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现代性方案中的艺术批评--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世纪艺术批评》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现代性方案中的艺术批评--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世纪艺术批评》
赵千帆
2004-04-16 10:58:11 来源:
这是本矛盾的书。——对那些能迅速识得这本书好处的人们来说,这当然是个奇怪的评价,但在此,请允许我先让读者们忽略一下,忽略作者那铺张扬厉的理论风采(这可能是最先打动你的),忽略他那在我国大多数艺术批评作者——“批评家”只是饰号亦或谬称——中根本见不到的对哲学的把握(这种把握牢靠、全面而又立场鲜明),忽略他在艺术批评上具有的特出的问题意识和视野(这是作者与他的论述对象尽情角力的成果),甚至也不急于对作者在社会理论方面表现出来的见识咋舌:请先让我们来注意一个明显的矛盾。
这个矛盾是,在“20世纪艺术批评”这么一个历史学的总体标题和框架之下,你却在“前言”、“导论”、“结论”这样的重头综论里,在像纸里的火焰那样往边白上哧哧冒出的脚注里,处处皆能见到一种少见的“党同伐异”,立场鲜明得有些恣肆,有若秦人开关延敌,笔锋所及,四面树敌,各个层次的论述相互呼应地来到了一个毫不妥协的彻底立论上:重提现代性方案,反对后现代主义。
对这个问题,在风采逼人的“前言”之后,作者也以一个附记似轻若重地作出了回应,但对于许多理论界老道们来说,这还是一个过于简洁地进行表述、以至于难以防守的立场。“一分为二”的太极辩证法的教导,加上理论界历次风雨的洗练,使得当下的大小理论家们像流寇那样对任何固定的据点都没有信心,其中特别机灵者还可以长袖善舞地将这种不自信往右变为“怀疑”,往左变为“鉴别吸收”,或干脆抱元守一地“宽容”。而当这个立场被放在史论性著述之中,就成了专家们最喜爱的攻击对象了,无论是其框架,还是就具体论述:后现代主义就那么不好吗?现代主义就那么好吗?是不是太武断?……
作者实在没有必要故作奇语以惊世人,因为在国内的相关领域,这是第一部有体系和有深度的书,其廓清和填空的效应行家心里都知道。站在易受攻击的地方发动攻击,按尼采的说法,正是斗士和良将的选择。上述这个矛盾,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恰恰是作者和本书的力量来源。我认为,也只有从这里才能看到这本书在开风气之外的另一层意义。
首先请注意“导论”里对艺术批评之起源和精神的论述。此处的论述表明,艺术批评本身是现代性机制内部的一个产物,是连结现代主义艺术和现代性反思机制的纽结;艺术自主这一现代性方案的重提和对后现代主义的反击,都要通过批评这一战场才能达到。那么,对于这一战场的清理和总结,对于像作者这样的现代性方案支持者来说,正是夺回它的第一战。接下来作者对现代性言路的梳理,就有着分外的支撑意义了。看过作者前一本《透支的想像——现代性哲学引论》的读者当然会知道,这是作者前阶段工作的有力延续,如果再看看他近十年来的写作路线的话,更容易看出,当下艺术界沧海横流的现实境域与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路数的合力,是怎么把作者送到这一步的。而正因为作者如此一致地贯彻他的现代主义立场,所以他恐怕并不承认我上面说的这一矛盾。他要做的是,通过积极的介入态势(在现代性框架下对国外国内思潮不妥协的审视和校核)和大范围的战场转移(对既往言路的严密梳理与对当下流风的无情扫荡相结合),把对象卷裹进自己设定的战场,把对上世纪十位——又是一个大胆的数字——批评家的述评作为对于艺术批评话语之现代性内核的论证来进行。就正文诸章的论述来看,这一工作并没有得到精确的完成,这是因为在具体论述时,作者为了完成一部著作的基本要求,与论述对象作着细致而柔韧的纠缠。这时,作者在有些地方会离开他在哲学上赖以滋养的欧陆传统,而用批评家们那种洗练、简洁的方式来进行论述。或者这也与这本书是在剑桥这样的地方完成有关?不管怎么说,在许多章节,作者表现出与其笔下批评家相呼应的批评力量。而在细部的论述中,作者仍会时不时地照应他的总体框架,更有一些如旁枝逸出的脚注,本来是对细节的辩护,却也姿态横生,洞见不凡(比如88页起关于对中国社会分析的可能性问题的脚注)。
作为一名足够严谨而又天性热情的学者,作者已经大体上平衡了介绍与介入,论证和评判。肯定有人会对他的某些章节表示不满,甚至是严厉的不满。但想想看他是在别有用心地讨论一个如此复杂的世纪里一些如此复杂的人物,其中有不少此前只是被国内的文章里捕风捉影、似是而非地得到一些“名人格言”式的引用。或者可以想像,这不满正是作者所暗暗期待的——我们完全可以猜想,恐怕没有人比他更期待批驳和反击了。
(《20世纪艺术批评》/沈语冰著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3年10月)
摘自:《中华读书报》2004年4月14日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