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百年贵大》(订购)
第一章 大学堂奠定大基业 众师生建立众学科(节选)
贵州地处西南内陆,近代以来民生维艰,教育发展尤为不易。自1902年至1949年近五十载岁月里,贵州大学先后历经贵州大学堂、省立贵州大学、国立贵州农工学院及国立贵州大学等阶段。办学之路崎岖坎坷,常因时局动荡、经费拮据、师资匮乏而步履维艰。然即便在如此困顿之中,一代代学人秉持教育救国、服务桑梓之信念,于筚路蓝缕间砥砺前行。尤其在抗战烽火岁月,学校汇聚学人,立足贵州本土需求,着力于农林、工学等实用学科建设,为启迪民智、培养人才、促进地方发展倾注心力。其发展轨迹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在艰难时世中为贵州乃至国家的建设默默耕耘,奠定了重要的教育基石。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初,贵州巡抚邓华熙奉上述“谕旨”,决定以贵山书院为基础筹建贵州大学堂,并遵旨“仿山东(大学堂)章程,参以黔省情形略加变通”,拟定贵州大学堂章程。一切筹备工作就绪后,光绪二十八年七月,正式创办了贵州大学堂,首届招生120人。任命候补道尹嘉诏为监督,聘请周恭寿、廖杭、郭竹君、邓慰庵、林壁安、陈钟浚等为教习。是月,邓华熙向清廷奏报了《贵州巡抚部院邓奏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折》并附《贵州省城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和《贵州大学堂详细条规》等。“章程”第一节规定:“贵州设立大学堂……总期实事求是,造就通才,仰副朝廷兴学育人至意。”贵州大学堂成立后,各项规制比较完善,办学理念也比较先进。
抗日战争爆发后,沦陷区的机关、学校、工厂纷纷迁入贵州,贵州人口大量增加,经济较之前繁荣。特别是沦陷区的各类人才大量进入贵州,为贵州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改变了贵州封闭落后的状态,对贵州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国立贵州大学的创立提供了良好条件。
贵州省第一届临时参议会于1939年5月成立,随后即召开全会,通过请筹设国立贵州大学案。在连续两次电请教育部筹设国立贵州大学案均未获准后,又于1940年5月18日、19日分别致电蒋介石和国民政府行政院再次请求设立国立贵州大学。1940年5月25日,行政院秘书处将贵州省临时参议会的上述明电和教育部的拟办意见一并呈送行政院。同年5月27日,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蒋介石发布行政院训令(阳字11825号),批准先设立国立贵州农工学院。
国立贵州农工学院虽然办学时间短暂(1941—1942年),但却是国立贵州大学能顺利建立的基础,自然也是贵州大学发展历程的重要环节。
来源:贵州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