比如,杨慎被罢官贬谪的时候,填词说“是非成败转头空”,这个转头空的感受,就和梦的那种虚幻感很相像。苏东坡被贬官的时候,遇到一位老太婆对他说,你过去的荣华富贵,在今天看,就是春天的一场梦啊。苏东坡深受启发,尊称她为“春梦婆”。这个时候的苏东坡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也是一种如梦一样的虚幻感。再比如,春风得意的时候,如果某个人有反思的习惯,回想过去艰难的日子,和当下的志得意满相比较,也可能会激发“人生如梦”的虚幻感。虽然我一时没有找到例子,但是我猜,范进中举时、刘秀娶妻娶到阴丽华时,也许都会有这种“如梦似幻”的感受吧。
固然我们有时会感慨“人生如梦”,不过,并没有真正认为人生是梦一样的存在。所以,这不是“真正获得”了“人生如梦”的领悟。只有实实在在、毫不怀疑地知道,人生真的如梦,那才是真正获得了这个领悟。
我领悟到人生如梦的道理,是在释梦的过程中。一开始我是分析“梦”本身,后来我发现“往事”也可以当作梦一样做分析解释,而所得到的那些解释和分析,都和释梦一样有意义。之后,我发现不仅“往事”可以这样分析,现在的生活,乃至生活中的一切事,都可以这样拿来当作梦分析,于是,“现实人生”与“梦境”相同的一面,就逐渐进入了我的视野。
梦和现实生活,相同在哪里呢?相同的就是,都包含着大量的投射。我们看到的,都并不是“客观实体”的样子,而是我们的心、我们的意念、我们的欲望所投射出的样子。
梦中“凶恶的敌人或野兽”之所以相貌那么凶恶,行为那么凶狠,实际上是被投射而成的。因为做梦的主体,梦中的那个我感到了恐惧,所以我觉得一定有个很可怕的敌人或野兽存在,于是在梦境中就化现出了一个敌人或野兽的形象。所以,敌人或野兽是我的恐惧所投射出来的。表面的故事是,因为有敌人所以我恐惧,实际上相反,是因为我恐惧,所以创造了敌人的形象。
现实生活相对“客观”一点,外面的人,并不是我们的内心投射而成的,而是独立于我们的心而存在的。但是,如果我们对生活了解得更多一点,我们就会知道,现实生活中,外面的人在我们看起来是什么样子,很大程度上一样是我们的投射所创造的。如果我们有恐惧,我们身边的人,也一样会“更恶一些”。因为就算外在的那个人并不恶,我们如果非常恐惧,也会担心他作恶或者把他当作可怕的人,然后在我们的心中,他就是一个恶人。当我们把一个人看作恶人之后,通常,那个人会对我们很不喜欢,因此,他很可能就会以很凶恶的方式来对待我们,他也就会真的成为恶人。如果有的人本身就不太好,他就会在我们这里很快变坏;如果有些人本来挺好,他就会变得慢一些,但是最后一定都会变的比较坏。于是,我们在现实中创造了敌人。
这些投射、化现,在梦中和在现实生活中都一样存在,它所创造的就是“梦”或者人生如梦的那个“梦”。
当然,梦和现实生活,真实程度还是有差别的。如果我们说它们都是虚幻的,那么虚幻的程度也是有差别的。现实生活相对来说,还有一定的客观性,不完全是我们的心所化现的,现实生活中的别人,并不是我们认为他们是什么样子就会完全成为那个样子。所以,现实生活相对来说,真实程度会高一些。但是,我在做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发现,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因为有大量的心理投射,所以最后他们心中看到的人的样子,和外界的人的关系越来越小,和他们自己的内心关系越来越大。
绝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他们的父母、配偶和子女实际上是什么样子的人。他们对父母、配偶和子女有很大的误解。他们心中的父母、配偶和子女,实际上是他们幻想出来的样子,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的人生和梦,实际上的确区别很小。因此,人生不仅是如梦,而且本身也是广义上的梦。
我虽然是释梦的高手,但其实也是绝大多数人中的一员。经过多年的心理成长,我的幻想相对少了很多,但是余留下来的,依旧不少。所以,我也还是“梦中人”,并没有真正醒过来。
如果人生,或者说我们的现实生活,也是广义上的梦,我们都在这个广义的梦中,并没有醒来,那么,我们可以做什么呢?是不是既然人生如梦,我们也就只好醉生梦死了呢?并非如此,我们说人生如梦,说现实生活也是虚幻的,只是说我们不能把我们看到的东西太“当真”。虽然梦中的事情“不是真的”,但梦中的感受、情绪、欲求、动机等却是真实存在的。幻想中的梅子是不存在的,但是幻想的梅子所引发出来的口水却是真实的。
人生,也许只是一个梦,但是这个梦中的种种,给我们心理带来的影响,是实在的。梦假,情真。
所以,虽然人生也许只是一个梦,我们无须把看到的事情太当真,但是我们也不能把人生当作虚幻,不严肃地对待人生。人生虽然是一个梦,但也是一个机会,一个用假来修真的机会。
借助这个机会,我们可以改善自己的心态,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从而给我们带来更好的梦,以及更真实的一定程度的醒。
在人生的这场大梦之中,我们可以看其中每晚所做的梦中梦,或者看白天所谓清醒时刻的广义的梦,并且分析解释这些梦,从而让我们少一些自己所投射的虚假,多一些相对比较客观的真实。
这就是释梦。
“虽然人生也许只是一个梦,但是我们也不能把人生当作虚幻,不严肃地对待人生。人生虽然是一个梦,但也是一个机会,一个用假来修真的机会。”
本文选自《释梦(修订版)》。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