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津环的诗意栖居:天津一环十一园生态宜居圈层城市设计展望》(订购)
田琨 主编
东南大学出版社
《津环的诗意栖居:天津一环十一园生态宜居圈层城市设计展望》是“天津规划和自然资源丛书”的开篇之作。它聚焦天津中心城区“生态宜居圈层”(即“津环”)——快速路至外环线间314平方千米的“腰部地带”,该区域内涵盖了11个大型城市公园及周边社区。本书以天津“一环十一园”地区为核心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了天津圈层式空间结构的百年演进历程,深入剖析城市边缘区从“限制扩张的绿带”向“创新活力区域”转型的全球理论思潮,并提出“津环”概念,将其定位为天津建设“四高”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支点。
内容介绍
(1)津环营城之谋:回溯天津圈层拓展史,揭示外环绿化带从生态屏障到“翡翠项链”的功能跃迁。
(2)规划与实践回顾:总结一环十一园中梅江、新梅江、水西、柳林四个已建及在建片区的经验,剖析七个未建区域在新时代面临的挑战。
(3)津环的诗意栖居:创新提出“生态公园+多样化联宅+内生经济+社会治理”的津环创新发展范式,以南淀公园为案例探索零碳小镇实践路径,并提出津环诗意栖居的行动计划。
(4)与经典对话:跨学科解读霍华德田园城市、雅各布斯多样性理论,呼应吴良镛“诗意栖居”的中国理想。
本书不仅为天津中心城区腰部圈层提供行动蓝图,更对中国城市化转型期探索“人与自然共生”的新型人居模式具有重要启示。
前言摘录
津环之命:命名·命运·使命·革命
摘自霍兵参事为本书所作前言
天津的城市结构如同一枚独特的“金色甜甜圈” ——外环线绿化带与快速路间的生态宜居圈层,恰似经济学家凯特•拉沃斯笔下的“甜甜圈经济学”空间载体:内环保障社会基础需求,外环守护生态安全底线,而中间地带正是实现高品质生活的乐土。我们将其命名为“津环”,赋予这片314平方千米土地以全新的身份与使命。
回溯历史,津环的演变刻录着天津城市化的年轮。从1986年《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1986—2000年)》中“三环十四射”奠定圈层骨架,到2021年《津城总体城市设计(2021—2035年)》明确“中心活力圈层—生态宜居圈层—田园城市圈层”三级结构,外环绿化带从“守城之环”蜕变为“融城之链”。然而,这片本应蓬勃发展的“腰部”却陷入失衡:西南部梅江、水西片区高楼林立,东北部南淀、银河片区仍为苗圃农田;公共服务滞后、产业动力不足,折射出政府主导开发模式的瓶颈。
如何破局?本书提出“诗意栖居”的津环愿景——
自然为基:打破“征地建园”的传统路径,让南淀的集体林地、刘园的国有苗圃以“零碳公园”形态重生,借鉴法兰克福绿带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模式,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收益的双赢。
住宅革命:呼唤消失的“联宅”归来!从租界里弄到院落洋楼,天津曾拥有丰富的住宅基因。而今,我们倡导为年轻家庭定制带院落的宜居房,让“宅中有园,园中有屋”的中式理想照进现实。
治理新生:以十一座“新街道”为试点,整合教育医疗资源,培育民营经济土壤,让津环成为企业家与市民共治的活力实验场。
正如海河开发重塑津城核心区,津环将牵引天津的下一个黄金时代。这是一场关乎城市命运的革新,而本书愿作火种,点燃“栖居诗意”的星火。
——霍兵 天津市政府参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
出版价值
本书不仅是天津城市规划的里程碑,更为中国其他城市提供“腰部振兴”样本。当“千城一面”困扰城市发展,津环以“公园链+多样性”模式探索出一条生态与人文共生的新路——在这里,森林是免费的课堂,院落是家庭的乐园,街道是经济的苗圃。正如书名所喻,它终将成为“诗意栖居”的当代注脚。
来源:东南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