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景象,从内容到空间的放大--清华社《媒介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景象,从内容到空间的放大--清华社《媒介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
尹丽娟(中国社会科学院)
2004-05-09 15:18:44  来源:  
 
 麦当劳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推动了美国文化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和大众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初见《媒介奇观》一书,不禁要问,何谓奇观?我理解,“奇观”有两层意思,一是奇异的景象,也就是书中所列举的以麦当劳、乔丹、耐克、辛普森等为代表的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的各类现象,而另一层意思则突出了媒体的作用,即在景象通过媒体传播的过程中,内容及空间得到了放大,奇观更奇。
 道格拉斯·凯尔纳将媒介奇观定义为“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它包括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政治事件。”因此,麦当劳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乔丹与耐克的商业结合、辛普森杀人案与一波三折的庭审、《X档案》的风靡以及美国总统的好莱坞化等现象都成为了凯尔纳的研究对象。书中,他将文化研究与诊断式批评相结合,逐一剖析了这些近年来在美国甚至世界范围内的引人注目的“奇观”,揭示出资本主义体制内部所存在的种族、阶级、性别等方面的矛盾,并对媒体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可以说,这既是对社会文化的解读,又是对媒体的解读。
 在我们大谈消费主义的年代,麦当劳快餐连锁店无疑成为消费主义的象征。凯尔纳认为,“它既是快餐生产和消费的具有代表性的形式,又是文化教育和意识形态霸权的重要表现形式”。麦当劳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推动了美国文化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和大众文化的代表性符码。“金色拱门”、快速廉价的食品、人像雕塑、促销玩具,无论在哪个国家,这些都成为麦当劳的象征,可以说,麦当劳集中体现了全球文化同质化、整体化和标准化的趋势。而同时它又蕴含了多元化、异质化和离散化的趋势,因为麦当劳会根据各国风俗、饮食习惯设计不同的广告,生产不同的产品,因此我们看到,中国的麦当劳成为家庭聚会的场所,韩国的麦当劳则成为孩子们过生日的乐园。霸权与反霸权总是同时存在的,正如同凯尔纳所说,“全球化本身是一个高度矛盾性的现象”,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针对麦当劳所代表的资本主义势力的抗议活动。凯尔纳本人就是反麦当劳的代表,他赞同马尔库塞的“一概拒绝”的做法,主张“把麦当劳这类垃圾食品清除出饮食业”。也许,这正体现出凯尔纳对文化霸权对人们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的侵蚀的担忧。
 凯尔纳认为,“当代全球文化是由现象和奇观组成的,并且由广告、公共关系与形象管理等机制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这在乔丹与耐克的商业结盟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乔丹不仅仅是个人物,更被包装成为商业品牌,被塑造为“神”的形象。乔丹的身份是多重的:体坛巨星、美国青年、黑人。一方面,他被包装成为“超越种族界限的神灵般的人物”;一方面有些人则突出了他的种族和肤色,耐克就是如此。耐克的广告通常将黑人运动员作为“另类”,暗示他们是美国梦的最好体现。凯尔纳认为,客观上,乔丹奇观提供了美国黑人的正面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白人主流文化带有诋毁色彩的种族模式,而耐克的广告既推动了体育比赛的发展,也缓和了黑人与白人主流社会的矛盾。凯尔纳还认为,乔丹奇观传播了资本主义的理想和价值观——对财富贪得无厌的追求,促进了体育的商业化进程,玷污了体育的神圣殿堂。凯尔纳对圣洁体育的向往有些过于理想,在商品社会,体育不可避免地要与金钱挂钩,但并不是镀了一层金,体育运动就一定被污染了。有了资金的支持,可以将体育运动的规模扩大,用更吸引人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体育盛会,同时也可以对运动员的优异成绩进行更好的物质奖励。如果采取正当的手段,合理的方法追求财富,这并不是一件错事。
 在名人和媒体文化奇观盛行的时代,媒体起到了构建社会现实、重要事务和“真人活剧”的作用,牛普森杀人案中,媒体的作用得到了极大化的扩展。大量的媒体热衷于辛普森的小道消息,全程直播抓获辛普森的过程及审判过程,甚至在1996年重新判定辛普森有罪的过程中,主流媒体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凯尔纳认为,公众对辛普森案的迷恋标志着媒体文化器官已经代替了显示本身,也体现了媒体文化的影响力——即媒体文化决定了什么是真实的、重要的和值得注意的。凯尔纳围绕着“身份/认同政治”,对此案进行了诊断式批评。他认为,身份/认同政治越来越依赖于媒体,互相斗争的各个群体通过媒体来表达和传播自己的观点,由此产生并且培育了一种带有攻击型的政治和敌对性的文化。如同新闻传播学的议程设置及框架理论一样,媒体为社会设置了冲突框架,引发了不同种族、不同阶级、不同性别的斗争,并使斗争扩大化。凯尔纳写道,“不可否认的是媒体报道的框架确实夸大了黑白族群之间的分歧……这种‘二元对立’式的报道对种族关系无疑会产生负面效应”。概括而言,媒体通过传播手段增强了各方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拉大了之间的差距,继而影响了社会整体。
 此外阴谋论、多疑症、好莱坞化政治在此书都得到了详细的解剖。对于媒体的分析,凯尔纳始终保持批判的态度,既肯定了媒体对社会文化的积极推动作用,也批评了它们夸大事实、炒作事件等含有“做秀”行为的一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媒介奇观。

 (《媒介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道格拉斯·凯尔纳著 史安斌译/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28.00元)

摘自:《中国图书商报》2004-04-23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