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教育学重点课题研究成果
基于4年深度研究和11万学生的真实数据
全方位剖析校园欺凌现象和学生欺凌行为

《构筑欺凌防线:预防学生欺凌行动指导》(订购)
耿申 赵福江 王薇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学生间的小摩擦会演变成学生欺凌吗?教师、家长该如何及时干预?这本由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支撑的《构筑欺凌防线:预防学生欺凌行动指导》,用4年深度研究和11万学生的真实数据,为你揭开学生欺凌的“发展轨迹”!书中提出欺凌生成的“两过程五阶段”理论,每一阶段都有清晰的识别信号与可操作的干预方案,更附典型案例解析,让教师、家长不再困于事后补救,真正实现防患于未然。
作者简介
耿申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编审;北京市紫禁杯教育奖励基金管理委员会理事长;北京市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赵福江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班主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班主任杂志社社长、主编;北京市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秘书长。
王薇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班主任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常务理事。
精彩试读
学生欺凌是一个严峻且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它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破坏校园的和谐氛围,阻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随着社会对教育质量和学生成长环境关注度的不断提高,预防和治理学生欺凌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本书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预防中小学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研究”(AHA170011)的主要成果,承载着深入探索学生欺凌防治路径的使命。
此前出版的《欺凌的生成与防治——预防校园欺凌和暴力研究》侧重于理论层面的探讨,以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教育法学等多重视角,对学生欺凌现象和学生欺凌行为开展了全方位剖析,形成了“防于未萌—克于方萌—治于初发—抚于事济”的基本思路,构建了学生欺凌研究的基本框架和理论体系。本书在前书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与拓展,细化了“欺凌种子—欺凌初发—欺凌萌芽—标准欺凌—严重欺凌”的识别与干预体系,更具实践意义和指导价值。如果说前一本书为学生欺凌防治搭建了理论框架,为整个研究指明了方向,奠定了思想基础,那么本书则聚焦理论落地的实践环节,将理论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操作指南。书中详细阐述了欺凌防治的每一个步骤,让读者不仅能理解学生欺凌防治的理论原理,更能掌握实际情境中的应对方法。
本书共七章。第一章阐述欺凌的基本概念和预防原则,明确欺凌的定义和类型,剖析常见认知误区,提出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全员预防、社会协同四项原则,构建欺凌行为生成与识别的“两过程五阶段”模型,并介绍欺凌干预的五道防线,为后续学生欺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第二章到第六章分别针对欺凌种子、欺凌初发、欺凌萌芽、标准欺凌、严重欺凌这五个阶段,详细阐述各阶段的识别方法与干预策略,并结合丰富的案例分析,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导,帮助教育工作者、家长及相关人员在实际情境中准确判断欺凌行为所处阶段并有效应对。第七章围绕预防欺凌的专题教育展开,涵盖学生教育、教师培训、家庭教育指导和社会联络四个方面,通过开发课程、开展活动、加强培训、促进合作等多种方式,构建全方位的预防体系,营造“无欺凌校园”环境。
尽管“校园欺凌”“学生欺凌”“校园霸凌”等术语在各类媒体和日常口语中仍广泛使用,但本书遵循我国政策和法律规范的术语要求,除引用课题名称或文献标题外,统一采用“学生欺凌”概念。这一选择旨在强调欺凌是“发生在学生之间”的行为,并明确区分行为主体与预防责任主体,以避免因术语混用引发治理矛盾。
希望本书能为预防学生欺凌工作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助力教育工作者、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更好地应对学生欺凌问题,守护学生的健康成长。
本文选自《构筑欺凌防线:预防学生欺凌行动指导》一书前言,教育科学出版社2025年6月出版。
来源:教育科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