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教育科学出版社《社会化学习实践手册》书摘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教育科学出版社《社会化学习实践手册》书摘
2025-08-22 11:01:19  来源: 教育科学出版社 
 

社会化学习实践手册》(订购

张齐华

教育科学出版社

  为写好这篇序,想别出心裁,起了好多个开头,总觉得不合适、不满意;最后舍弃,决定说句最为老旧、最一般的话来开头:张齐华老师的新著《社会化学习实践手册》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值得大家关注、称赞和学习。

  其实,所谓老旧、一般的话恰恰是别出心裁的另一种诠释。“心裁”指所说的话是“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是本好书”,虽朴实,却最真实、真诚,因为是我阅读后从自己内心自然流淌出来的,这也印证了顾观光对此成语的解释“不以为衍文,即以为脱简”——评说、判断不必旁溢,更不应误说,简单、朴实的话是跳脱的、简洁的、干净的,又是深刻的,因而是“脱简”和精彩的。《社会化学习实践手册》确实是一本好书。

  这本著作之好,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它是一项研究的成果,研究的题目是“促进儿童社会性素养发展的‘社会化学习’范式建构”。我听过张齐华的几次报告,参加过讨论,听过他们团队的课,最近又参加了他们的年度研究、实践分享会,感受很深,启发极大,很受鼓舞。我认为这项课题研究是一项科学实验,是发生在课堂里的真正的实验。实验前有整体设计,有理论准备,有预设,也有实验班的选择与培育;实验的过程与结果有根有据,有统计有分析,有经验总结又有理性概括;实验的结果体现在学生的社会化学习和发展上,看得见,生动、真实、鲜活。用佐藤学的话来说,这是发生在教室里的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本著作正是这项实验的其中一个成果。课改需要实验,需要这样的实验,需要更多这样的实验。用教学现场研究和改进的方法,才能深入探索课程改革的规律,推动教学改革走向更深层次,切实地、科学地解决一些难题。张齐华的这一成果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范例。

  这一范例具有鲜明的特点,有效地解决了不少难题,引发了我们许多思考,激发了全国许多教师自愿参与研究、实验的欲望,形成了一种气象。其具体特点如下。

  其一,让育人价值立起来:立足于时代要求,以学科育人为核心,创新了育人的方式。

  学科育人、教学育人是教学课改的核心目的和根本任务,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张齐华和他的团队接受挑战,努力实现核心目的和完成根本任务,并凝练、体现在学科教学主张上。教学主张是教育思想、理念的学科化、具体化,也是教师教学思想、理念的个性化。它犹如一面旗帜,指引着教学改革的方向,召唤一切育人力量在旗帜下集合;又犹如一盏顶灯,照亮教学的全过程,也闪亮了教学的灵魂。大家都知道张齐华有着独特的教学风格,很多数学教师以及其他学科教师都喜欢听他的课,钦佩他、崇拜他。其实,教学风格的深处是教学思想,教学主张是教学风格脉管里流淌的血液,教学风格则是教学思想的雕塑。长期以来,“文化数学”是张齐华的主张,他的数学课堂满溢着文化审美的色彩,体现了丰厚的文化底蕴。随着研究的深入,站在时代高度,张齐华持续思考的是“文化数学”的两个根本问题:一是文化的实质是人化,所谓文化是人化,是说人既是文化的享用者、体验者,又是文化的创造者,文化应当成为人的精神家园;二是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理想信念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培养时代新人的目标的核心要义。论说文化必定论说人的文化理解与创造。因此,“文化数学”要瞄准育人目标,“文化数学”的最高目的当是以数学文化育人;其实现的根本途径是通过学科核心素养。张齐华认为,“在各学科核心素养之上,还存在着更加上位、更具一般性和通用性的核心素养”,它表现为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审辨思维素养、创新素养、沟通素养、合作素养等。如何找到一条落实和发展学生超越学科的通用素养之路,是摆在学科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张齐华将研究目光聚焦于社会化学习。他认为,社会化学习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路径。因此,以社会化学习为核心的“文化数学”成为他的育人主张。显然,“文化数学”又往深处、高处迈进了关键的一步,学科育人价值立了起来。

  其二,让理论鲜明起来:准确把握和统整课改的前瞻理念,将社会学习理念进行本土化转换,创造性地提出社会化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是美国学者班杜拉提出的。近些年,教育神经科学的一系列研究,证明了社会性是构成人类学习的关键属性之一,进而形成了社会化学习理论。张齐华密切跟踪关注,并将这一理论与我国课改理念、基本原则相融合,进行统整,并进行本土化转化,提出了社会化学习。他的创造性体现在:第一,界定了社会化学习内涵。“社会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社会文化情境中通过有效互动,推进社会化进程、发展社会性素养的学习活动”,强调了社会文化情境、有效互动、社会化进程、社会性素养。这一理论与课程改革坚持的素养为导向、在真实情境中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而且应和了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国际趋势。第二,提出了狭义的社会化学习概念,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学习共同体、进行深度对话和社会协商等理念,凸显了社会化学习的特点。这与课程改革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相一致,又凸显其对话性和交往性。第三,借鉴国外理论,从中国实际出发,形成了三大支撑性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群体动力学理论、社会助长理论。其中,他引用中国学者的理论阐述: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带来行为效率的提高。张齐华将这些理论置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高于竞争的时代背景下,凸显中华优秀文化的包容性、和平性、交流交往交融等突出特点。第四,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出发,让理论彰显儿童的认知方式、实践方式,突出儿童情感劳动的本质属性。总之,社会化学习理论既是课改理念的内化和统整,又开拓了理论视野,为我国课程改革开辟了新方式,丰富了课程改革相关理论,呼应了课程改革发展走向。

  其三,让理念落下去:着力将理论转化为教师真实、丰富、生动的实践,形成一系列结构化的操作要义,“把理论做出来了”。

  当下课程改革存在的一个突出的普遍问题是,理念难以落地,教师也难以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他们不仅苦恼,同时也深感无奈无助,因而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往往是分离的,课堂教学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甚至存在理论标签化、口号化,实践形式化、浅表化的现象。张齐华和他的团队为此下足了功夫,蹲在课堂,现场教研,用“磨绣花针”的功夫,把课“磨”在教学现场,“磨”在教学行为上。这本实践手册正是教师操作的导航仪、施工图、工具箱、案例群,构建了社会化学习的方法论。首先,社会化学习需要建构整体性的行动框架:组织变革,重在组建学习共同体;制度创新,重在探索群体性评价;工具研发,重在形成工具的系统化和操作性。这样,三位一体,就编织了实践网络。马克思早就指出要防止虚假共同体,而社会化学习的共同体的构建与实施真实、切实、扎实,既有形而下的器,又有形而上的道,让老师们不仅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又知道做的原理,破解了共同体学习形式化、表演化的难题;既有方法又有制度革新,依据社会化学习的基本思想,摒弃了只针对个体评价的传统评价制度,“将个体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将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深度捆绑和整合”,激发学习动力和利他性的责任担当,突破了评价难题;在工具研发方面,其系列化、具体化、操作性的特点是很少见的,成了教师的操作宝典。其次,社会化学习的每一项要义都很翔实:内涵明确,价值澄明,路径清晰,并有典型案例呈现。典型案例的呈现绝不是一个案例的摆放,而是为了回应实践中的困惑、阐明创意应用、链接重要资源、复盘反思要点、设计互动作业,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案例虽具体却不拘泥,虽详细却不机械,操作的背后是理论的支撑、理念的引领。值得注意的是,整个操作过程,绝不是靠教师的布置、指令,而是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是学生社会化学习过程的具体化,也是学生创造的过程。教育从来都不是理想的教育,而一定是现实的教育。这一理念已在社会化学习的课堂里成为生动丰富的现实了。

  其四,让学习活起来: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发展的平台,让课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判断一项研究、实验究竟有没有成功,最终要看课程标准有没有实现——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目标有没有实现。教学目标是教学的价值承诺,而这一教学价值宣言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变化上。假若,学生变了,他们真正学会自主学习了,学会合作了,学会以群体学习为学习的利益所在了,让学习贫困得到缓解了,而且学会创造性学习了;在学习方式变革的同时,学习兴趣培养起来了,学习志向逐步树立起来了,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起来了……;总之,学生学会改变、学会发展了,那么,改革、研究、实验就一定是成功的。这样的变化正发生在社会化学习的课堂里。不仅学生变化了,教师也和学生共同发生变化了,教师的改变又进一步改变了学生。社会化学习的课堂是交往互动、共同成长的平台。我所听的课、所看到的案例,都是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都是最美的图景。张齐华和他的团队将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原则、要求化作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社会化学习最根本的成功。

  格特·比斯塔在《教育的美丽风险》一书里指出,“两手空空”的教学法是教育的风险,而教育的“学习化”“多元性”是人类行动的条件,以及在此前提下,“解放的实践”是教育真正美丽的风景。我想,社会化学习不正是“解放的实践”所创造的教育的美丽风景吗?

  [本文作者成尚荣,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组专家、中小学教材审查专家,北京明远教育书院学术委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当代教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澳门特别行政区《中国语文》(小学)主编]

  本文内容节选自《社会化学习实践手册》。

来源:教育科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内容
  • 教育科学出版社推出《社会化学习实践手册》 (2024.05.07 8:57:22)
  •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