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教育科学出版社《关怀:伦理学与道德教育的关系性视角》导言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教育科学出版社《关怀:伦理学与道德教育的关系性视角》导言
2025-11-17 10:51:16  来源: 教育科学出版社 
 

关怀:伦理学与道德教育的关系性视角》(订购

教育科学出版社

导  言

  本书是一本女性视角的实践伦理学著作。我们对道德性的全部讨论,都将与道德行为的情感激发关联起来。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讨论一定会陷入多愁善感的泥潭,而是说有必要对存在的情感性基础给予适当的关注和认可。事实上,一个试图忽视或超越作为道德问题核心的人类情感的人,很可能会犯罗曼蒂克的理性主义的错误。因为依据这类理论框架所提出的建议,根本不能广泛适用于现实世界。

  关怀和被关怀是什么意思?鉴于关系是本体论的基础,关怀关系是伦理性的基础,这一部分我们会详细分析。在我们看来,“关系”可以被认为是一组有序的数对,它由一些描述成员情感或主观经验的规则所生成。为了建立起一个不会产生歧义的牢固的概念基础,我命名了(关怀)“关系”里的双方:一个是“关怀者”(one-caring),另一个是“被关怀者”(cared-for)。把关系作为本体论的基础,就意味着我们承认人之相遇和情感反应是人类存在的基本事实。审视关怀和被关怀的含义,我们就会发现,双方都对这一关系有所贡献;若这种关系可被表述为关怀,我所谓的关怀就必须以某种方式在另外一个人身上得以完成。这表明有待发展的是一种“互惠”(reciprocity)的伦理,但我们对互惠概念的看法不同于柏拉图和约翰·罗尔斯等“契约”论者。被关怀者对关怀关系所做的回应,并不是承诺要像关怀者那样行事,也不是一种“对价”关系。

  我们关注的焦点将是如何与他人道德地相处。伦理关怀,我们在道德上对待他人的关系,将被描述为对自然关怀的提升——在自然关怀关系中,我们出于爱或自然本能而采取关怀行动。自然关怀关系,应被看成我们有意无意地认定为“善”(good,好)的人类境况。正是我们渴望并追求那种境况,正是我们渴望去关怀——身处某种特殊的关系之中,才为我们提供了成为道德人的动力。我们想要成为道德的人,就是为了维持这一关怀关系、为了增强我们作为一个关怀者的道德理想。

  正是这种道德理想,这种将我们自己作为关怀者的现实性图景引导着我们努力与他人道德地相处。一切都取决于这种理想的性质和力量,因为会有绝对的道德原则来指导我们。事实上,我之所以反对原则性伦理,正是因为它的模棱两可和变动不居。哪里有原则,哪里就有这一原则的例外,而且原则常常起着把我们彼此分开的作用。当我们认为自己拥有别人并不拥有的高贵原则时,我们就可能陷于危险的自以为是之境。然后,他者就可能会被贬低,并受到“不同”的对待。我们关怀伦理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我们认识到,当恐惧、愤怒或仇恨发生时,我们会对他者区别对待,但这样做从来都是不道德的。因此,当我们必须对他者使用暴力或谋略时,我们就已经在道德上降格了。这样,我们的努力重点就必须是,努力维持那些让关怀生发的条件。除了拒绝将原则和规则作为道德行动的主要指南以外,我还反对普遍化的理念。当然,为了避免陷入相对主义,我们的伦理规范也存在一种基本的普遍性。那就是关怀的态度,即体现我们早期被关怀的记忆,以及后来越来越多的关于关怀和被关怀的记忆的关怀态度,是普遍可及的。由于关怀,以及维持关怀关系的承诺构成了伦理的普遍性内核,所以我们必须从一开始就建立起一种有说服力的、综合性的关怀(概念)图景。

  倚重道德理想的另一个结果,是对道德教育的强调。既然我们看重道德理想的力量和敏感性——包括我们自己和他人的,我们就必须在所有的教育环节中都培育这一理想。我想说的是,即使在追求个人“善”的过程中,我们也是相互依赖的。我能表现得有多“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你”——也就是他者——对我的接受与回应。无论我有何种美德,都只有通过“你”才能完成、实现。全部教育的首要目的,一定是道德理想的培育。

  以关系为基础,是关怀伦理与其他赋予主体性重要地位的伦理学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将极端的自由意识作为出发点——认为存在的本质就是孤独和空虚——的哲学家,会将痛苦(anguish)视作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但根植于关系,我们的观点认为快乐(joy)才是人类的基本情感。当我凝视着我的孩子——甚至某个已经成年的孩子——并意识到那些让我们每个人成其为彼此的基本关系时,我常常会体验到一种深深的、难以抑制的喜悦。正是这种对于关联性(relatedness)的认可和渴望,才构成了伦理的基础;而我们的关怀实现所带来的快乐,则会增强我们对道德理想的承诺,持续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关怀者。

  最后一章讨论道德教育,我们将尝试提出这一切将如何影响学校教育重塑的建议。本书所要提出的具体建议,不会是思虑周全的行动计划,而是要阐明一种视角、一种思考和感受教育的方式。它们是对话的邀请函,而非开打的挑战书。

  本文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关怀:伦理学与道德教育的关系性视角》。

来源:教育科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