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景象,从内容到空间的放大--清华社《媒介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景象,从内容到空间的放大--清华社《媒介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
尹丽娟(中国社会科学院)
2004-05-09 15:18:44 来源:
麦当劳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推动了美国文化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和大众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初见《媒介奇观》一书,不禁要问,何谓奇观?我理解,“奇观”有两层意思,一是奇异的景象,也就是书中所列举的以麦当劳、乔丹、耐克、辛普森等为代表的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的各类现象,而另一层意思则突出了媒体的作用,即在景象通过媒体传播的过程中,内容及空间得到了放大,奇观更奇。
道格拉斯·凯尔纳将媒介奇观定义为“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它包括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政治事件。”因此,麦当劳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乔丹与耐克的商业结合、辛普森杀人案与一波三折的庭审、《X档案》的风靡以及美国总统的好莱坞化等现象都成为了凯尔纳的研究对象。书中,他将文化研究与诊断式批评相结合,逐一剖析了这些近年来在美国甚至世界范围内的引人注目的“奇观”,揭示出资本主义体制内部所存在的种族、阶级、性别等方面的矛盾,并对媒体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可以说,这既是对社会文化的解读,又是对媒体的解读。
在我们大谈消费主义的年代,麦当劳快餐连锁店无疑成为消费主义的象征。凯尔纳认为,“它既是快餐生产和消费的具有代表性的形式,又是文化教育和意识形态霸权的重要表现形式”。麦当劳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推动了美国文化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和大众文化的代表性符码。“金色拱门”、快速廉价的食品、人像雕塑、促销玩具,无论在哪个国家,这些都成为麦当劳的象征,可以说,麦当劳集中体现了全球文化同质化、整体化和标准化的趋势。而同时它又蕴含了多元化、异质化和离散化的趋势,因为麦当劳会根据各国风俗、饮食习惯设计不同的广告,生产不同的产品,因此我们看到,中国的麦当劳成为家庭聚会的场所,韩国的麦当劳则成为孩子们过生日的乐园。霸权与反霸权总是同时存在的,正如同凯尔纳所说,“全球化本身是一个高度矛盾性的现象”,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针对麦当劳所代表的资本主义势力的抗议活动。凯尔纳本人就是反麦当劳的代表,他赞同马尔库塞的“一概拒绝”的做法,主张“把麦当劳这类垃圾食品清除出饮食业”。也许,这正体现出凯尔纳对文化霸权对人们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的侵蚀的担忧。
凯尔纳认为,“当代全球文化是由现象和奇观组成的,并且由广告、公共关系与形象管理等机制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这在乔丹与耐克的商业结盟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乔丹不仅仅是个人物,更被包装成为商业品牌,被塑造为“神”的形象。乔丹的身份是多重的:体坛巨星、美国青年、黑人。一方面,他被包装成为“超越种族界限的神灵般的人物”;一方面有些人则突出了他的种族和肤色,耐克就是如此。耐克的广告通常将黑人运动员作为“另类”,暗示他们是美国梦的最好体现。凯尔纳认为,客观上,乔丹奇观提供了美国黑人的正面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白人主流文化带有诋毁色彩的种族模式,而耐克的广告既推动了体育比赛的发展,也缓和了黑人与白人主流社会的矛盾。凯尔纳还认为,乔丹奇观传播了资本主义的理想和价值观——对财富贪得无厌的追求,促进了体育的商业化进程,玷污了体育的神圣殿堂。凯尔纳对圣洁体育的向往有些过于理想,在商品社会,体育不可避免地要与金钱挂钩,但并不是镀了一层金,体育运动就一定被污染了。有了资金的支持,可以将体育运动的规模扩大,用更吸引人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体育盛会,同时也可以对运动员的优异成绩进行更好的物质奖励。如果采取正当的手段,合理的方法追求财富,这并不是一件错事。
在名人和媒体文化奇观盛行的时代,媒体起到了构建社会现实、重要事务和“真人活剧”的作用,牛普森杀人案中,媒体的作用得到了极大化的扩展。大量的媒体热衷于辛普森的小道消息,全程直播抓获辛普森的过程及审判过程,甚至在1996年重新判定辛普森有罪的过程中,主流媒体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凯尔纳认为,公众对辛普森案的迷恋标志着媒体文化器官已经代替了显示本身,也体现了媒体文化的影响力——即媒体文化决定了什么是真实的、重要的和值得注意的。凯尔纳围绕着“身份/认同政治”,对此案进行了诊断式批评。他认为,身份/认同政治越来越依赖于媒体,互相斗争的各个群体通过媒体来表达和传播自己的观点,由此产生并且培育了一种带有攻击型的政治和敌对性的文化。如同新闻传播学的议程设置及框架理论一样,媒体为社会设置了冲突框架,引发了不同种族、不同阶级、不同性别的斗争,并使斗争扩大化。凯尔纳写道,“不可否认的是媒体报道的框架确实夸大了黑白族群之间的分歧……这种‘二元对立’式的报道对种族关系无疑会产生负面效应”。概括而言,媒体通过传播手段增强了各方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拉大了之间的差距,继而影响了社会整体。
此外阴谋论、多疑症、好莱坞化政治在此书都得到了详细的解剖。对于媒体的分析,凯尔纳始终保持批判的态度,既肯定了媒体对社会文化的积极推动作用,也批评了它们夸大事实、炒作事件等含有“做秀”行为的一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媒介奇观。
(《媒介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道格拉斯·凯尔纳著 史安斌译/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28.00元)
摘自:《中国图书商报》2004-04-23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