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法理学史》(订购)
喻中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法理学史》是一部面向本土、构建中国法学话语体系的学术佳作,不仅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法律文化和法律学的视角,还为法治建设融入中国智慧提供了宝贵思想。
编辑推荐
贯通古今
从上古时期的皋陶到二十世纪中叶的熊十力,以三卷本、百万字的篇幅,细密钩沉中国法理学波澜壮阔的四千年历史。
勾联中外
以若干西方思想为镜,以之映照中国法理学史上的幽深与精微,以之促成中国法理学史与西方法理学史之间的相互辉耀。
推陈出新
接续梁启超等前代贤达在百年之前所开创的“中国法理学史”研究之典范,为源远流长的“中国法理学史”再写新篇。
深入浅出
探讨深邃的法理学问题,兼顾经典文本的解读和经典案例的阐释,让中国法理学的发生发展面向今日的读者全面敞开。
内容介绍
第一卷叙述的重心是先秦时期儒、道、墨、法四家的法理学。在先秦诸子中,韩非的法理学既可以代表先秦法家法理学的终点,又可以代表整个先秦时期中国法理学的终点。以先秦诸子的法理学为基点向上追溯,可以发现,早期中国还存在一个更加古老的法理传统,那就是商末周初之际由吕尚和周公分别代表的法理传统。不唯如此,中国法理学的早期历史还可以追溯至尧舜禹时代的皋陶,皋陶的法理学堪称中国法理学史的起点。因而,第一卷实为从皋陶到韩非的中国法理学史。
第二卷主要叙述从汉至清的中国法理学史,始于贾谊,终于戴震。在此两千年间,中国法理学经历了蜿蜒曲折的变迁:从汉代儒家主导的法理学转向魏晋时期儒道合流的法理学,再从隋唐时期拒佛、辟道、兴儒的法理学变为宋明时期儒道佛合流的法理学,最后走向清代以重回儒家本位为指向的法理学。始于儒,终于儒,儒家与道家、法家、佛家反复纠缠,即为这个时期中国法理学史的总体走势。第二卷之旨趣就在于,描绘这个走势下的十余峰峦、百余景观、千种沟壑、万类霜天。
第三卷主要叙述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的中国法理学史,始于龚自珍,终于熊十力,涵盖三个历史阶段: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此百余年间,中国经历了多次规模不等的对外战争,以及性质各异的国内战争。在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中,内忧与外患交织,华夏文明秩序及其背后的原理几经调整、几度转型,多姿多彩的中国近现代法理学由此诞生,且蔚为大观;把它们编织成史,即为第三卷之旨意。
作者简介
喻中,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法理学研究,出版《法学是什么》《法学方法论》《中国法治观念》《在法律思想的密林里》《宪法社会学》《法家三期论》《法家的现代性》《论中国法的精神》《梁启超与中国现代法学的兴起》《法律地理学》《法理四篇》等多部专著,研究论文见于《求是》《中国法学》《现代法学》《法学评论》《文史哲》《学术界》等多家权威刊物。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