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技术塑造美国?》书评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技术塑造美国?》书评
2025-08-11 09:36:11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技术塑造美国?》(订购)

作者:大卫·诺贝尔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大卫·诺贝尔的这部经典著作以锋利的批判视角,彻底解构了“技术决定论”的神话,揭示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美国技术腾飞与企业资本主义兴起的本质。本书的核心论点:技术绝非自主发展或中立的科学力量,而是特定社会关系(尤其是资本权力)塑造的“社会生产”过程;现代技术的演进史实质上就是美国企业资本主义崛起并巩固其统治的历史。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揭示了科学如何被资本征用,推动电力、化工等科技产业的兴起,并催生了行业垄断;第二部分则展现了工程师和管理者如何自觉地将企业资本主义的愿景付诸实践,通过标准化、专利法改革、科研组织、教育改革以及最终的“科学管理”,系统地、有意识地“塑造美国”。他们打着“科学”的旗号,将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关系控制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个表面高效理性、实则服务于资本积累和权力巩固的体系,其极端非理性甚至体现在对战争机遇的狂热拥抱上。

  诺贝尔在本书中雄辩地论证了,技术创新的方向、形式和应用,始终由最强大的社会力量、企业资本及其代理人(工程师和管理者)所引导。所谓的“技术纱幔”掩盖了资本意志对社会生产过程的精密控制。本书中深刻的历史批判,不仅是对美国工业化历程的颠覆性解读,也为理解当代技术与社会权力的纠缠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镜鉴。

作者简介

  大卫·诺贝尔(David Noble,1945—2010年),美国著名的批判技术史学家,以其对自动化社会史的开创性研究而闻名。他拥有机械学与史学的跨学科学术背景,曾担任麻省理工学院技术史教授及史密森学会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工业自动化馆馆长,晚年任教于加拿大约克大学。诺贝尔的核心学术贡献在于彻底解构了“技术决定论”,深刻揭示了企业资本主义如何塑造技术发展及资本权力如何通过工程师群体和教育机构操控社会创新方向,其思想对理解技术与社会的复杂关系具有重大影响。

书评

资本与科技的合谋

——顺其自然抑或有意为之?

李风华 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是我们在控制技术,还是技术在控制我们?这是个问题。

  一直以来,我们将科学视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及其相应的社会控制进程,也因此不自觉地被合理化和内化。我们似乎忘记了,在马克思主义的范畴中,科学作为一种上层建筑,背后本来也得到了某些特定阶级或群体有意为之的推动。而这种推动进程,不仅仅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方向,也深刻改变了整个社会。正如小巴林顿•摩尔(Barrington Moore, Jr.)所指出的,世界上大多数人并不是主动地进入工业社会,相反,所有工业化形式,都是自上而下的革命,是少数冷酷无情者的杰作。

  《技术塑造美国?》描述了1880至1930年间美国的企业资本主义是如何垄断科学技术、细分与机械化工作场所,最终构建相应意识形态的过程。它以电气与化学工业为解剖样本,展现了科技垄断如何催生专业工程师阶层,资本如何通过工程师群体实现技术控制。19世纪末,通用电气、杜邦等巨头通过垄断专利、标准化生产等手段,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利润工具。作者的视角是颠覆性的,他揭示出,这种资本与科技融合并非自然演进的产物,而是工程师群体作为技术理性与资本逻辑的媒介,有意为之的结果。

  这一过程中,工程师(现代企业制度及其整个社会结构演进过程中最关键却最被低估的塑造者)作为从独立专业人士蜕变为“公司改革者”,他们推动的以专利网络与标准化体系为代表的“工业合理化”,实质上是将资本主义价值观植入技术体系。这是本书的一个突破性贡献,它首次将分散于各类机构中的工程师群体视为统一的历史主体,揭示了他们如何通过标准化体系、专利网络和教育改革等隐性结构重塑美国社会。该书最尖锐的批判在于揭露了技术理性背后的权力逻辑:当工程师将人类行为简化为可计算的变量时,现代工业社会便沦为泰勒制的延伸。这种异化并非技术本身的必然结果,而是资本主义将科技转化为统治工具的产物,至1930年代,工程师已形成闭合的职业网络,其影响力渗透至政策制定层面,将进步主义改革思潮转化为维护工业稳定的技术官僚体系。

  资本与科技合谋,其结果是教育也沦为资本渗透的重要场域。通过资助大学研究、改革课程设置,企业成功地将工程师培养为技术官僚。作者特别指出,一战期间军工复合体的雏形已现,大学沦为知识工厂,按企业需求定制人才。这种教育改造服务于双重目标:培养顺从的工人阶层与管理精英。在劳动控制方面,诺贝尔分析了从泰勒制到“人际关系管理”的演变。尽管管理策略从刚性控制转向柔性调节,但其本质仍是资本对劳动过程的支配。著名的霍桑实验揭示了一个悖论:工人自发的协作网络反而成为新型控制的突破口。

  该书的价值在于揭示了技术发展的政治经济学本质。诺贝尔证明,现代工业体系不是中性的效率产物,而是资本权力精心设计的统治工具。这一批判性视角不仅修正了技术决定论,也为理解当代科技与资本的复杂勾连提供了历史参照。尽管部分论证存在简化之嫌,但其核心论点至今仍具警示意义:当技术彻底臣服于资本逻辑时,解放的承诺往往异化为新的支配形式。

  这部社会史著作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史叙事,以冷静克制的笔调揭示了二十世纪资本主义的统治逻辑。诺贝尔虽对资本秩序持批判立场,却始终保持学术中立,通过海量原始文献构建起严密的论证体系。书中对专业术语的精准运用与复杂机构的清晰梳理,展现了作者跨学科研究的深厚功底。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激进史学的典范之作,《技术塑造美国?》不仅重构了我们对工业化的认知框架,更提示马克思主义在科技分析在当代的重释价值。作者还有一部著作《生产力:工业自动化的社会史》,堪称此书的姊妹篇,拿来比照对读,更能够体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力量。

  这是一部近50年前出版的技术社会学著作,它所描述的距今近100年,但对今天的中国读者来说,仍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震撼感。中文译本的标题使用了一个疑问号,但在英文原本中,这并不是一个开放的答案。当作者审视这段历史时,尘埃已经落定,所能做的只是一种分析、描述和解释。也许对于今天的中国读者来说,疑问号所投射的是一种反思的可能性,是尽可能地利用科学技术及其管理知识促成社会的更加公平和更为自由的社会,抑或接受这样一种工程师定义的社会结构,然后顺其自然?

一图了解本书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陈赛男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