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出版社推荐10种“新闻传播学”主题图书,分别为:《全球视野下的新闻真实探索:理论阐释与实践考察》《新闻·政治·文化——范敬宜新闻思想研究》《清华新闻传播学讲座精选(2001-2021)》《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理论基础》《中国农村广播网发展研究》《记录世界:国际新闻采访与写作》《百佳记者怎样炼成》《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文化价值研究》《从清华到河大——一个黄河学者的新闻思考》《基层传播论》。
1

《全球视野下的新闻真实探索:理论阐释与实践考察》(订购)
ISBN:978-7-5649-5385-0
作者:刘沫潇
内容简介
在传播盈余的革命性时代,新闻真实正面临越来越多的争议与挑战。通过对全球32位学者和新闻从业者的半结构式访谈,以及中国、澳大利亚和欧洲四种不同所有制类型媒介平台的实地考察,全书在全球化背景下探索了新闻真实,并集中解决了有关新闻真实的三个关键问题:新闻真实指的是什么?为何需要新闻真实?如何更好地追求新闻真实?即新闻真实的内涵(是什么)、意义(为什么)和实现(怎么办)问题。本书表明,在传播盈余和智能化媒介背景下,“真相”的概念没有消亡,但其意义正变得日趋复杂,不再那么教条和绝对。这一思维方式上的变化相应地带来了实践层面的革新:比如更加注重技术在还原真相方面的作用;对客观性报道原则进行反思并尝试寻找替代性方案,一些机构已经开始探索以“透明”和“开放”而非单纯的“客观公正”来增进公众对真相叙事的信任;重新定位新闻业与受众的关系,通过与公众进行对话而非“填鸭式”的信息灌输与受众共建真相叙事;重视求证辟谣的现实功能和建设性作用,探索可以更好服务社会的报道方式。全书尝试在开阔的学术视野下对新闻真实的内涵、功能和实现途径进行语境化的考察,以更好的反思和阐释当下的新闻实践,并为新闻真实的理论研究提供有益补充和思路借鉴。
2

《新闻·政治·文化——范敬宜新闻思想研究》(订购)
ISBN:978-7-5649-5202-0
作者:陆洪磊
内容简介
范敬宜作为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首任院长,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和新闻教育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书以范敬宜新闻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史论结合、述而有评为方法原则,着眼于新闻政治、新闻文化、新闻实务和新闻教育四个方面,对范敬宜新闻思想展开了分析、归纳、提炼和评述。范敬宜新闻思想的主要贡献可以概括为“五观四讲三贴近”: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观、文化观、国际观、人才观”为主导理念,以“讲政治,讲事实,讲文化,讲创新”为主要方法,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为重要工作原则。这三方面的思想均是源自范敬宜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的经历与思索,也是他对于中国新闻思想史的重要贡献所在。
3

《清华新闻传播学讲座精选(2001-2021)》(订购)
ISBN:978-7-5649-5452-9
作者:史安斌 张耀钟
内容简介
“新闻与传播前沿讲座”是2002年建院不久后,自2003年秋季学期起按照“素质教育”的理念设计的一门“通识课程”,本课程聘请新闻宣传部门的主管领导、海内外学界业界中的领军人物和骨干精英来担任主讲人。为了充分体现课程的“前沿性”,还邀请了部分具有新锐思想的青年学人走上讲坛。主要演讲者有范敬宜、柳斌杰、张严平、李东东、张志军、赵月枝、温铁军、尹鸿、李宇明等。本书是将各期讲座讲稿整理集结整理出版。编者从2003-2021年的演讲稿中精选了22篇构成本书,开篇选用的是李彬教授所做的题为“重思中国传播学”的演讲。他紧扣“学术”“前沿”两个主题,旁征博引,整理和耙梳出当代中外文化政治冲突与融合的芜杂脉络,提出了“文化自觉”这一值得中国知识界和文化界——特别是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做出深入思考和有力回应的紧迫课题。这篇演讲经过作者本人数易其稿,反复修订,既点破了本书的题旨,同时也切中了时代脉搏,堪称本书代前言的“不二之选”。本书的“终篇”是本课程另一位主持人史安斌教授题为“全球传播的新视阈和中国对外传播的重新定向”的演讲,以近年来西方新闻传播理论的演进、全球传播变局和我国全面实施的“传媒走出去”工程为切入点,对范院长、柳院长和李彬教授从不同角度提出的新闻传播学的本土化时代化问题做了进一步的阐发和开掘。其余20讲按照演讲者所聚焦的主题被分为“新闻与责任”“传播与社会”“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四个部分。这种人为的划分是为了编辑和阅读上的便利,这些主题和相对应的演讲稿之间是彼此呼应和相互交融的。
4

《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理论基础》(订购)
ISBN:978-7-5649-5139-9
作者:胡钰
内容简介
中国特色新闻学是当代中国新闻学发展中提出的重大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既是基于时代发展变化的需要,也是基于新闻学学科自身建设的需要,体现了新闻学与当代社会发展的紧密关系,也体现了新闻学界的理论自觉。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不能仅仅是抽象概念与自洽理论的提出,而是要深深扎根在中国大地的新闻实践中,深深呼吸时代发展的新鲜气息,明确这一重大理论命题与学术使命的历史必然性与时代引领性。本书对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分析了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时代背景,阐释了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内涵,介绍了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中的理论工具,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特征、教育进行了深入讨论,结合数字传播和国际传播的时代特点,提出了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理论认识。
5

《中国农村广播网发展研究》(订购)
ISBN:978-7-5649-4759-0
作者:潘佼佼
内容简介
该书通过对1949年到1978年中国农村广播网的历史考察,试图去阐述广播这一现代电子媒介在中国乡村的扩散过程。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梳理,该书详细讲述中国乡村接触广播网的历史,即从全国收音网的建设、合作社收音站的设立再到最终建设农村有线广播网的整个过程。同时,该书呈现了不同的广播发展方案竞争中,有线广播网如何从一个县内的创新试点一跃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建设方案。
6

《记录世界:国际新闻采访与写作》(订购)
ISBN:978-7-5649-5300-3
作者:温宪
内容简介
随着国际新闻报道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无论是国家通讯社,还是广电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都急需拥有一批称职的国际新闻记者和编辑。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热衷于从事国际新闻报告,而且非常向往成为一名叱咤风云的驻外记者。然而,课堂上或书本里的有关如何报告国际新闻,怎样当好一名驻外记者的专业知识却不多,特别是往往缺少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教材。本书作者就是想将自己多年来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和驻外记者的经验、体会,提纲挈领地归纳起来,为那些有志于从事国际新闻报道的年轻人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理念和案例,以期能够达到引领“入门”的目的。
7

《百佳记者怎样炼成》(订购)
ISBN:978-7-5649-5527-4
作者:宋逊风
内容简介
本书总结半个世纪新闻采访和写作经验,联系对照本人获得国家级新闻奖的作品,理论联系实际地解析其独创的“超前报道”“预见性采访”“矛盾式写作法”以及评论文章“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全书内容传递正能量、树立正气,充分折射出新闻记者为人民“鼓与呼”,笃定“一切为了人民利益、为了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初心,秉承“对党忠诚、对人民挚爱、对正义呼唤、对理想执着”的主流。
8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文化价值研究》(订购)
ISBN:978-7-5649-4727-9
作者:黄卫星
内容简介
本书是出版社202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新闻学丛书》之一种。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集结了新中国一大批“有远大的理想、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良好艺术技巧”的卓越艺术家精心倾力打造的一部伟大的文化经典。本书从文化建设、文化传播、文化研究等多方面展开探讨,系统地梳理、总结、分析史诗《东方红》的文本特征、时代特色、生产过程、生产机制,分析其重大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助力文化精神建设。
9

《从清华到河大——一个黄河学者的新闻思考》(订购)
ISBN:978-7-5649-5381-2
作者:李彬
内容简介
本书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河南大学黄河学者李彬博士的对新闻学研究的文章选集,它既是李彬教授从清华大学到河南大学从事新闻学教学研究的德思考,也是作者“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的心路历程,是作者对其已出版的“三论”(《新中国新闻论》《新时代新闻论》《中国道路新闻论》)“由博返约”的集中体现。全书共计40余万字,分别从“理论脉络”“历史经纬”“业务纵横”“学术管窥”“杏坛流连”“文化掠影”“书林撷英”“学海漫游”等八个方面梳理了作者多年来对中国新闻学研究的学术思考,有对新闻学理论问题的辨析,有对新闻学前辈的追思,有在学术会议上的发言,有读名篇新作后的评析。书稿中的绝大部分文字,都或以文章,或以书稿公开发表过。
10

《基层传播论》(订购)
ISBN:978-7-5649-5439-0
作者:张慧瑜
内容简介
本书以20世纪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基层治理为基础,探究传播参与基层实践的中国经验。20世纪,中国基层传播出现了丰富的媒介形式和活动方式,同时,知识分子的逆向流动,也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统一均衡发展的中国式基层传播范式。本书包括十四章的内容: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是从理论角度探究基层传播的历史来源、媒介形态、组织机制和社会功能;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是研究基层传播与根据地时期的新闻传播实践之间的关系,分别以无线电、门板报、流动电影队、群众写作为案例,呈现流动的媒介、流动的主体塑造流动的根据地的历史经验;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则研究基层传播与生产宣传、卫生宣传、社会教育、社区营造等不同领域的互动关系,基层传播通过政治介入、社会革命、文化教育等基层“化”手段,实现基层社会的媒介化、公共化和社会化,让普通百姓、人民群众成为社会空间的多重主体。作者认为基层传播不仅考察信息扩散到基层的过程,而且反思媒体、媒介在基层发挥的社会功能。
来源:河南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