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士与乐:中国音乐思想及实践传统研究》书评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士与乐:中国音乐思想及实践传统研究》书评
2025-09-12 08:26:25  来源: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士与乐:中国音乐思想及实践传统研究》(订购)

程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从中国音乐美学思想、音乐形态以及主体行为之间的关联入手,关注历史上对音乐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事件,让现代人重新看待、体察音乐实践传统对中国人精神面貌和艺术品格的塑造。从学科发展角度来看,本书将拓展中国音乐美学乃至中国美学、文化史研究的思路,给予高校中国音乐文化类课程有力支持,对丰富、深化中国音乐文化研究,现代人如何借用古代资源、经典智慧引导时代精神,从音乐的视角讲中国故事、弘扬中国艺术精神与人文传统,都具有重要启示价值与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程乾,博士,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音乐美学史、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旁涉昆曲、琴歌。2017年获北京高校第十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文史类A组三等奖”。在校讲授课程有“中国音乐美学史”“士与中国音乐文化”“中国传统声乐作品赏习”“音乐学论文写作”等,“中国音乐美学史”被评为北京市高校“优质本科课程”(2020年)。先后在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上海音乐学院等高校授课、举办讲座,受到广泛好评。独立(合作)完成国家级、市级、校级研究课题若干,其中国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唐前士人音乐观念与行为之研究”(15BD054)(独立承担),结项评审意见鉴定级别为“优秀”。出版著述《中国传统音乐美学问题研究》(合著)《中国声乐研究文献导读·教学篇》等,在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研究》(合著)被评为第五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2020)。

士与声音之道

——谈《士与乐:中国音乐思想及实践传统研究

文·王次炤

  程乾于2010—2013年随我攻读博士学位,她的博士论文《魏晋士人音乐精神研究》,被评为中央音乐学院2014年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为导师,我一直关注她的博士论文出版,时隔十年,终于有了出版消息。

  这个等待的确很长,但是当我看到即将出版的书稿时,顿时心中释然,也不禁使我回望这十多年程乾的学术历程。她用毕业后十年的时间,不断地积累、充实,并延续在学期间所确立的研究方向:将中国传统音乐思想和传统音乐实践,放在同一个文化背景下做综合考察。这本书稿虽然与博士论文的写作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但由于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集中在魏晋时期,所以先秦到两汉,以及魏晋之后的内容未能涉及。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毕业至今已十年有余,很多存而未论、蓄而未发的思考在教学和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酝酿”。该书的内容已远远超出博士论文所研究的范围,在体例和叙述方法上也别具一格。这是她多年来在中国音乐美学领域,对古代与传统、文献与形态 、观念与实践等问题逐步深入学习、教学、思考的结果。

  作者以“士与乐”为主题,通过对人物与事件的描述,映现出一幅幅士人音乐思想与实践传统遥相呼应的画面。这使我想起李泽厚《美的历程》一书,它把中国人审美观念的演变和美的形态的显现,融合在历史文化的进程之中;所不同的是,《士与乐》不以历史为线索,而是以问题和事件为支点,把士人的声音之道,置于其音乐实践传统的具体语境中,帮助读者领悟到音乐与士人精神世界的关系。其中,人本的立场,人文的视角,是构成作者以士人精神为依托展开中国音乐思想与实践传统研究的底层逻辑。正如作者在引言中述及的,“传统对于中国音乐实践活动而言,是一个充满了塑造、叠加、瓦解、重构且从未间断的延续过程,也是一个糅杂了无数具体劳作、事实以及文本传说,乃至想象、虚构的过程。”历史是凝固的,传统是流动的,人是历史和传统的共同载体,他们的言行举止并非停留在历史某个瞬间,而是构成传统大河中涌动不竭的涓涓细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和意义。

  写到这里,不禁使我回忆起这十几年来,和程乾共同经历过的学术历程。2009年,中央音乐学院设立“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问题”博士学位的专业方向,程乾是我招收该专业方向最早的两名学生之一。她硕士阶段随苗建华教授研究中国音乐美学史,之前随蔡仲德教授学习,这段经历让她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中国古代音乐思想的史料,有很好的史学基础和文献功底。2004年她开始学习昆曲、古琴,多次在相关学术活动中进行演唱和演奏。十年前,她在中央音乐学院开设了“士与中国音乐文化”“中国传统声乐作品赏习”等课程,一边爬梳剔抉,一边操缦拍曲,至今未间断与诗词歌赋相关的创作实践。史学基础、文史功底和传统音乐的实践经历,是程乾从事中国音乐思想及实践研究的良好条件。

  值得肯定的是,她从博士研究生学习开始直到现在,始终在中国音乐美学研究领域紧紧把握住一个宏观的理念,即在古代与传统、文献与形态、观念与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力图使中国音乐在思想观念、艺术形态、人文传统和美学精神的多重关系中,展现出整体的艺术魅力。这种学术理想,让她试图在历史的事实中看到传统的生成,又希望在对传统的观察中听到历史的回音,我想这是使她能够从中国音乐美学史领域顺畅地通达到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原因。

  如何讨论中国音乐思想与实践的关系,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这本书稿给我的总体印象是,对中国士阶层与音乐实践传统关系的全新论证,在音乐实践传统的观照下,推进了对中国音乐思想新的认知与考量。作者在借鉴哲学、史学、音乐学前沿成果的基础上,将音乐观念、形态以及主体行为贯通起来进行长期的、富有创新性的探索,拓展了中国音乐文化的研究视野;这是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美学学科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与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两个研究方向不断汇聚、熔铸的成果,将会拓展中国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对丰富、深化中国音乐文化的研究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该书论述的内容包括技道、古今、雅俗、教化、传承等问题,涉及君子之乐的形成、音乐世俗化现象、乐教的困境等事件,从思想与实践两个层面入手,对“士与音乐” 关系做出了一次全新解读。作者通过“事件”与“行为” 的独特视角,阐释人物的思想观念,并以生动的笔触对孔子、蔡邕、嵇康等士大夫音乐家进行个案分析,对士阶层在音乐实践中的行动力和创造力,以及追求教化之功和自娱之趣的不同特质进行剖析;同时,深切关注音乐家群体的崛起与衰落,个体的命运与得失及其生命精神的传承。全书以声音的无限性和意义的多样性,解释了数千年来“士人格”的形成与“声音之道” 的缘起与流变,勾勒出中国音乐发展史上特有的人文景观。

  本书的独特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研究视角从范畴、命题和制度转向行为、事件和感性体验。

  作者认为,音乐实践创造的资源不是文献和逻辑,而是活生生的生活经验。遗憾的是,关于士人音乐活动中感性体验、典型事件、个体行为的讨论,在以往研究中被看作旁涉的论题被忽视了。鉴于同类成果中有些理论阐释因其文本活力匮乏和研究方式的长期固化而难以动人,于是,作者力图对古代音乐经验和思想资源做一种新的探测,将中国音乐美学的研究重心从范畴、命题和制度层面,转向人物的行为、事件和体验层面的实践活动,由此形成了崭新的论域和研究话语:一方面,在视角和方法上,不再以范畴研究为中心,而是面对经典事件的音乐经验,把观念置于具体的事件、行为中去理解,发掘未经明言而隐含其中的思想观念; 另一方面,关注对典型音乐个体及其精神世界内部成因的研究,将其音乐的体验变成普遍的人性问题和听觉经验来探讨,并侧重于对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影响与关联的研究。

  在第二章“君子之乐:一个新的实践传统的崛起”中,作者独抒己见,抓住“君子之乐”“乐其可知也”“闻韶事件”三个关键点,对孔子乐教进行了新的书写。作者将“君子之乐”视为对“先王之乐” 隐蔽的颠覆,认为乐教即人教,孔子关心个体音乐能力的养成,包括如何聆听、创造、评价音乐,将巫术经验转化为历史经验,以新的语言和行动宣告新秩序的开始。作者从“乐其可知也”的命题中,一方面,看到了从“神”向“人”的转移,音乐可知、可学、可传何以成为新的创举; 另一方面,揭示了数百年之后,这一创举连同音声有象、乐本有情又如何沦为陈迹,成为晋人破除、跨越的“名教之障”。在“闻韶事件”中,作者写道:“面对周代的礼乐资源,《韶》是孔子慎重选择之后的结果”,“闻《韶》是孔子经历的音乐实践活动,也是一次重要的生命体验,它加速了孔子对礼乐精神中美善要素及其关系的发觉。”舜作为真正与远古神性分离之后的圣贤,为孔子从生命根性寻找亲缘之爱、日常之善,树立了榜样,为如何成为一个更优秀的儒者,怎样守护在生活价值根基处,提供了范本。这与张祥龙先生提到的“孔子悟道及影响他一生的终极体验来自音乐”的观点,不谋而合。

  第二,以来自人物和故事的问题意识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作者紧紧抓住文献中的人物、情境和对话,从这些鲜活、生动的故事中探寻很多值得深思的、有趣味的新问题。比如:何谓自由的声音?哪儿是中国音乐实践传统的着落?士为何如此热衷于谈论音乐?长久以来,士阶层是如何塑造、充实并影响了中国音乐实践传统?其中,具有音乐天赋与实践能力的个体之士扮演了什么角色?音乐反过来又怎样干预了士大夫的精神世界?这些与音乐相关的人事经验,如何沿袭过去、指向未来?

  作者在书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积极的回应,每个章节都令读者耳目一新。比如:就孔子的音乐活动、教化事件与其礼乐思想的关系问题,作者层层剥笋、鞭辟入里,不仅将一些平素常见的问题,诸如孔子作为老师是怎样进行音乐教化的、他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与弟子交流并解决、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通过人物事件的阐述告知读者;而且,通过这些事件的历史关联,引发出关于中国音乐的史学和美学的新思考。比如:关于孔子“厄于陈蔡”弦歌不辍的记载,作者发现了它与一百年前“钟仪琴”事件的关联,以及之后在历代典籍中得到的各种反响,直至嵇康的“广陵散”事件,而“广陵散” 事件又从反向催生出陶渊明“无弦琴”的产生……这一系列盘根错节的带有思想史色彩的事件,对中国音乐思想与实践发展的影响极为深广,这种打破历史线性叙事的纵横穿越,以历史为经,问题为纬,结合琴学、歌诗的历史成因与审美走向,立体地呈现了中国音乐思想与实践传统的形成。中国历史上最自由的声音是怎样的面貌?犹如掠过古潭的清风,作者不惜笔墨,让魏晋音乐家们鱼贯亮相,把“惊世骇俗的名士之声”讲述得饶有兴致,并对“音乐天才成群地来”这一现象和影响进行了思考。

  第三,一改旧说的批判意识。

  作者在书中首先对“士”与“文人”做了区分,对“文人音乐”的概念提出疑义,明确了“士志于道”的关系,在此前提下,对孔子、庄子、屈原、桓谭、蔡邕、嵇康、陶渊明等人物进行了多视角的分析与比较,不仅使读者更全面、立体地理解他们的思想,还从分析批判中得到新的认识。比如,对《乐记》的批评,作者认为不能把《乐记》当 乐教,并从 “知行合一 ”的角度上,几乎全盘否定了《乐记》对先秦孔子乐教传统与精神的承继,这与大多数前人的看法相异。

  作者认为,音乐问题的复杂性不是技术带来的,而是源于人事的复杂性,音乐是人性的派生物,可以生气饱满,也可以色厉内荏。士与乐的关系复杂、深厚。音乐的存在、体验、表达方式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甚至在特定时刻成为举足轻重的关键角色,有很多问题值得继续深入研究或重新探讨。比如,苏轼经典之作《赤壁赋》中的作乐场景,文学研究者往往将其作为艺术氛围的点缀来解释,但程乾提出,音乐(歌声、箫声)的出现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苏轼愀然沉思的转折点,是将谈话引向深入的契机,使得这个场景有了记忆和灵魂,有了可以隽永回味的东西,不应当被忽略。

  作者把诸多的人物、事件、经验和思想,嵌入历史的“意义链”和“问题链”上,跳出了儒道的格套框架,对历代古人谈论不休的“声音之道” 这一命题,给予了当代人的理解和回应。这种一改旧说的胆略和眼光,何尝不是朝向古代先贤的精神世界又接近了一步呢?作者提出:士“志于道”的哲学精神,推动着中国音乐在实践层面不断返本开新,在此精神感召下的音乐实践传统,是发起者与效仿者共建的文化景观;音乐文明中蕴含着无时无刻不在变迁的生生之道,与之对应的音乐实践传统就成了声音无限性和意义有限性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第四,让隐含在典籍中的音乐感性力量重返当代人的生活。

  作者对古代文献的解读中,流淌着一种有声音、有温度的感性力量。“清物有声:混搭之美” 这一章节提出了影响中国音乐价值观的两大要素:“修饰(人工)”与“自然(造化)”, 通过对“音声相和” “天籁”命题的展开,重申中国美学观念里规避人工秩序的问题,再现了一种古老的“音乐新概念”。从先秦到明清,“吹叶”“嚼蕊”“流泉”,无声不可入乐,风声雨声读书声,鸟鸣蝉吟花落声,琴声箫声欸乃声,构成了古人听觉世界的“混搭”之美。声在音中,音在声中,这些朴拙、日常的声音在审美主体的内心转为“大巧”,规避着人工产生的繁缛与匠气,矫正修饰之弊。

  此外,在古人、今人对声音的追忆中,我们还看到了思接千载的各种怀想,弦歌不辍、高山流水、广陵绝响、苏门长啸、山阳笛声……2024 年,程乾在“海峡两岸传统音乐的过去与未来” 学术研讨会上,做了题为 《中国音乐的故事和记忆》的专题发言。正如她的描述:民乐的“生命力跟中国人的故事和记忆有关,它曾经以不可替代的身份参与了中国数千年文化品格的塑造和中国人精神世界、心灵话语的形成,有些重要记忆还作为‘时间的精神刻度’,至今存在。里面透露出一种感召力:它让我意识到,我们面对的不再是遗产、资源,它就是我们自己的往事和本事”。

  《士与乐》正是将遗产和资源注入作者自身机体的往事和本事,它是声音和人事的混合体,一个文化的复杂体。本书的结尾仍然是一个开放式的思考。作者认为,士阶层的典型人物以发起者或推动者的身份提供给人类世界各种音乐实践经验,散发出一种不可化约的感召力,滋养性情,提振士气,在各个时段不同程度地减少着意义的流失和精神的缺失,让后世效仿者们在参与过程中改变了对待音乐的眼光,获得了重新认知世界的可能,中国音乐文明留下的忠告和记忆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积淀下来。

  来源: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本版责编:陈赛男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