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悲壮历程,在历史的悬崖边刻下了不屈的印记,从白山黑水间的最早抵抗,到卢沟桥畔的全民觉醒,从校园里的弦歌不辍,到战场上的舍生取义,无数细节共同编织成民族复兴史上最厚重的篇章。
北京大学出版社推荐“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图书,共7种图书,分别为:《抗日战争备忘书(第一部):国家阴谋》《中国近代史十五讲(修订本)》《非常的东西文化碰撞:近代中国人对“黄祸论”及人种学的回应》《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二战史(The Second World War)》《法兰西组曲》《创伤记忆与见证文学》。这些图书将从多个视角回望那段峥嵘岁月,既有以史料为骨的历史小说,着力还原战争的恢弘全景;也有聚焦抗战时期内迁高校的著作,回顾烽火中未曾熄灭的学术火种与文化坚守;更有将中国战场置于全球视野下的宏观审视,清晰照见战争中共通的记忆与创伤;透过这些书籍,我们将在更广阔的维度中,聆听这段历史深刻而持久的回响。
胜利从不是偶然,它藏在每一个不屈的灵魂里,写在每一代对和平的珍视中。翻开书页,让我们再次与那些伟大的平凡者重逢。
★01★

《抗日战争备忘书(第一部):国家阴谋》(订购)
张笑天 著
《抗日战争备忘书(第一部):国家阴谋》是长篇历史小说《抗日战争备忘书》的第一部,从1928年6月3日日本人炸死张作霖的“皇姑屯事件”,写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它以敏感而厚重的笔触,深刻而独特的识见,还原了抗日战争爆发前宏大的历史画卷。作品是一部历史小说,不是编年史的缀织,而是在百年的沧桑历史的经纬中,融入了血与泪、情感与尊严,表现的是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作品气势磅礴、叙事宏大,没有戏说历史以取悦于人,是一部严肃之作。作者张笑天在创作历史电影巨片的同时,创作了这部历史小说。第二部为《民族记忆》,第三部为《时光遗迹》,第四部为《时代终结》。
★02★

《中国近代史十五讲(修订本)》(订购)
朱英 著
近代是中国历史上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从传统向现代过渡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段时期的历史,本书以专题讲义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近代中国通商口岸、中层社会、股市兴衰、风俗流变、乡村建设、灾荒人祸等十五个重大问题。不仅在选题上让人耳目一新,而且兼顾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社会等各方面,力求反映中国近代史的不同层次与面相。
★03★

《非常的东西文化碰撞:近代中国人对“黄祸论”及人种学的回应》(订购)
罗福惠 著
“黄祸论”是19世纪后期在西方主要国家出现的,针对中国和日本的煽动、污蔑和诋毁的核心话语之一,一直流行到二战结束。其败坏中国人和中国的形象,对中国造成了很大困扰和不良影响。西方国家和日本对“黄祸论”不乏研究,但完全没有涉及当时中国人的回应情况。而在中国,50年代以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几为空白。本书是作者在对“黄祸论”问题关注和研究10余年的基础上,所撰的系统研究"黄祸论"的作品。全书立足于本土话语,反映了在中国日趋强盛的新形势下中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全新认识。
★04★

《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订购)
陈平原 著
作者讲述了抗战中中国大学内迁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既有事后的回忆与学者的发掘,更值得关注的是汇集了许多当事人的珍贵文字,这些文字体现的既是文学,也是历史,更是精神,通过这些生动鲜活的文字,呈现出战时中国大学的精神风貌和一代学人的文化情怀。
★05★

《二战史(The Second World War)》(订购)
[英]约翰·基根 著
李雯 译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单体事件,战火遍及所有有人类定居的大洲,超过5000万人在战争中死亡,全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遭到严重摧残。而且,二战的影响直至今日仍未衰退,它的遗产是理解当今世界难以绕开的话题,而它壮阔而又悲怆的战争画卷也始终冲击着后人的心灵。约翰•基根以二战战事本身为主要关注点,从战争中的技术与人性两个角度进行了结构分明、层次清楚的叙述。在地域上把战争分为东线、西线、太平洋战场,分别按照时间段加以叙述。首先关注领导人所面临的世界政治环境、他们的战略困境及其决策给战争进程带来的影响。进而以不列颠空战、克里特空降战、中途岛航母战、法莱斯装甲战、柏林城战和冲绳两栖战为例,重点分析了六种新式、重要的战争形态,以及双方胜负的关键。
★06★

《法兰西组曲》(订购)
[俄]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著
蔡孟贞 译
1940年的某个夏日夜晚,德军在巴黎近郊投下第一枚炸弹。整个巴黎都醒了,法国一分为二,两百万法国人如潮水般逃向乡间。无论他们是贫是富,没人抵挡得了时代的浪潮。人民遭政府遗弃,德军不分城乡,铺天盖地进驻法国每个角落。也是因为战争,德国军官与法国少妇在小镇相遇,从彼此身上找回渴望已久的身为一个人的美好。每张脸孔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并共同刻画出时代的样貌。而那个战火连绵的年代,距今并不遥远。内米洛夫斯基在人生最后的时光里,选择以小说勾勒出二战法国大逃亡的众生相,为后世留下《法兰西组曲》这部未完成的巨著。
★07★

《创伤记忆与见证文学》(订购)
陶东风 著
本书收录十七篇文章、一篇对谈(附录),内容围绕对创伤记忆与见证文学的研究,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弗洛伊德的创伤记忆理论、卡鲁斯的创伤文学批评理论、建构主义的文化创伤理论等的解读。第二部分是对国外学界有关创伤记忆研究新成果的介绍,包括哈布瓦赫的文化建构理论、马格利特关于记忆道德与记忆伦理的理论,以及关于假肢记忆的讨论等。第三部分以策兰的诗、加缪的《鼠疫》以及朗兹曼的纪录片《浩劫》等为案例,集中探讨了创伤记忆的特征、相关书写的可能性与限度、创伤记忆书写与倾听的关系、大众文化时代非亲历者的创伤记忆传承等问题。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